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里的大象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曾经有一家非常厉害的公司,叫王安电脑,创始人王安是华裔美国人。

王安电脑厉害到什么程度呢?比尔·盖茨曾说:“如果王安能完成第二次战略转折,世界上可能不会有微软,我也不会成为科技偶像……我可能就在某个地方做教师,或是一位律师。”

但是,这么牛的一家公司,1992年却破产了,以至于今天都很少有人知道它。

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王安把公司交给了他的儿子王列管理。在王列时代,公司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决策失误。但是王安说:他是我的儿子,我信任他。

企业决策失误很正常,但奇怪的是,这些错误命令都被忠实地执行了。在当年的IT行业,王安就是一个神话,谁敢怀疑他的判断?所以公司上下明知前面有地雷,仍然是并着肩地往前冲啊。

就这样,一家伟大的公司最终倒闭。

这样的故事,在创业界特别多。这些悲剧都有一个共通之处:

公司往往不是被突发、意外的事件打垮,相反,其中的人早就知道有危险,可是因为大家都不说话,最终导致公司陷入困境。

这个状态,就是英语中的一句俗语,“房间里的大象”(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意思是说,房间里分明站着一头大象,大家都看见了,可是人人都沉默,好像它不存在,直到惨祸发生。

“房间里的大象”这个概念现在用的很多,就是指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者感受。还有一个定义,更加准确和传神:房间里的大象,就是那些“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

比如吸烟,大家都知道有害健康。可说实话,如果你在抽烟,别人劝你说“这对身体不好”,你会搭理吗?如果你不吸烟,看见别人在抽烟,你会劝他“别抽了,注意身体”吗?大概没人这么不知趣吧,所以中国男性吸烟率高达52.1%。

你看,“房间里的大象”明明就在,但是没人说它在。

这个词,和西方文化中的另一个词,可以相对应地理解,“皇帝的新装”,是明明没看到,但是大家都假装看到。“房间里的大象”正好反过来,明明看到了,但是大家都假装没看到。

那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

有好几个解释的角度。其中一个解释,是所谓“社会性误会”。

误会和偏见,本来是不好的东西。但是有些误会,是社会需要我们有的,我们还能从中获利,甚至依靠它生存,这就叫社会性误会。

比如,为了避免尴尬。就像“性”的话题,性本来大家与生俱来,可是如果在公开场合谈论,会让大家尴尬。所以,“性”这头大象就站在房间里,在人类生活中那么重要,我们却很少公开谈论它。

再比如,为了避免痛苦。许多当年从纳粹集中营里活下来的犹太人,他们普遍不愿谈起那段经历,因为曾经尊严扫地,每次回忆都相当于又被羞辱一次。而加害者们,也不愿旧事重提,因为这要经历道德煎熬。你看,这是不是也是一头房间里的大象?

还有,为了减少孤独感,这也是一种社会性误会。人在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孤独感,但是人类恐惧孤独啊,所以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在想,别人会接受什么观点,我们来迎合一下。很多房间里的大象,就是这么生出来的。

对这个现象,传播学上有一个解释的角度,叫“沉默的螺旋”。

简单解释一下。如果出现了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每个人都会先去感知一下身边意见的气候。如果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派,那就放胆地说吧,越说声音越大。

而如果觉得意见的气候对自己不利,自己的观点是少数派,那很多人就会保持沉默,这一派意见的声音就越来越小。这两个过程叠加在一起,是震荡式放大,螺旋式上升,这就叫“沉默的螺旋”。

那些没有被表达出来的意见,声音越来越小,就变成了我们今天说的“房间里的大象”。

从整个社会来说,这个现象的源头是人性,无可避免。但是如果在一家公司里面,任由“房间里的大象”存在,这就很可怕了。

一般理解,企业的老板,设置各种各样的机构,任命各种各样的干部,本质上就是在搜集决策信息。所以按说,企业的老板是最了解信息的人。

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因为“房间里的大象”存在,企业老板恰恰可能是对最关键的事实一无所知的人。所以,比尔·盖茨有一句话,他重新定义了一下什么是CEO。他说,

“所谓CEO,就是公司里最后知道公司要破产的那个人。”

那在企业组织里面,怎么才能赶走“房间里的大象”呢?

很难。但是行为经济学还是提供了一个线索。

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在一个玻璃罐中放满糖果,然后请一群人来猜,这里面有多少颗糖。那你想,每个人猜的肯定差异很大,有的猜200,有的猜1000。但奇怪的是,只要把他们猜的答案一平均,居然和实际的数字相差不多。

比如,2007年在哥伦比亚商学院就做了一次这样的实验。糖的实际数目是1116颗,73个学生参加实验,平均数为1115颗,只差一颗。

所以,人群中涌出的群体智慧远远超过了个人智慧。

但是请注意,这个试验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参与实验者彼此之间必须互相独立,在给出自己的答案前不能互相沟通。保持群体中每一个个体的独立性,是群体智慧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当然也有人做过相反的实验,就是取消独立性,允许参加实验的人在给出自己的答案之前讨论一下。

结果怎么着?“群体智慧”的光环消失了,正确率大幅降低。

为啥?因为“沉默的螺旋”理论,一旦人群内允许相互交流,那就一定会有“意见领袖”冒出来。

这些人推理能力强,口才好,有威信,他斩钉截铁说出来一个结论,其他人就只好跟上。大家的判断迅速向这些意见领袖的判断集中,群体智慧也就消失了。

所以要抑制那些组织内的意见领袖、超级节点的作用,让信息交互充分地流动起来,让房间里的大象现出原形。

你可能感兴趣的:(房间里的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