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梦

故紙堆裏寄此生

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矛盾: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女主爱的其实是另一个「自己」。

这部电影不仅仅讲的是表面上的「中年妇女的爱情与出轨」故事,深层次上来说其实是一个「哲学、社会问题」,谈论的是「人性的矛盾」。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与他人、外界的关系的认识。

人生本质上就是一场永恒的矛盾——永远与自己(责任、欲望)作斗争。

一 矛盾中的社会、文化精神

(一)从兄妹两人来看——责任与平等大于自由且努力追求自由与民主

电影从平静压抑的早餐开始,以沉默压抑的最后的晚餐结束。从家庭开始,以回归家庭结束。

对于女主角的「廊桥遗梦」,我既同情又遗憾,同情她的「可怜」,遗憾她的「不彻底」。不过,这「不彻底」或许就是现实生活中该有的正常表现。

迈克尔:结婚后我从来没有对贝蒂不忠,你想过吗?……现在我该怎么办,我该学妈那样做吗?

卡洛琳:使我不安的,是我四十多岁了,而这段乏味的婚姻,维持了二十多年,因为他们教我要坚守承诺。人们说正常的人不会离婚的,我不记得丈夫何时同我激烈造爱!我一次也没得到过,现在才知道妈还是性欲小说高手。

迈克尔:我呢?我感到很怪。就像是她对我而非对爸不忠,当你是家中的唯一儿子时会感到有如是王国中的王子。在你的脑海中,认为母亲有了你,便不再去想性爱。若她那么不开心,为什么不离去呢?

我把生命(责任)献给家人,

把所剩的(爱情)交给罗伯特。

你们今生要做令自己开心的事,人生多美好。

——弗朗西斯卡

为什么最后儿女原谅了弗朗西斯卡?其中一点则是符合美国的基本立国价值——制约与平衡。

1.自由与民主。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独立人生的自由,都有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权利。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保持自己的个性,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做自己想做的事。

2.不仅要追求「自由与民主」,还要保持「平等」、承担「责任」。兄妹两人在了解了母亲出轨前后的整个事件后,放弃了自己的「自由与民主」,选择了「平等与责任」。不能只顾自己的「自由」而牺牲了家里其他人的自由,需要权衡双方,保持平等。

最终迈克尔不再讨厌妻子的斤斤计较、贪便宜、不懂人情;卡洛琳也不再抱怨丈夫。他们二人选择了「平等」,重新接受了各自的家庭。重新拾起了对婚姻的信心,不再轻易产生离婚的念头。

Do what u have to to be happy in this life

(二)从理查德来看——理查德是一个社会牺牲品,一个「失败者」,一个「可怜者」,一个悲剧。弗朗西斯卡对理查德:亲情>爱情;对罗伯特:爱情>亲情

我们通过电影可知,起初弗朗西斯卡离开意大利是因为:

只在乎这里是美国,还有和理查德在一起。

我们不排除刚开始弗朗西斯卡是爱着理查德的;我们也不能排除她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国梦」而来的。

理查德刚开始可能很有冲劲,朝气蓬勃充满理想。十几年过去了,他变得「洁净、工作勤奋、体贴、诚实、温柔」,变成了一个是个好父亲。这个「洁净」被特别强调了一下,难道「洁净」是指理查德对性爱或其他事情没有激情了吗?变得死气沉沉,个性被抹杀,在这个乡下农场享受着日复一日没有丝毫波澜的平静生活,最终丧失理想,成为生活的奴隶。变成了弗朗西斯卡「最讨厌的人」,一个被社会「淘汰的人」。

当罗伯特前来与弗朗西斯卡告别时,弗朗西斯卡情绪变得低落。理查德看着坐在旁边的妻子掉下眼泪。急得连问:

怎么了,亲爱的!……告诉我亲爱的,你怎么了!

