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看待《钢琴家》

历史上真实的Wladyslaw Szpilman和WilmHosenfeld他们相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一个是九死一生的波兰钢琴家,一个是对现实感到迷茫的nazi德军上尉。多年以后,幸存的钢琴家把自己的故事公诸世人,引起轰动。2002年,波兰著名电影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又把它搬上银幕,斥资3500万美元的大制作《钢琴家》在第55届戛纳电影节获金棕榈奖之后,又一举夺得2002年度美国影评家协会四项大奖。这里回忆的,就是历史上那个真实的故事。

在《钢琴家》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其实是这场战争带来的灾难。这场战争中无辜的人民群众在罗曼.波兰斯基的镜头里展现的淋漓尽致。

二战时期,德国人为什么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本就是犹太人的经商天分使得德意志的普通百姓羡慕嫉妒并由此产生了强大的怨念,犹太人就是如今位于中东地区已经建国的以色列地区,虽然建国时间不长,但是其实从古至今以色列的名字就从没有被历史抹去过。

二战前期的德国经济已经衰退,那时候的德国虽然谈不上民不聊生,但是当体土著居民的生活状态确实不太好。然而相反的,同一条街道上的犹太人的生活条件远远优越于德国本土居民,同样的做生意,德国人的东西一定卖不过犹太人。久而久之的贫富差距被拉大,达到了贫富悬殊的地步,所以德意志的民族仇恨就在那个时候萌生了。

希特勒只不过是推动者和履行者,在他的煽风点火之下才有了后来震惊世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其实德国人本不应该把贫穷的原因归咎于犹太人,大家都知道,犹太人天生会做生意,为什么呢?

可能是跟他们的信仰有关,基督教,犹太民族的孩子从小就被教导要诚实守信,宗教的条条框框非但没有束缚犹太人的经商之路,相反他们的诚信和睿智却是一次又一次打动了全世界和他们打交道的人。

只不过被民族仇恨和贫富差距的怨念蒙住了眼睛的德国人当时可不这么想,于是在希特勒的煽动下,当时的德国全民都有这样一种变态的想法:那就是德意志民族的血统才是唯一纯正的血统,其他的民族都是下贱的,尤其是寄居在德国本土的犹太人,他们用卑贱的血液赚取高贵的德国人民的钱,这是不可容忍的。在民族仇恨的挑拨之下,德国人开始到处抢夺犹太人的财富,那个时候的德国乱得不成样子,二战的爆发让犹太人从此再无安生之所。

从人物分析的角度来看,阿德里安.布洛迪将人物特点形象一丝不挂的展现在观众面前。从不缺吃,不缺喝,不缺穿,更不缺钱的钢琴家沦落到四处逃难躲避的“犹太人”。我们可以看出席皮尔曼在影片中从战争开始到结束,他的服装以及造型的变化。当时环境下大批大批的犹太人被逮捕,被戏虐,被杀戮!这一系列的“屠杀”动作,让本应有工作的席皮尔曼从无家、无家人、无食物到被帮助,这一反差让一直没有放弃生的希望的他重获新生!死里逃生让席皮尔曼的钢琴里既多了一份欣喜又多了一份悲伤……

从席皮尔曼的钢琴演奏来看,他的喜怒哀乐都通过钢琴的方式表达出来。 影片中一共有七次弹奏钢琴的画面。

第一次, 在电台享受弹钢琴带来的喜悦与快乐。然而这一切从这儿开始逐渐悲化……

第二次, 在家里,安静的做音乐,殊不知噩耗即将上演。

第三次, 钢琴卖了,搬到了“犹太人专区”,在这片区域里找了一份演奏钢琴的工作,即使工资并不高,但还能维持吃用。

第四次, 亲人来找席皮尔曼,他没有立马下台,而是用简单的方式结束这一曲。(同第三次被一桌翻硬币的客人一样,简单的结束音乐,代表着对钢琴的尊重。)

第五次, 战乱已经开始,逃难中通过朋友的帮助得到一间拥有钢琴的屋子,这对于席皮尔曼来说是一份礼物!

第六次, 德国军官发现席皮尔曼藏身之处,不同的是德国军人让他演奏了!这一曲里席皮尔曼似乎将战争给他带来的痛苦全都表达了出来,一丝不挂……德国军官很认真的听完了这一曲。

钢琴的影片中相

当于铺了一条很完整的线,自始至终,钢琴变的只有位置,不变的是席皮尔曼依旧坐在他的位置演奏钢琴。

《钢琴家》这部影片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心理的冲击,席皮尔曼当警官的那个朋友、席皮尔曼的大提琴朋友、德国军官等在这场战争里充当的那些不可或缺的角色让这部影片又增添了关于人性的评价!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是如何看待《钢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