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壶春的起源与发展

“玉壶春”是中国工艺品制作中的传统造型之一,自古被广泛应用于金银器、陶瓷、珐琅等各类产品的制作中。据古代资料介绍,人们在春天饮酒最多,所以出现以春代酒的用词习惯。“玉壶”直译为玉做的壶,因古人崇玉,这里代指酒壶,类似李白在《客中行》提到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里的“玉碗”。直白一些说,“玉壶春”本应指酒壶里的酒,因时过境迁,字义才发生改变。“玉壶春”的使用功能与“梅瓶”类似,都是中国古典实用装饰性器物。从结构上看,“玉壶春”上细下粗,重心比梅瓶低许多,因此更具稳定性,比梅瓶更适合盛放液体。

关于玉壶春瓶这一名称的来历,有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

相传在宋代熙宁年间,大学士苏东坡路过景德镇,特地去寻访他的一位禅友佛印和尚,得知佛印云游未归,他就信步闲逛到一个制瓷的作坊。他见一位老人坐在轱辘车上拉坯,觉得非常奇异,便对老人说:“久闻景德镇瓷器贯通文化,诗词歌赋皆能以绘画而描述,但不知这瓷器造型能否表达?”说完就吟咏了唐代王昌龄的一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玉壶春独有的特征

1、制造工艺:

玉壶春瓶造型是有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定型于北宋时期,在当时是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后来逐渐演变成观赏性的陈设瓷器,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典型器形之一。这件元青花龙纹玉壶春瓶的制胎工艺也是基本沿用前朝的方法,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处器表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割,清晰可见,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处胎体接痕表现明显。其皿底足露胎而质粗,说明当时胎土淘炼方法还相对比较原始。这是古代制瓷汇艺不够先进造成的弊病,可这同时也成为元代青花瓷的时代特征。


2、造型特点:

元代瓷器造型太多较为厚重质朴,主要表现在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壹及盘、碗等一般器物,面瓶、高足碗等器物有的也相当精致剔透。元代社会,青花瓷还没有成为宫廷或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酒具、明器外,产品主要是外销,此元青花瓷的造型有一定特殊性,是为了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人群的需要。这件元青花玉壶春瓶应为酒具,瓶整体造型精致美观,有着变化柔和的轮廓线。其造型上的特点在于: 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椭圆状下垂曲线孪化圆缓; 圈足相对较大,这件元青花玉查春在一为酒具,瓶整体造型精致美观,有着变化卖和的轮康线。其造型上的特占在F: 颈较组、颈部中央微微收束。更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桶国状下垂表,曲线变化圃缓; 圈足相对较大、且外搬。其精致的造型突显了当时超的技艺。


3、纹饰特征:

元代的青花瓷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纹饰布局都非常美现,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这件元青花玉壶春瓶布局简洁质朴,绘工较为简单,卷草纹外留有空白边线,釉面胎质由于年深日久深埋地下而自然形成像“酥光”一类的深厚温润的釉光。元代青花瓷器中的官窑和民窑只能从纹饰上加以判别,据考证自元元佑元年开始明确“双角五爪龙纹”及“麒麟、鸾凤、白兔、灵芝”等,臣、庶不得使用。因此,凡有以上所列禁用纹饰的青花器也是民窑受命而生产的官窑器,而元青花中的三爪、四爪龙纹及制作较粗糙的器物上基本为臣、庶所用的民窑产品。


宋代龙泉窑玉壶春瓶

老人听了以后,略作思忖,就拨动车轮,须臾间塑出了一个撇口、细颈、敛足的器型来,老人说:“此器如心倒置,谓之‘心到’了,撇口寓示‘敞心扉’,拙器抒志示节,客官以为如何?”东坡见了,感慨地说:“冰壶者,表里澄澈,光明磊落。当也是‘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哪。”苏东坡兴情所至,当即赋诗一首,其中有“玉壶先春,冰心可鉴”两句尤为脍炙人口。藏品想送至国内一线拍行(北京保利,北京翰海,北京嘉德等),亦可私下推荐。可询,一八七,一五零八,七三一 一杜经理后来佛印和尚闻讯赶来,也欣然写下了“清如玉壶冰,贞见玉壶春”的诗句。但是查遍苏东坡的所有文集,都没能找到有关玉壶春的诗句。可见,这只是文人附会的一个故事而已。但玉壶春瓶的确以其曼妙的造型而深得文人们的喜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玉壶春的起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