而弗朗西斯卡此时却沉浸在「去」与「留」的纠结中,弗朗西斯卡右手紧紧握着右后门内的开把手,几乎就要推门朝罗伯特奔去,几经挣扎,最终还是放弃了。

看着逐渐远去的罗伯特,弗朗西斯卡在心里独白:

我错过了罗伯特,留下是错的。

但我走不了。

……

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

just once in a lifetime

回到家里,弗朗西斯卡快速跑到屋角大哭一场,祭奠自己失去的爱情。生活就是如此,现实就是如此,总是不顺心。

我很感激那晚的静默,我知道爱是很难捉摸的,它的神秘是纯正和纯粹的。

罗伯特和我如果真能厮守,感觉反而会消失;

我若和理查德分开,所共创的亦会无踪。

现在我很想和家人一起,若我走了家会变成怎样?你们能体会到家庭生活的甜蜜吗?

——弗朗西斯卡

从那以后弗朗西斯卡的生活又回到了原点,「两天过去了,我从早忙到晚,没有一点空闲时间去想别的,我觉得那四天离我越来越远,我的心里空荡荡的」。

你们的父亲死后,我设法联络罗伯特,但他已离开了国家地理杂志,没人知道他在哪儿,唯一的关连,是我们那天到过的地方。所以每年我生日时,都会到那儿。

——弗朗西斯卡

和最后的晚餐对比,觉得这种人似乎有点「犯贱」:

(1)既希望罗伯特给自己一个承诺,愿他留下来;

(2)又认为自己没有离去是正确的;

(3)最后又在余生日日思念罗伯特。

不过这也正确揭示了该片主旨——人与自己、人与生活的矛盾。人生永远不会完美,和谐幸福的生活在于「放弃」部分诱惑、「节制」部分欲望。

罗:我不想拥有你。

弗:为什么?

罗:因为我没法得到你。

弗:这等于没说,难道你不明白,我要知道你的真心,因为若不知道,我会发疯。请告诉我,我不能装作这便足够。因为我不能假装没有感受,因为到明天,这一切就全完了。

而理查德对这一切一无所知,直至去世仍被蒙在鼓里,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或许他后来可能发现了,只是没有挑明。生活就是如此,一切说白了,还有什么意义?成年人的世界——看破不说破。

我们再看到最后生病在床的理查德对弗朗西斯卡说的话,更觉悲凉。

弗朗妮,我只想说,我知道你有自己的梦想,遗憾我没有给你,我很爱你。

(三)从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来看——充斥着「人与自己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罗伯特在某种角度上来讲其实就是弗朗西斯卡自己,一个被压抑的自己

1.人与自己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身体与灵魂的矛盾;人性的矛盾

家庭主妇弗朗西斯卡在遇到摄影师罗伯特后,一方面沉迷于罗伯特带给自己的热恋感觉,一方面理智又时时刻刻忍受「家庭」的折磨;一方面享受着罗伯特带给自己身心的快感,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己与罗伯特离开不会有结果。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场没有结果的艳遇。因为他(潜藏的自己)向往自由、远方,但是现实中的这个自己不能离开家庭;一方面认为离开家跟随罗伯特离去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又认为牺牲别人的幸福满足自己的私欲似乎也是不公平、不道德的。

最终只能纠结于「去」与「留」的挣扎中,永远不敢迈出彻底的一步(作为一个正常人是不能轻易做出决定的)。而整部电影其实说的就是一个人「如何对待这彻底的一步」。

本来我以为崇尚自由民主的灯塔国人民会坚持自我,离家出走,追寻心中的「爱」。

没想到电影最后却让弗朗西斯卡「留」了下来,这部电影最动人、最成功之处就在这里。深刻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女:我希望永远保留这份爱。我希望终生都能这样的爱你,但若我们走了(私奔),就会失去,我不能让一生都消失掉,重新来过。我只能抓紧我们两人,存于心底内。

男:不要失去我们,别放弃,其实你不想离开我但又无法离开这个家,也许明天当他们回来你的感觉会变化。……听着,我会在这儿多呆几天,我们稍后再说,不用现在做决定……也许你会改变主意,也许我们会再见时,你就会改变主意。

女:若那样,你要做出决定,因为我无法决定。

男:我就说这一次,以前从没说过。因为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

一部好的电影人物,不是好人就一直是好人,坏人就一直是坏人。二者是有限度的,好人也有阴暗面,坏人也有自己的底线。最精彩处就在于他们在临近界限时的内心挣扎。弗朗西斯卡(Francesca)对「去」与「留」的挣扎;罗伯特•金凯德(Robert Kincaid)对「成全」与「放弃」的挣扎;兄妹对母亲「出轨」的挣扎……一次次挣扎,就是一次次抉择;一次次抉择,就意味着一次次人性考验。

