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评:为什么我们都爱宋朝?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

你好,感谢关注《无忧在读书》的专栏。“开卷有益、读书无忧”——我是荐书人无忧,今天在读的书是《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作者:邓小南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书评

本书是三联书店邀请了邓小南、杨立华、王连起、朱青生、康震、廖宝秀、扬之水、郑培凯、叶放、余辉十位专家学者,以文化为脉络,从理学、书法、宋画、宋词、宋瓷、名物、茶事、雅集、清明上河图……多个侧面阐释了两宋之美,看似各美其美,实则美美与共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因为,“没有一个朝代,比宋朝更懂生活、更懂美。”“我们为之自豪的民族文化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都可以回到宋朝去寻找答案。”

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不是国力最为强劲的时期,却是文明发展的昌盛时期。从农业发展来说,这个时期有所谓的“绿色革新”;从商业形成来看,有“商业革新”;从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来看,出现了“货币革新”;从城市形态、都市面貌改变来看,又有“城市革新”;从印刷术盛行促进知识传播来看,这个时期发生了“信息革新”;与此相关的,还有火药、指南针技术完善带来的“科技革新”。在两宋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之一。宋代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无愧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更有国外学者把1000年左右的宋代比作“中国的文艺复兴”。

从人文精神来看,宋代采取文官治国的国策,当时朝政“称得上是中国历代王朝中最为开明的”。科举制度给予了出身平民的“寒俊之士”崛起的机会,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新的社会秩序随之建立。大量的科举落第者,事实上也承担起了文化启蒙、普及的责任。摆脱了出身门第束缚的宋代士人,集体展现出“文以载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气魄与人格

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天下”者,是中国的天下,群臣的天下,万姓的天下。对于这一“天下”,士人们都有一份深切的关怀和内心的责任。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等才华横溢,同时在政界大展身手。当时士大夫们,不仅把自己当作文化主体、道德主体,还自觉地把自己视为政治主体。

比如: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曾在寺院靠吃粥和咸菜度日,被称为“断齑画粥”,后来考中进士,担任参知政事。后在《岳阳楼记》中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们以雅致为追求。士人们看重内在自我人格的实现,兼具书法、绘画、诗词等多方面修养,呈现出文雅、洒脱、有趣的人生。他们通过抚琴、调香、赏花、观画、饮酒、烹茶等活动化入民俗,贡献了一系列雅致的生活范式,风尚所及,上至皇家宫廷,下至巷陌百姓,成为了后世追慕的审美典范。

比如:欧阳修、苏轼等士人的生活态度是随遇而安、和光同尘、与时俯仰。他们一方面承担社会的责任,一方面注重个人的生活。他们试图将都市生活与乡村野趣融为一体,在闲暇之余遍览山水形胜,在登临游览中恣意抒怀。

北大历史学系教授邓小南认为,在文化风气上,宋代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体现在艺术上就是雅俗兼备、雅俗共赏。

平民化,比如:宋诗,唐代李白与宋代苏轼,都是一代文豪,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苏轼的《题西林壁》,都是歌咏庐山的名作。一个“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钱锺书评:唐人注重山川气象、丰神情韵,宋人追求人文意象、筋骨思理。

世俗化,比如:宋词,与唐诗相比,宋词的境界别有洞天。为什么唐诗以后是宋词?因为它的语言更通俗、情感更细腻,写的生活更加贴近普通人,有些话简直就像是口语一样,特别便于记诵。尤其是写爱情、写离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几句话一下子就写到我们心里了。

人文化,比如:书画,宋画在立意上,不再仅仅是模仿现实和表现对象,而在于画出“对象所没有的东西”。宋画更注重性情和文气。同样,还有书法。王羲之的字最重要的特点不是漂亮,而在于能把他对世界的理解通过字的线条充分显现出来。书法的更高原则,是表达存在的意义和人的价值。

这本书是一本合集,我最喜欢扬之水所写的《名物——平凡器物中的人间清趣》部分,金杯银盏盛满了诗心词魄,花器香器蕴涵着生活艺术,文房四友彰显着士人情怀。其中,谈到宋人对花的赏爱非常精彩。

比如这两首诗词所描述的:

一首是蒋捷的词《昭君怨·卖花人》:“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卖过巷东家,巷西家。帘外一声声叫,帘里鸦鬟入报。问道买梅花,买桃花。”

一首是陈棨的诗《店翁送花》:“店翁排日送春花,老去情怀感物华。翁欲殷勤留客住,客因花恼转思家。”宋人对花的欣赏和怜爱之情跃然纸上。

……意犹未尽的一本好书,回味无穷的两宋文化!

诗经说“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借此表达读后之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宋》书评:为什么我们都爱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