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忽略的老年病,有一半老人得

转载来自瘦驼
超过一半六十岁以上的人会患上骨关节炎,大家却用衰老或者风湿来概括它。

​​世上最难吃的药就是后悔药。所有的后悔药里,最难吃的就是本可以早治疗早干预的病,给耽搁了。很多年前,家里人经常埋怨我外公走路不当心,经常磕碰东西。在街上散步,经常被隔离桩之类的东西碰得青一块紫一块。外公青光眼确诊的时候,视力已经严重受损,这让他的人生最后几年生活质量大大下降。青光眼的症状就是管状视野,也就是视野边缘逐渐消失,当年外公并不是走路不小心,脚边的那些障碍物,他真的看不见了。这就是后悔药,是我在外公确诊青光眼之后开始查资料之后才知道的知识。如果当时能及时发现问题,用药物是可以让青光眼症状不再继续发展下去,那他就能用眼睛而不是手来知道他的重外孙女长得有多可爱。

这种后悔药,我差点又吃到第二次。新冠疫情把这一年折腾得七零八碎,我也大半年没法回老家看父母。前阵子给妈妈办某个手续需要一张她本人手持身份证的照片,照片发过来,我先注意到了妈妈的手,一眼看上去那手显得更苍老了,让我想起了我的姥姥。是什么让我产生了这种感觉?她的手指中间的关节,显得特别突出,就像是邓布利多的接骨木魔杖。以前只是觉得妈妈的手瘦,可并不是这样的,我赶紧打了电话。“妈,你的手最近有什么不舒服吗?”“就是有点攥拳使不上劲,也怕凉,洗衣服刷碗的水要是凉的,手就疼。”“还有别的关节不得劲儿吗?”“嗯,膝盖不舒服,我已经有几个月不敢慢跑了。上下楼梯挺费劲的,特别是下楼,经常感觉腿使不上劲。”“赶紧去医院检查一下吧,先查个血看看是不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手指第一节的赫博登结节和第二节的布夏结节 图源wiki

手指第一节的赫博登结节和第二节的布夏结节 图源wiki

几天后,确诊,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坏消息是,我妈妈得了关节炎。好消息是,我妈妈得的是最常见的膝关节和指关节骨关节炎,这也在我的意料之中。

说起关节炎,想必很多朋友的第一反应是“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确实,在太多小广告里听到过这两个概念了,“风湿”这个词也太深入人心。以至于我们举家从山东搬到广州,都会有人劝退:“广州太潮了,当心老了得风湿。”

“风湿”可能是日常生活中杀伤力最大的一个中文词。它给太多人造成了误导,让太多人耽误了病情,最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致残致死。

我必须花一些篇幅来说说这个词。我不谈风湿的传统起源,就说现代应用。中国现代医学里,还在用风湿二字,最精准的狭义里,“风湿”指的是“风湿热”,它是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免疫性疾病。链球菌是这个病的源头,却不能称之为元凶。链球菌表面的一个蛋白跟人体心肌、心脏瓣膜、关节滑膜等处的一个正常蛋白很像。当链球菌入侵人体,免疫系统就会通过细菌的表面蛋白识别并清除它。于是误伤心肌、瓣膜和滑膜,造成心脏、关节等处受损。这类的疾病就叫风湿性疾病,比如风湿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疾病的发生跟“风”和“湿”都没有直接关系,链球菌的感染跟恶劣的居住条件以及低下的营养水平有关,硬要联系的话也许能跟住所或者工作场所的“透风”和“潮湿”挂上钩。风湿热的发病率在我国大约是万分之一,治疗也相对比较容易。大多数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会在发病后一个月内症状消失且不会造成永久性的关节损伤。

而类风湿性关节炎跑得就更偏了,它是自体免疫性疾病,也是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的正常组织,但是并没有像链球菌感染这样的确切诱因,治疗起来也要更棘手一些。由于症状有相似性,当年我们的医学家把这个外来的概念翻译成了“类风湿”,让本就错误的风湿概念更加含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率比真正的风湿性关节炎高得多,我国大约百分之一的人会受它的困扰。

然而在日常生活和相当多医疗场景里,“风湿”的外延要远远大于“风湿热”、“链球菌相关的反应性关节炎”、“自体免疫性关节炎”。脚腕疼,风湿。膝盖疼,风湿。手指关节僵硬,风湿。腰疼,风湿。各种慢性的,不清晰的,深层的疼痛和不适,统统装进写着“风湿”的箩筐里。不管原因是损伤还是感染,或者自体免疫性疾病,现代医学里有几百种病可能都在这个筐里。传统医学里对付这一筐疾病,所谓祛风除湿,无所谓就是用类似乌头、附子这类含有毒性很强的神经抑制剂的药物进行止疼。或者一些打着传统医学旗号的纯骗子,把很容易暂时缓解症状的糖皮质激素掺在各种所谓的药材里祸害人。

