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小孩叫形而,背着书包去上学

图片发自App

一直很感谢这个知识大爆炸,并且有如此多知识传播者的时代,让我接触到了那些属于象牙塔里的概念。

概念,是构成我们头脑里知识体系的基础。

试想,一个人连某件事物的概念都没听说过,又如何去理解分析它呢,不是么?

因此我想写写这些我一直试图去理解的概念,通过把它们揉碎掰开的过程,一方面再次巩固记忆,另一方面希望对一直不理解这些概念的小伙伴们有所启发。


今天的概念叫“形而上学”

1.为什么要写这个概念?

说实话我没有认真地上高中政治课,只知道“辩证大法”好,“形而上学”坏。至于为什么好为什么坏,我说不出来。

再进一步,形而上学到底是什么,我脑海里的概念解释居然是“从前有个小孩叫形而,他背着书包去上学”。

都不明白这个概念的定义,怎么去判断他的好坏呢?

直到最近读了熊逸大师的文字,才总算有了一些较为清晰的理解。

2.什么是形而上学呢?

这个词的来源是《易经》。《易经·系辞》原文中这样写:“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所谓形,就是有形状的东西。形而下者,就是事物本身的实体;形而上者,就是事物运行的规律和内涵。

比如河流,水本身是器,而水流的规律就是道;再比如一栋房子,砖石是器,而稳固的结构,为居住者挡风避雨就是道。

中国古人的智慧里很看重这个道与器的分别。孔夫子曾说“君子不器”。证明追求道是被孤立提倡的,追求器是被否定的。

就像我们无论从事会计、前台还是销售工作,如果我们在A公司能胜任,但到了B公司却不能胜任,那证明我们还停留在器的层次;如果在A公司胜任,到了B公司也能很快胜任,证明我们已经总结出了一些本职工作的规律,懂得了一些道的层次;再进一层,我们甚至能从工作中领悟出商业乃至世界运行的规律,形成我们的世界观,这就是在道的层面上更深入了。

因此,所谓形而上学,正是研究“道”的学问。

3.那亚里士多德那本《形而上学》又算什么呢?

在中国古文里,我们见到的大多是“形而上”,却从不提“形而上学”。

然而我们都知道在中文译本里,有一本亚里士多德的书《形而上学》,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其实是日本明治时期一名日本学者提出的。大约1860年至1890年之间,当时西学东渐,日本全盘西化,大量翻译西方的书籍。有位名为酒井哲次郎的哲学教授,负责翻译亚里士多德的《Metophysics》这本书,就把这本书翻译为《形而上学》。

这里还有个有趣的地方,当时中国翻译《Metophysics》的人是严复,这位反对顽固保守、力主复法的维新派思想家极其讨厌日本人翻译的书名,于是就把Metophysics翻译为《玄学》。因此现在有些翻译文献中,玄学和形而上学其实是一个意思。

再说这个Metophysics的名字也比较有趣。公元前1世纪,学者们在编辑亚里士多德的手稿时,对于这部分手稿不知道怎么取名,于是草草地放在物理学的后面,用希腊文写上“排在物理学之后的若干卷”。

再之后罗马人翻译这部分内容时,就用拉丁文写为Metophysica,meto有“在…之后”的意思,physica则是“物理学”。西方世界沿用了这个词,后来英语里就写作Metophysics。取其深刻意义,就是“超物理学”。

书里的内容,也是一些研究“存在”、“实体”是什么,“一和多”的关系等等比较抽象的内容。

4.那形而上学和哲学有什么区别呢?

哲学,philosophy,我们都知道它的古希腊含义是“爱智慧”。最早“哲学”这个词等同于“神话”,在我理解中就是神才思考的事情。后来经过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等大牛们的努力,哲学才离开神坛,走入人群中。

哲学这个中文词也是日本人给翻译的,但当时名称很多,还有诸如“理学”、“性理学”等译名,最终“哲学”得到一致认可,留了下来。

某些情况下,讨论形而上学,也等于讨论哲学,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如果我们把所有学问理解为一颗大树,那么最重要的树干从前就是“形而上学”,那些分叉开的枝丫就是“哲学”,比如政治哲学、自然哲学,人生哲学等等细分。

换句话说,形而上学更加抽象、更加基础、更有本原意义,而哲学则细分得多。要有“形而上学”这个第一哲学的支撑,其他的哲学细分才能成立。

比如刚开始的那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就像一句总纲,就是“第一性”,然后再有许多自然之道、生存之道、为官之道等等细分。后者需要前者的支撑,否则就成了空中楼阁。

5.关于科学

科学这个词中国很早就有了,但并不是现在的“自然科学”这个含义,而是“科举之学”的意思。

在西方,科学最早是“自然哲学”,拉丁语中science是等同于知识,即knowledge,后面慢慢地自然哲学才确认为知识。

中国现用的“科学”意义也是日本人贡献的,他们根据“科举之学”这个意义,用来解释“科学”那无比细分的类目,通称其为“科学”。

6.形而上学为何有了贬义?

由于误会,形而上学的含义成了“超物理学”,于是黑格尔就用辩证法将其对立,认为形而上学是“孤立的、静止的”,而辩证法是“联系的,发展的”,于是下论断贬低“形而上学”,抬高“辩证法”

然而事实上,形而上学追寻的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但多数人觉得“世上唯一永恒不变的就是变化”,并没有找到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于是追寻形而上学成了无用功。

同时,由于大多数人都是功利主义者,形而上学这种比“哲学”还要“无用”的“无用之学”,更是为功利主义者不齿,对谋求利益毫无帮助,显然会觉得学习形而上学是浪费时间。

再有,现代科学追求的是“可证伪性”以及可重复的“实验”才能得出结论,形而上学这种专门研究无形体、无法证明事物的学问,更是为主流社会所不齿。

归根到底,还是一种误解,但也是功利主义盛行的必然。


最后我想起一个故事。

话说有只狐妖住在某大户人家中,大户宴请宾客的时候也会邀请狐妖参加。

狐妖有时会参加,但大家只听得到声音,见不到形体。

有一次,某个客人酒后对狐妖说:我们和你交朋友,但你从不出现,这样是不是很失礼呀?

狐妖回答说:你是想和我交朋友,还是只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呢?出不出现,对于交心的朋友来说重要吗?

故事讲完,我很满足,希望对你也有所启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个小孩叫形而,背着书包去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