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与他的“围城”

1929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招生的时候,出了一件在当时颇为轰动的事件:原本入学条件极为严苛的清华大学,竟然破格录取了一位数学仅考了15分的考生。这位考生不是别人,正是日后叱咤学术界的“文化昆仑”钱钟书。

钱钟书出生于江南书香门第,父亲是著名国学大师钱基博。钱钟书幼承庭训,天资过人,有很深的文史造诣。14岁的时候,就代父笔札,钱基博给钱穆《国学概论》的序文,就出自钱钟书的手笔,而且一字未改。不仅如此,中学时钱钟书读的是教会学校,课程全部用英文讲授,所以他的英语成绩也特别突出。

考取清华大学的时候,虽然数学成绩很差,但是他的国文和英文成绩却出奇的优秀,以至于当时清华校长罗家伦看完他的试卷之后,说:“此子天纵奇才,理当破格录取。”

就这样,这位“学神”级的人物进入清华后如鱼得水,他横扫图书馆,每天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不亦乐乎。从清华毕业后,他又留学英法,终身致力于文学研究和翻译工作。他的学术专著《宋诗选注》、《管锥编》和《谈艺录》等,都是极有影响力的著作。




《围城》这部作品很多人都是因为“婚姻是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而被大家所熟知。

在这里,作者钱钟书借方鸿渐的人生经历演绎了“围城”的象征义,暗示出作者对人生命运的哲理思考:无论方鸿渐怎么努力,都始终无法摆脱“围城”的命运,这座“人生之城”实在是牢不可破,也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冲出的一座城。

著名文史学家夏志清先生评论《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的确,这本书关注知识分子和人类的普遍心理,用幽默讽刺的笔法,揭示了现代人所面临的种种生活困境。

从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到,人生就是一座围城,婚姻是围城,职业是围城、自我也是围城。人的一生就是在这些围城中挣扎、奔跑,最终也逃不出命运的束缚,方鸿渐的一生就是如此。

生性懦弱的他,所有选择都并非本人意愿,他总是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在某种本能的支配,抑或是命运的牵引下,他进出于各种“围城”之间,虚度了自己的年华。他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从未想过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的人生是一出彻头彻尾的悲剧。

是的,现实生活也许并不完美,我们总是要周旋于各种生存困境之中,能指引我们真正突出重围的,只有自己清晰而坚定的内心。就像小说中提到的:“那么多无线电台,最终你还是可以选定一个听下去的。”

所以,当我们鼓起生活的勇气,不再害怕行动而习惯于拖延,不再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时,就一定能够跳出生活的围城,最终成为人生的赢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钱钟书与他的“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