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之间互相“争宠”,军内战略分歧,难怪希特勒输了苏德战争!

1940年7月29日,一份紧急调令下达到部署在东线的第18集团军军部,命令要求暂调该集团军参谋长马尔克斯少将前往陆军总司令部接受工作,并要求马尔克思迅速报到。马克思不知这条调令所为何故,是升迁还是惩处,还是有什么特殊认命,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迅速赶往陆军总参谋部。


接待他的是陆军参谋长哈尔德将军。哈尔德首先夸奖了几句他以前的突出表现,然后转入正题:“根据元首的指示,我们要为未来在东线针对苏联所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做一些必要的筹划,因此我们需要一些了解东线情况、了解苏联军队和防御情况的人来制定一个行动方案。我认为您是适合的人选,因此把你借调到总参谋部,完全负责制定这个方案的草案,您有什么问题吗?”


马尔克思并未感到过多的惊奇,因为在战时总参谋部制定的各种作战计划实在是太多了,很多只是提供一个可能的参考,很多制定出来就束之高阁,再也没人问津。因此制定一个东线作战计划并不代表元首已经下达了对苏联作战的决心。他们必须了解这个行动的具体要求。他问道:“行动开始的时间是何时?能投入多少兵力?行动的规模有多大?目标是什么?”

哈尔德微微一笑,说:“行动将在1941年春天开始,争取在1941年夏秋歼灭苏军主力。最终目标是彻底摧垮苏联,夺取他在欧洲的领土,特别是南部和北部的资源。兵力嘛,投入必要的全部兵力!”

马尔克思明白了,这会他在东线时就在心里策划过无数遍的行动是完全相符的,要么就不打,要开战就要迅速地歼灭苏军主力,一举打垮苏联。他心里知道,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他有十足的信心制定好这个计划,凭他在东线长期的观察和搜集情报,凭他对苏联地理的潜心研究,凭他在心里反复思量过的作战方式,一旦元首采纳了他的计划,并且下定决心进攻苏联,那么他就将在这场战争中成为元首的股肱之臣,元首可能会把他留在身边当参谋,或者派他去指挥一个集团军,甚至一个集团军群。他将成为这场伟大战争的策划者和参与者而被历史记住。马尔克思立刻坚决地接受了这项任务,并向哈尔德表示一定不会令元首失望。

马尔克思确实称得上是个战略家,然后在政治上很幼稚。哈尔德哪里会慷慨地赐给他什么晋升之阶?哈尔德只是想利用他的智慧和谋略,做出一个符合希特勒心意的计划,在元首面前为自己表功。而马尔克思可是开足马力,在8月5日就拿出了第一个方案《东线作战方案》。

马尔克思在方案中分析了苏德两国的力量对比:至1941年春,苏联地面部队可能拥有151个步兵师,32个过时的骑兵师,38个机械化旅;德军可投入的兵力为24个装甲师,12个摩托化步兵师,110个步兵师,在坦克和机械化部队方面占有绝对优势。苏联西部的地理特点和交通状况是:南方河流纵横,道路短缺;北方森林密布,不利机动;中部地理平缓,交通便利,位于这里的明斯克、奥尔沙、斯摩棱克斯大陆桥是装甲部队突向莫斯科的最佳路线。着眼于苏联的气候条件,5月中旬至10月中旬是对苏作战的最佳时间。

根据对客观条件和苏军可能反应的具体分析,马尔克思的作战方案提出要求:德军应以莫斯科为主要突击方向,基辅为辅助突击方向,分两路楔入苏联领土;首先将苏联北部的主要兵力歼灭在伏尔加河上游东西两侧,并占领莫斯科,同时以一部分兵力掩护北翼,夺取波罗的海沿岸港口和列宁格勒;强渡第聂伯河后,北路德军应挥师南下,协同南路德军以钳形突击攻占乌克兰;最终目标是进至罗斯托夫、高尔基、阿尔汉格斯克一线。战局一共分为4个阶段,计划以9~17周完成。

马尔克思的计划气势宏大,富于冒险精神。但是这个计划却显得有些不够实际,在部队机动、战斗实施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缺乏可行性。而且在关键问题上与希特勒的意见相左。希特勒心目中并不认为首都莫斯科是主要的突击方向,他所看中的是资源丰富的北部波罗的海沿岸和南部的乌克兰。

