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 | 论斤卖的书

群里的老杨又在晒他淘的宝贝了,我就有点诧异了,怎么什么犄角旮旯的地方他都能找到,他说的地方除了王城广场那块儿,其它的都没到过,更没有见过。王城广场那儿也只是他说过有印象之后,坐车从那儿过,堵车的当儿突然发现了店门口的牌子,“处理书籍,*元一斤”的横幅在正门口挂着呢!

以前到过很多旧书摊上淘书,不同地方都有着不同形态的固定地方的旧书市场。郑州路的渠上,王城广场上,上海市场的拐弯处,立交桥的桥下,洛浦公园的桥下,规模大小不一,都就势而为,有的铺一块布,有的就着三轮车。有的仅一人一摊,有的绵延数十米,迷离壮观。我去的地方还都是按本买的,以前常去相熟的,也拿类似的书去换过。

论斤称,第一次听说时很是诧异。感觉也很不适应,书,一向是被摆在高处,有着文化的底蕴,是被高看一眼的存在。文化人,是乡人对学生对有学问人的一种尊称与敬畏。而书,相应地也不与商品、粮油、衣物所相提并论,是高雅与世俗的一种对比与分隔似的。哪怕是带颜色的书,因为与纸张结缘,还被另眼相待呢!

沦落到论斤卖,还是让人心戚戚然。不过,倒是有先例,好多卖旧书的来源也是收废品淘来的,收废品时自然是按斤来收的,对面的科大学生毕业时也是成袋子成袋子来卖用过的学生用书的。

倒是前些年与老妈一道去布匹市场,布头什么的会按斤按需扯个几米,店家拿尺子迅速地量过尺寸,按大小折叠随就称去,当时也是怪异,久了也见怪不怪了。既然布匹可以不按米量不按尺裁,书又为何不能不按本走不按套装呢?

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去过这种旧书摊了,到处是改造,这种流动的摊贩总是处于被驱逐的前沿。距离最近的郑州路的桥上是早就没有了的。闲了转几步到桥头翻捡半天, 或者就同卖书的老者闲聊几句,也便心满意足地转回,这种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

当然也因为网上的旧书市场已经兴盛起来,要寻什么书很是便捷了。虽然拿手翻着旧纸张的感觉大不相同,可忙碌的世界里那点陈旧的墨痕算什么!最关键的是,有那个情怀,只找寻不遇的过程已让人扼腕叹息了!

老杨是有闲有钱阶层,据说是整麻袋地称着回去看,没事就搬个小马扎坐公园树荫下赏读,当然今年是个例外,树荫多半是滴雨的,只好瞅天好的时间里赶快拿书去晒晒太阳了。

这次是买了整套几十本的英国侦探推理大师克里斯蒂的作品。上次是金庸的作品全套。阅读范围也是相当的宽泛了。不知道自己老了会怎么样,有没有这样的闲心闲读闲书。口头上打击他的积极性,内里却是打心眼里的佩服与羡慕了。

群里也有旧书店的店主,现在也改变了策略。群里有人咨询某书,到书了店主会通知人去取,或者无暇了可以邮寄到付,与时俱进总是要的,不然传统的售卖方式是存活不下去的。

不见现在的书店都是与咖啡、冷饮品、小孩的娱乐区相结合吗?单纯的书的市场已经很少了。火车站的图书市场也久不见了,不知分散到了何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随笔 | 论斤卖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