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后天教育和榜样的力量不容忽视

很多人从小就在背诵的《三字经》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人从开始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这句话说得没什么问题,毕竟小孩子能有什么坏心思,所有的小孩子都是好孩子。

既然小孩子都是善良的,那为什么每个人都是从小孩子长大到成年人的,却有善恶好坏之分呢?其中还有一些人会在长大后做出违背公序良俗的事情,变成一个无德之人,甚至还有甚者走上了作奸犯科的不归路。

对于这个问题,《三字经》的下一句话就是答案:苟不教,性乃迁。也就是说,如果孩子从小不好好教育,那善良的本性也会发生变化,成为坏人。这也可以看出,小孩子的教育问题确实是重中之重,毕竟这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对于人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我的观点是中立的,即既不好也不坏。小孩子是白纸一张,并无是非对错之分,他不可能分得清好坏,所以也不会有任何的道德感和责任心。

每个人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处于善恶的中间地带,只有经过后天正向的教育和学习,才会慢慢有了道德感、责任感,也才会有爱国爱家爱社会的高尚道德情操。

看看那些在成年后走向极端的人,无一不是在儿童时期遭受过心灵上的创伤(过度的溺爱也是一种伤害)。这也印证了,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那句话“一个人的童年将会影响他的一生。”。

其实,很多内心充满忧郁的成年人,也在治愈自己童年的创伤。尽管这不能称之为“恶”,但是这种亚健康的心理状态确实是一种负面的存在。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也说过一句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福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尽管这句话带有宿命论的味道,但是这也恰恰说明了已经发生在过去的童年时期,对成年人的影响绝对是至关重要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小孩子的行为和性格也都是来自父母的影响,甚至小孩子身上的善恶就是父母身上的某些真实特点。

人之初,本是中性,既不善良也不恶毒,后来有了父母的教育和成长环境的影响才有了善恶之分。很多时候,不作恶并不能代表善,善应该是人格的健全、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端正和为人处世的周全。

教育小孩子的最好方式应该是做孩子的榜样,而不是口头说教、棍棒相加。育人先正己,自己是善的,那小孩子自然也就是善了,这也是每一位家长不应该忽视的重要课题。

而对于那些不知道自己是“善”是“恶”的成年人,也应该注重后天的自我教育,寻找自己在真实世界的榜样,去多学习、多提升,不断完善自己“善”的人格和行善能力。或许人只有这样才能控制住自己内心深处的“张三(罗翔口中的法外狂徒)”,成为一个端正的人,成为一个可以被小孩子学习的榜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后天教育和榜样的力量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