这也是本电影最成功之处——「人」的塑造。

2.人与社会的矛盾——爱情与家庭的矛盾;自由与责任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人性本身就是复杂多变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只「猛虎」,通常由于外部环境(法律、道德、责任……)的影响。压抑自己,只能装出「细嗅蔷薇」的样子。

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不得不伪装自己带上面具,混入虚伪的洪流中。在这种情况下,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追随自己的内心?社会的组建前提就否定了很多「个人的个性」,社会就是由一个一个单独的人组成的,三人成众。每个人各司其职,在各自的岗位上分工运行。人与人之间因此也必然带着某种关系——朋友、亲人、上下级、师生……当你与别人建立了某种关系时,你就得为他们考虑,放弃一些自己的坚守。使双方之间形成一个平衡的关系。这样家庭、社会可能才会稳定,才能正常运转。

我们承认: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有权拥有自己独立的人生。并通过某种方式不断去追寻它、实现它。但是作为一个人,群体性是它最直接的体现,独立的人则是一种奢侈品。群体性的人必然会为了与自己有关系的人做出某种牺牲。

3.一场「自我」辩论——与其说弗朗西斯卡爱的是罗伯特,不如说爱的就是她自己,藏在心底的另一个自己。男主就是另一个她,内心深处的她,被压抑的她,她喜欢的其实就是她「最渴望成为的那个人」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知弗朗西斯卡爱上罗伯特不仅是因为自己厌倦了平静重复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因为罗伯特就是那个自己内心向往喜欢的人。

罗伯特:在非洲——另一个世界:不单是哪儿的人和文化,还有哪儿的空气,由朝至暮的颜色,是真实的(相反:反对假的,压抑的,虚伪的社会道德,道德压抑下的自己不是真的自己)。人和野兽,野兽和野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你知道吗?并没有外在的道德,只是顺其自然。……我爱所有的人,……也许你不知道,我反对美国这种家庭伦理!它似乎催眠了全国。你可能以为我这样的人,注定到处流浪,是可怜的。我没有电视机或焗炉。

我们静下心来想一下:假如这个世界没有法律、道德的约束,那会怎样呢?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你有追求「爱情」的权利,但是结婚后也要承受道德的钳制。

人是群居性动物,从出生起就注定不是一个独立的人。尽管你再遗世独立,也需要追寻蝇营狗苟的人的陪衬。我们虽然群居,但我们生来就是孤独——灵魂孤独。因此要找一个灵魂伴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身体和灵魂相交的爱很难,所以传说中的爱情才令人向往。在男主与女主心中,似乎他们之间的这个闪电般的「爱情」就是如此。

片中多次出现「我们两个是同一个人」,「我们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之间有太多的相同之处,有太多的灵魂共鸣。具有相似的价值观,一种被弗朗西斯卡隐藏起来的「价值观」。他们都爱蓝调音乐,都喜欢叶芝的诗,都向往远方,都喜欢过自由的生活,都不喜欢陈规和一成不变,讨厌一切束缚。你越观察他们两人的对话,就越觉得这是弗朗西斯卡「自己在与自己的灵魂」辩论,「本我」与「超我」、「自我」之间的对话。

几乎任何一部电影影评,评论里总会有人说「请不要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上」来评论这部电影。难道我们就纯欣赏电影制作本身的配乐、剪接、特技等,或是膜拜于演员出神入化的演技?

任何一部电影制作时必然是带着某种初衷的,那它必然就会附带着某种价值观。个人品德,社会道德,法律精神,国家精神等。当然还是有那种纯艺术式的无关道德的「美学派」电影,但这也是一种观念——一种超脱的「美」。

本片正是如此,表面上讲述的是大千世界中常见的出轨故事,深层次揭露的则是一个人与自己的欲望及外界诱惑的斗争。这是一个永远无法逃脱的矛盾……

弗朗西斯卡:

让我告诉你,我为何不能走;

请你告诉我,我为何该离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廊桥遗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