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伤害很隐蔽,你有责任认清并终结

1

从前,我常常纠结自己是谁、要什么,烦恼从哪里来等人生的问题。

问题总是具有伤害性,更具隐蔽性。让人稀里糊涂,劳神更劳力。

不想就此沉沦,选修了心理学。本意不为别人,只为自己。

然而,由于这样的学习,常常被亲人朋友好意地当做“垃圾桶”。(尽管“垃圾桶”这个词听起来不怎么正面。可它,好用并形容准确,我也就顾不得优雅了。)时间久了,也就明白原来许多人都有我同样的烦恼问题。

江湖爱恨情仇,首先要有空间时间为前提。然后,在允许的时间空间内发酵成爱之深、恨之切的凡尘琐事。这也是为什么伤害、烦恼总在亲人、朋友间发生。空间时间的距离越短,发生相互伤害的几率越高。

之后,凡尘琐事就会像一团乱麻,相互纠缠,相互伪装,互相遮掩。让你找不到来处。

正所谓事出有因果。(如果遮掩隐蔽得很好,其中一方或双方表面会看似无中生有,无理取闹,毫无关联。也不用着急,再过些时日,你定会看到原因或结果。无一例外。)

2

凡尘琐事遇多了,总会习惯为常态。

对于隐蔽性伤害。实在不想习惯为常态。因为,时间久了变成常态后,会更具伤害性。比如,你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这样的问题上。

提出这个问题,诸多的父母肯定首先感觉受伤。然后,不由分说,群起而攻之。(此处省去一万字。。。)

尽管反对派较多,那我还是要说的。

喝口水,先看一下下面的案例:

3

远房亲戚表姐的女儿,28岁。在深圳开了一家室内设计公司。春节前,应家人的强烈要求回四川老家过年。

可到家的当天,就改签了机票返回了深圳。

闺女一走,表姐的电话就跟来了,叭啦叭啦哭着说了一大堆(估计电话那头的场景更惨烈,更具侵略性)。

大意是:快30岁了,没男朋友。邻居同事家的孙子孙女都上幼儿园了,丢人现眼之类的。

我握着发热的手机,软软地问:她已成年了,也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你纠结啥?”

“我觉得好丢人。我在她那个年龄,她都八岁了。更何况我邻居同事的孩子也都结婚了。就她一个人那么大,男朋友都没有”表姐火爆得不行。

“那你到底是更爱更关心你女儿的幸福,还是更爱你自己的面子”我觉得必须弄清这个问题。

电话那头好一阵静音,某一瞬间我还以为电话掉线了。

“老实说,如果她不结婚,现阶段来说是顾忌我自己的不好的感受、面子、压力等更多些”表姐似乎经过深思熟虑。

“嗯嗯,不要影射你自己的焦虑和压力,好吗?”我握着发热的手机说。

很多时候,在与孩子们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清楚,潜意识中,到底真正在为谁、为哪样核心的事情而忧心,纠结。

伤害总是披着爱与关心的外衣隐蔽得很好。人们总是很难看清自己。

4

某一周末,应同学邀请到她家去吃饭,顺便看下她“静不下心”的儿子。(专注力不太稳定)。

在吃饭的过程中,我觉得4岁的小男孩很好,什么问题也没有。活泼开朗,能说会道。

“老师投诉了他几次,说他上课的稳定性不好,坐不了几分钟就会跑到别的同学位置上去说话聊天,不但自己不学好也影响其他同学学习”老同学偷偷跟我说。

“孩子的稳定性本来就不太好,最多只有十五分钟左右,这也是他们很爱看动画片的原因,你不用太紧张”我轻描淡写地说。

午餐过后。我从他家书房拿了一本书在阳台上静静地看着。小孩一个人在客厅专心玩玩具。

同学收拾完了家中琐事。看着一心玩玩具的儿子,开始递东西给小孩。

开始是一个小桔子;

接着又递给了孩子一小片苹果

然后,一杯水。。。

。。。。。

反反复复多次打断一心想玩玩具的孩子。

看到这一切,我或许明白了什么。

妈妈如此频繁闯入孩子安静的思维世界是对专注力极大的破坏与伤害。。。孩子开始慢慢习惯在短时间频繁切换画面的生活日常,然后,再复制到课堂内去真实体现。

这个送吃送喝的关心爱护孩子行为其实是大人希望孩子不要玩玩具,而来陪大人自己玩耍的行为。

如此美妙温馨的互动,竟是妈妈自己希望被打扰的潜意识。

伤害总披着爱的外衣,而且如此的隐蔽。

5

去年夏天的某一天,经过雨后的公园。

公园的石登上,一位奶奶怀抱着一个刚刚学会走路不久的小孙子在休息。

刚下过雨,石凳旁边,由于工程粉刷得不平整,变成了一小凹坑,坑内积了一点点水。好奇的小男孩,拼命地挣脱奶奶的怀抱,要扑向那小水坑。

奶奶百般阻挠,嘴里念着:不行,不行的,太脏了。

小孩子极力哭闹要去踩水玩。

奶奶没办法,只好放手让小孩去踩水。

小孩一踩到小水坑,那个欢,那个起劲,简直无法形容。一副好奇心得到满足的雀跃样子,让边上看到的人都不由得感叹,人类的初衷对万物是如此的好奇,惊喜并自带亲近感。

可是,奶奶看到脏水溅满孩子全身,很快就不高兴了,嘴里一直念叨:太脏了,今天又要换衣服啦,我一天得给你要换多少衣服才行呀,我会累死的。”

几次拖离小水坑不成,最后,啪啪打屁股。

我想,如果屁股要是够痛的话,孩子藉由着这个疼痛的记忆,也许这辈子再也不会去探索水坑,并感受水坑带给自己什么神奇的力量吧?

日本教育片《女王的教室》中的天海佑希扮演的老师曾说:身为人类,连对自己生存的世界都没有好奇心,探索心。那生存还有什么意义?

不被凡尘俗世污染的孩子们,好奇爱探索,只要是没有生命危险,作为家长应要全力保护和支持的。这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的意义远比清理脏衣服大得多。

多年以后,你也许不会想到自己的孩子在进入像美国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说的“二十五岁死,七十五岁埋”静止生活模式的原因,正是某个怡人的雨后,从你阻止了孩子探索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水坑开始。

需要警惕的是你对孩子的爱,可能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伤害。而且是静悄悄,云淡风轻的。

6

“亲属的某种利他行为只是基因自私性,在个体利他主义上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是英国作家兼教授道金斯先生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中的话。兴许可以帮我们看清人性中的某一隐蔽部分。

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爱到细处”。

否则,只能每天徘徊在车祸现场。

心理学老师常喜欢说:“大孩子有问题,到小时候去找;小孩子有问题,到父母身上去找”。

所以,你自己才是问题和伤害的发起者,如果对自己的人生负有足够的责任是不是也应该想办法,努力认清并终结?

毕竟,止损修正了,才能具备弯道超车的能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一种伤害很隐蔽,你有责任认清并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