我非常建议医生朋友们拒绝再使用“风湿”这个词,正本清源。这可能一时半会无法实现。

但在日常语境下的“风湿”跟一类明确的疾病有着最大的交集,生活中大部分因为“风湿”求医问药的朋友,看的其实是“骨关节炎”。此时此刻,全国有超过一亿的骨关节炎患者,六十岁以上的人群中有一半、七十五岁以上人群中有80%患有骨关节炎。以至于在传统文化里,骨关节炎很多时候都不被认为是一种疾病,而被当做是理所应当的衰老过程。我又想起我的姥姥,我的印象里,姥姥一直是个瘦小老太婆。我慢慢长大,姥姥变得越来越小,很长时间里我都以为只是视角的变化。后来到她七十多岁因为意外跌倒造成髋关节骨折,那时候我已经上大学了,我清楚的记得当时的病例报告里记录的姥姥的身高只有一米四九。“你姥姥年轻的时候是个大个子,跟我现在差不多,不到点一米七,”妈妈有次聊起来这件事,“她四十来岁就驼背了,年纪越大驼得越厉害。”

腿脚不灵便、各种关节疼痛变形、弯腰驼背体型改变,这些骨关节炎的典型症状,跟“老掉牙”一样,一直被“就是老了”给掩盖了它们的疾病属性。就这样,这些原本可以缓解和延缓的疼痛、不便、机能丧失,就被生生炮制成了“后悔药”。

什么是骨关节炎?关节是骨头和骨头的连接。为了减少运动时骨头和骨头的摩擦,关节面上覆盖着一层软骨,也就是大家都爱吃的脆骨。跟充满了矿物质的硬骨头不一样,软骨其实是个“水货”,它的成分里70%以上都是水。这些水被胶原蛋白、软骨蛋白等吸水性极强的物质锁在软骨里,保证了软骨的弹性和光滑。

人并不是一架完美的机器,人体里很多部件并不耐操,“设计寿命”也不长。关节软骨就是这样一个“易损零件”。一不小心,关节软骨就有可能被弄坏,比如踢球的时候弄坏了“半月板”,半月板是膝关节里的关节软骨。即便你觉得自己很小心,日积月累,常年使用,有些关节软骨也会出问题。尤其是长时间保持某种姿势的,伏案工作者的颈椎间盘、体力劳动者的腰椎间盘,椎间盘也是软骨,具体说是纤维软骨。有些损伤跟先天条件有关,比如X形腿或者O形腿的朋友,你的踝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就更容易出问题。还有些跟后天有关,比如超重的朋友的下肢关节要格外留心。还有些跟风俗习惯能扯上关系,比如我们经常引以自豪的“亚洲蹲”,蹲这个姿势对膝关节就很不友好。还有很多原因,现代医学还不是很明了,我们对关节软骨的形成和修复过程了解得并不是很透彻。现在我们知道关节软骨里没有血管,所以跟其他大部分有血供的组织的损伤修复机制都不一样。有的时候似乎自我修补过程反而让关节的状况变得更糟了。最糟糕的情况是软骨完全磨没了,骨头和骨头就会硬碰硬,为了让硬碰硬用得更久,骨质增生、骨刺就出现了,那是人体自我修复的产物。

这里要提醒大家,越是智者,越会承认自己的局限。医学也是一样,现代医学里充满了大量的未解之谜,这正是它的现代之处。传统的方式连自己知道什么都不知道,更别提不知道什么了。

哦,对了,你问我是怎么从妈妈的照片里发现了骨关节炎的征兆。她变形的手指第二关节,看起来很像布夏氏结节(Bouchard'snodes),这是一个用一百多年前的一位法国医生的名字命名的症状,一般是手指关节软骨钙化增生引起的,就是骨关节炎的一种表现。

已经有了骨关节炎怎么办呢?跟一开始提到的青光眼类似,骨关节炎一旦发生,想逆转是很难的。那些号称可以根治的毫无疑问都是骗子。虽然如此,缓解症状和延缓症状发展依旧十分重要。

疼痛是骨关节炎最常见也是最恼人的症状,应对方法就是止疼,首选的是非甾体类的抗炎药,比如布洛芬、散利痛、乐松、扶他林和西乐葆。这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容易忽略的老年病,有一半老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