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述回答的主体内容是笔者对赵敦华教授的《从圣经中的历史记载看宗教起源——兼及中国古籍材料》[1]的再梳理,感兴趣的朋友请移步阅读文献。
宗教与语言的同步分化
在史前人类语言中最重要的事迹莫过于神的传说,最早的文献几乎全是记录上述口传传说的宗教与神话典籍。据此马克斯·缪勒使用比较语言学方法研究宗教的起源和发展,他认为欧亚大陆最早人类的图兰、闪和雅利安三大语系原来使用同种语言的共同语词称呼共同崇拜的神灵,尽管后来分化为三大语系的各个分支在最早的宗教典籍中仍然保存了相同的词根。
如他在《人类学宗教》所说: “19 世纪古代史最重要的发现只是一个词源学的等式: 梵语的 Dyaush - Pitar = 希腊文的 Deu Pater = 拉丁文的 Jupiter = 古斯堪的纳维亚语的 Tyr……这意味着和证明了所有这些人曾经有过同样的信仰,崇拜共同的、有同样名字的至上神,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天-父。”
宗教起源问题之争
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对宗教起源的发展方向有“宗教进化”与“宗教退化”两种立场之争——
1 持有“宗教进化”说的学者应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解释宗教起源,认为宗教起源于低级的自然物或精灵崇拜,逐步进化到对高位神的崇拜。如泰勒认为原始文化的特征是“万物有灵”论,原始部落没有神的观念 但是相信灵魂无所不在,为此崇拜自然物、动物和祖先;斯宾塞认为原始宗教的“神”是生存斗争中的著名胜利者,“这一著名人物也许是创立部族的始祖,也许是以勇敢用力而著称的领袖,也许是出名的巫医,也许是带来了卓越艺术和知识的外族人,也许是优越的胜利民族的成员”,他们被固定为宗教崇拜的对象以保障部落在生存斗争中取得胜利。
2 持“宗教退化”说的人认为宗教起源于“原始一神教”,现在存在的多神教、祖先崇拜、图腾和灵物崇拜以及巫术、占卜、献祭乃是宗教退化的结果。如施密特在《上帝观念的起源》(Der Ursprung der Gottesidee)中力图证明,多数原始民族都崇拜一个全能的父亲般的上帝,多神教和祖先、鬼神崇拜是宗教形式的退化。
由于“宗教进化”说符合学术风尚,上述争论以“宗教进化”说的胜利告终。然而,双方的使用资料的可靠性与诠释方法的合理性都经不起推敲:他们都依赖对现存原始部落的田野调查获得目击耳闻的证据,将不理解原始部落的语言用法任意转化为自己熟悉的规则理解;或重新诠释古代的和新发掘的神话,面对繁芜无章的文字谜团按照自己的意图寻章摘句。
基于上述理由,赵敦华教授采用比较神话学的方法、基于现代人类学和上古史的知识,将《创世记》前 11 章中远古史前人类迁徙、分化的信息与中国古籍中的神话记载相比较,以此发掘解释人类宗教起源和分化问题的启示意义并总结出十种宗教形态。
从圣经的观点看宗教起源
圣经明确记载了最初完全享有人的名称的亚当家族的堕落历史,即人神关系的四次疏离,与此伴随的是人口迁徙和文化传播及其密切关联的语言分化:《创世纪》第11章第1句是“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的。他们往东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在闪与雅弗两系移往他处之前他们决定“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蒙赦的挪亚的后代犯下违背上帝与祖先崇拜之罪,因此上帝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做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由于语言与文化的融合与变迁,亚当族群在迁徙过程中一方面传播了上帝的名声与对上帝的崇拜,另一方面把上帝的形象混同于图腾族群崇拜的鬼怪神灵,产生出形形色色的宗教或准宗教的现象。据此宗教起源的发展方向既非单向进化也非单向退化:“宗教进化”说看到图腾族群在与亚当族群混合过程中的进步,“宗教退化”说看到亚当族群在与图腾族群混合过程中的退步,两者实则同时共存。