想借助东线计划来引起元首青睐的不只是哈尔德的一个人。德国国防军统帅部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约德尔炮兵上将,觉得制定如此重要的作战计划是他们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部的分内之责,不能让陆军参谋部抢了风头。他命令手下的国防处处长洛斯堡中校拟制一份《东线作战研究报告》,并希望能抢在陆军参谋部前面向希特勒提出。9月15日,洛斯堡中校完成了这一报告的拟订工作,并用自己儿子的名字将计划命名为“弗里茨”。看来不止一个人想利用这场“伟大”的战争,在历史上写下自己(或自己儿子)的名字。“弗里茨”吸取了马尔克思方案的一些主张,同时首次提出:德军应该以3个集团军群分别向列宁格勒、莫斯科和基辅三个方向实施突击。当中路进至西德维纳河以东时,因视情以一部分兵力转而北上,阻止苏军东撤。但这个报告人仍以明斯克、莫斯科总方向为主要突击方向。

陆军总参谋长发现国防统帅部参谋部也在拟制东线方案,并看到了“弗里茨”对马尔克思方案的改进,于是决定再修改作战方案。陆军总参谋部,命令新任该部的第一总军务长保罗斯中将负责修订这个方案。10月29日,保罗斯在马尔克思和“弗里茨”两个方案的基础上完成了代号为“奥托”的作战计划草案,哈尔德认为这个方案已足够成熟,于是将它呈报给了希特勒。

看到了约德尔呈来的“弗里茨”和哈尔德的“奥托”,希特勒觉得这两个方案都很成熟,而且彼此相差不远。只是在战争的主要突击方向上,二者的意见都和希特勒的最初想法不同。两个计划都从军事战略的角度出发,认为攻克莫斯科是战争的主要目的。然而希特勒却从他的主要需求出发,认为乌克兰和北部的波罗的海沿岸才是真正的战略要点?因此他在原则上同意“奥托”计划同时,提出了:南北两翼“必须快速而且强大”“莫斯科不是很重要”等修改意见。

在之后进行了很多次计划研究中,希特勒同他的将军们在意见上的不一致逐渐显露了出来。希特勒固执的认为,打击敌人的经济腹地比占领那座政治中心更为重要。确实,他进攻苏联一半的目的就是夺取,包括石油在内的重要战略资源,所以他认为应该以北方和南方为主要突击方向,等夺下了北方的列宁格勒和诸多港口,以及南方的乌克兰,再两路夹击攻打莫斯科。但是实际上战争一旦开始,全部的目标就应该是打败对手,而不是从对手身上抢夺财物,因为一旦将对方打败,全部的财物自然都是你的。如果不能一举击垮对方,就难说结果会怎样。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为首的将军们就是从这个简单的战争原则出发,认为一旦在北方歼灭了的红军主力,并夺取了莫斯科,就能彻底摧毁苏联的抵抗意志和军事实力,剩下的任务就水到渠成了。

克劳塞维茨提出的战争原则之一就是“打击敌人的心脏”。德国和苏联这种强国之间的战争,就像两个高超的拳击手在斗拳,任何一方的一轮重拳过后,对方都必然还以重拳,除非你的第一轮打击就能击中敌人的要害,并使之彻底丧失战斗力,否则进攻过后就会出现防御的危机。双方的意见冲突看起来只是一个主要进攻目标的问题,但是在对苏的作战计划中却是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在计划上兵分三路同时进攻北部、莫斯科和乌克兰三个目标,从表面上看希特勒和将军们的矛盾被掩盖了。但是德军元勋毛奇曾提出如下原则:“与敌军主力发生冲突后,任何作战计划都不会一成不变。”一旦三路进攻受到阻力时,究竟先以哪个目标为重点就成了突出的问题。

​在对苏作战的计划中,隐隐约约地蕴含了希特勒和布劳希奇的观点冲突,这也就为日后开战一段时间后的目标争议和命令混乱埋下了伏笔。如果在讨论计划阶段,这两种观点的矛盾能够充分显示出来,并得到解决,也许日后苏德战争的历史就会改写。

(欢迎关注李博士说事,持续为您推送精彩有趣的国内外军事资讯)

你可能感兴趣的:(将军之间互相“争宠”,军内战略分歧,难怪希特勒输了苏德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