终于知道了当责和负责的区别

有本书我一直很喜欢,《当责》是台湾政治大学张文隆教授的著作,书中将“责任”做了深度的分析和解释。其中,我特别喜欢张教授以数学公式来对企业中几种负责者付出的诠释。

非常好的一本书

西方管理学者将我们所说的“负责任”扩充解释成“当责”和“负责”两块,其中“Responsible负责”是实际完成工作任务,负责“行动”与“执行”;而“Accountable当责者”则是负起最终责任的人,具有确定权与否定权;一个活动只有一个当责者,负责者则可以有好几位。我们可以简单地用一个方程式来呈现“负责”和“当责”的关系:

          当责=负责+成果

接下来,我想用更多数学式子来解释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当责者”、“负责者”和其他几种人,对于付出努力的程度及其结果之间的关系。

当责者:指的是愿意负责且担负起整件事情成败的人,他们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想别人所不能想、不愿想的事,并且努力保证事情的执行成果出现。他们对于每个任务都105%,甚至120%的付出而无怨无悔。

负责者:对上级交付的每件任务的执行都可以做到100%的付出,但由于并没有Ownership拥有者的心态,所以不会且不愿过多思考和努力,所以工会工作的完成程度也永远仅仅是刚好而已。

保权主义者:这种人在组织当中把“保护自己的权利”当作第一任务,虽然有能力,但自己的地位和好处更重要,不犯错有优先,任务其次。举个例子,在企业中快要退休的人,经常会有“多做多错”的想法,眼见退休金即将拿到手了,万一多事,就有可能坏了一辈子的努力。所以保权主义者对于任务的执行就变成了80%,不会全力以赴,只求顺利过关。

受害者:受害者指的是组织中总有一些“已经受害”、“即将受害“和”迫害妄想者”等几种人,这些人有强烈的保护自己的心态,在自己周围建立起厚厚的城墙,阻碍别人对自己的“陷害”,也阻碍了自己与外界的所有的沟通和付出。受害者对事情的付出只剩下60%,保护自己变成的主要任务,对工作的付出反而成了次要。

受害颓丧者:在组织中有一种少数存在,就是“受害者”或“自认受害者”在受到伤害后产生了“组织如此待我,我为什么还要辛苦付出“的颓丧心态,认为自己已经受伤,且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脑子里头充满了“放弃”二字,所以对任务执行的付出只剩下20%。

当责者同心圆

我们都知道,每一件任务的执行结果,足以积累出完全不同的最终成果。“当责者”对每个任务的超额(105%)付出,每一个任务超额完成,最终积累的成果会趋向成功,也就是以下数学式子里所表现出来的“无穷大”的意思。

“负责者”对每个任务的付出中规中矩(100%),也就是仅仅保证任务恰好完成,在管理者的眼光里,这些人也就是领了一份薪资,做完一件事情,不多不少,钱不能少给,但奖金或升迁也就不需要额外付出了。

“保权主义者”只求不犯错,任务有结论就行不需太仔细。每件事情都只有80%的执行,最后积累起来的成果,当然也就一般般,碰到升迁的竞争,失败也是指日可期的。

“受害者循环”的意思就是“受害者”或“自以为受害者”在处处都以受害龟缩的心态来面对,件件事情的付出都只有60%,当然结果就更不可能出众,距离失败更近了。

“受害颓丧者”在组织里最可怕,由于每件事情只有20%的付出,所以成果几乎都是失败的,被裁员也是分分秒秒的事情。

然而,张教授在最后给了我们一个式子,告诉我们不管今天以前自己是什么身份(“受害颓丧者”、“受害者”、“保权主义者”或“负责者”),只要我们愿意从今天开始,每一个任务都105%的超额付出,超额完成,长久以往,我们最终都会走到“无穷大”,也就是走向成功之意。

你选择了面对任务的心态,也间接选择了人生最终的成果

“当责者”与“保权主义者”、“受害者”、“受害颓丧者”其实都是一种心态的选择,你的人生最终是否可以走向成功,也是你当下的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终于知道了当责和负责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