圣经中早期人类宗教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四次蜕变,产生出以下十种形态——
1 第一次蜕变: 由于亚当族群的最初堕落,上帝的形象被淡忘,上帝的名称也发生变迁,该隐子孙在第一次迁徙中传播名目不同的至上神崇拜(第一次宗教形态) ;与此同时,图腾族群自发地流行祖先崇拜(第二种宗教形态),即《创世记》中该隐的后裔发出的“拉麦的诅咒” 。
2 第二次蜕变: 该隐子孙与图腾族群的融合,产生了把上帝的灵混同于祖先灵魂的图腾崇拜(第三种宗教形态) ,图腾物有灵的观念又被扩大为万物有灵论,由此产生了灵物崇拜(fetishism)(第四种宗教形态)和自然神崇拜(第五种宗教形态)。
3 第三次蜕变:亚当后裔自我神化,为了显示具有上帝的神力而施行巫术,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地天人神相通的萨满教(第七种宗教形态) ;“神的儿子们和人的女子们交合生子,那就是上古英武有名的人”,由此产生崇拜死去的伟人的英雄崇拜(第八种宗教形态) 。
4 第四次蜕变: 英雄成为国王,王权被神化( 第九种宗教形态)。最后,人神不分的权威产生人祭、神妓和虐神等最为野蛮的仪式习俗(第十种宗教形态) 。如兰格所说人祭不是发生在宗教的开始阶段,而是宗教最终堕落的标志,食人族的原始部落以为神也像他们一样吃人,才用人祭来满足神的欲望。
中国古籍材料验证宗教形态
与此相应,中国古籍材料验证了圣经观点中上述十种宗教形态的蜕变——
1 至上神崇拜:殷商时期,至上神被称为“帝”。“帝”一方面与印欧语系至上神名称的词根“div”(照耀)的语音相近,另一方面与各语系至上神名称所含有的“天-父”的含义相近。
2 祖先崇拜:帝并非殷人的祖先,早期甲骨文中“帝”与“上帝”互通,后期甲骨文称呼祖宗神为帝字配以祖宗名号,如“帝乙”。上帝崇拜与祖先崇拜在殷商时期并行不悖,殷人祖先死后“宾于帝”意味上帝崇拜独立且高于祖先崇拜。
3 图腾崇拜:句芒、蓐收、鲧都是传说中的部落首领,春秋时期人们对他们动物形象的猜测很可能是根据他们部落的图腾。当氏族始祖被等同为鸟兽蛇虫,祖先崇拜便演变为图腾崇拜。
4 万物有灵论:中国古籍中记载的鬼怪幽灵是万物有灵论。依据《国语·鲁语下》孔子对怪物的分类是“木石之怪曰夔,魍魉;水之怪曰龙,罔象; 土之怪坟羊”。
5 自然神崇拜:依据《国语·鲁语下》记载,“仲尼曰:山川之灵,足以纲纪天下者,其守为神;社稷之守为公候,皆属于王者。”
6 多神教:依据《周礼·春官·司服注》祭礼有大中小之分,祭礼的等级反映了多神崇拜的等级体系。
7巫术:依据《国语·楚语下》颛顼之前,巫觋流行。巫觋被当做神来崇拜即“民神同位”,主要工作是人与帝交往的中介而占卜以窥测帝的意向。
8英雄崇拜:依据《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蔡墨说 五行社稷之神来自五官,最初分别由少昊氏的四叔、颛顼氏之子、共工氏之子和烈山氏之子担任,他们死后“祀为贵神”。
9人王变成神:秦汉之后,上帝的“帝”和皇帝的“帝”混淆不清,致使祖祭取代了禘祭的崇高地位、郊祭成为唯一的祭天大典。
10人祭:依据甲骨文记载,人祭是献给先王的 而帝不需要任何牺牲;此后的文字记载也说明人祭是死人的陪葬,而与崇拜天帝的郊祭或禘祭无关。
参考
^赵敦华.从圣经中的历史记载看宗教起源——兼及中国古籍材料.江海学刊,2013.2: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