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心理学“共时性”和佛教“因缘和合”

今日天气闷热,在家中避暑。

一壶铁观音,点一份奇楠,听一首轻音乐,我翻开了《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教:东西方的心灵之旅》。


有个习惯,就是前期阅读时总会思维乱窜。一会儿想想我的猫儿怎么那么可爱,一会儿又想看看手机有没有新消息。

为了解决专注力的问题,前期阅读我会采用大声朗读的方式。认认真真的,一字一句的阅读。从不时的念错字,到很少念错。这时候,专注力已经有了,那就给猫儿片刻安宁吧。

共时性这个词已经非常熟悉了,但每每再次触碰,感悟总是不一样的。

今天,我就联想到了佛教的“因缘和合”。

再此,做一份“共时性”和“因缘和合”的阅读笔记。给各位身心灵修行者借鉴:



【共时性与因缘和合】

佛教承认物质和精神不灭,但坚决否认创世的神的存在。佛教主张“缘生”论,认为宇宙和生命是由于“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所谓“因”是指内因,直接的原因;“缘”是外缘,是间接地原因。因缘相聚,事物产生;因缘相错,事物则无由产生,或事物消灭。正是因为认识到事物都是因“因缘”而产生的,所以佛教才认为一切都是假象,都是暂时的、幻有的,是不值得留恋的。

因缘和合是指各种关系、条件、元素的结合。没有这些关系、条件、元素的结合,事物不可能产生。佛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众生“业力”所感的结果,在生命主体中藏有各种“因”,待外缘出现,因缘和合,就会产生新的事物和事件。佛教的因果论完全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因果论。佛教的因果论包含了“人心”这部分因素,而自然科学的因果论则强调完全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说,佛教的因缘论是一种“非因果关系”。

荣格的“共时性”的观点也是一种非因果关系。

共时性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发生,比如“说曹操,曹操就到”这样的现象,这两个事件(说曹操和曹操到)简直就像一个事件一样。荣格认为,与因果原则不同,共时性原则考察的不仅仅是客观世界中的事物,还要把考察的主体本身包含进来。以“说曹操,曹操就到”为例,自然科学因果论的考察,只考察“说曹操”和“曹操到”这两个外在的客观世界,而没有考察“说曹操”者的内心世界(无意识),也没有考察“曹操”的内心世界(无意识),更没有考察这个现象观察者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理学的研究,是要把两者的无意识纳入考察对象的,这就是共时性的原则和方法。

从非因果关系的角度来考虑,荣格分析心理学与佛教的思想是一致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荣格心理学“共时性”和佛教“因缘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