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6】亲子阅读儿童文学系列之《绿山墙的安妮》

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166天。


《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更是一曲展示人性真善美的颂歌。它问世至今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是一本世界公认的文学经典,尤其特别适合女孩阅读。

作家马克·吐温高度评价这部小说,他称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形象。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各国游客,慕名前往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去探访安妮的足迹。

这一本让两位英国首相都为之着迷的美妙故事,在加、美、英、法、德等国相继被搬上银幕或者被拍成电视剧,风靡欧美。作者露西·莫德·蒙哥马利于1874年出生于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她是家中的独生女,父亲在外经商,她又幼年丧母,后来跟随外祖母外祖父一起生活。安妮的身上也有作者的影子。

童年丧母让她像个孤儿,特别渴望母爱。同样,安妮的优秀也是作者的映照。1893年,蒙哥马利在卡文迪什完成学业后,仅用一年时间便在大学里完成了一个需要两年才能完成的课程,获得了教师执照。后来她在戴尔豪斯大学研习文学,毕业后,在爱德华王子岛上的几个学校担任教职。

在1902年,蒙哥马利为了照顾外祖母,再度回到了卡文迪什。就像故事中的安妮一样,留在了绿山墙。蒙哥马利从小便喜欢阅读写作,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天赋,十二岁她就在一次短篇小说竞赛中获奖。

《绿山墙的安妮》是蒙哥马利三十岁时创作的,是“安妮系列”当中的第一部,在遭到五次退稿之后,终于在1908年,被美国波士顿的佩奇出版社慧眼相中,成为了畅销书,一年重印了十五次。

文学巨匠马克·吐温曾被小说的魅力所倾倒,称之为迄今看到的,描写儿童生活的最甜蜜的小说。蒙哥马利在大文豪的鼓励下,先后写了《少女安妮》《女大学生安妮》《风吹白杨的安妮》《梦中小屋的安妮》,温馨《壁炉山庄的安妮》等六部小说,分别描述了不同时期安妮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历程。

蒙哥马利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著作超过500部,包括20多种长篇小说,许多短篇小说,诗歌,自传以及十卷尚未出齐的私人日记。孤儿的主题一直在欧洲跟北美传奇民间故事当中是一个传统的因素,在英、美、加文学中孤儿的主题,在19至20世纪交替之际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爱丽斯仙境漫游记(1865)》这一本书当中,儿童探险家虽然说并不是孤儿,却独自踏上了旅途。到了《绿山墙的安妮》以及同时期的《雪豹尤士》《太阳河农场的里贝卡》故事里勇气十足,深入陌生世纪的孩子们都是孤女。

随着《绿山墙的安妮》影响的扩大,《秘密花园》《长腿爸爸》《乐观者》这些书都先在得到大朋友的青睐,之后作为儿童的精神食粮,得到了儿童长久和普遍的喜爱。

在《绿山墙的安妮》中,蒙哥马利笔下的孤儿具有强烈的“反差”。一个最不容易得到爱的女孩,反而最大程度地将爱与希望给予了周围的人。这样的性格跟形象差异,让人物塑造变得丰满立体。它打破了孤儿在人们印象中孤僻、弱小、自卑的既定概念。

法国著名雕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安妮就非常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而这美的源泉就来自于她丰富的想象力。

孤儿院的困苦日子没让她屈服,她反而能从艰难的生活中编故事充实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让安妮在绿山墙发现了人们熟事无睹的美好。在初次见到要领养她的马修时,她没有小女生的腼腆羞涩,反而给马修讲自己初来乍到的惊喜。在她眼里一条普通的小径成了“情人小径”,载满苹果树的林荫大道是“喜悦洁白之路”,连接沼泽的池塘叫做“闪光之湖”,这让保守的马修突然发现,原来世界是那么的神奇且美好。

安妮神奇的想象力,无意识地为周围平凡生活的人们,勾画出一幅美好风景,燃起了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即便是一向沉默寡言的马修,也会从这个女孩天马行空的幻想里,听到发笑,甚至愿意奔赴很远的地方,为安妮买一条裙子。

这个原本几乎不愿意和女性沟通的男人,最终在一个孤儿少女身上发现了生活的价值。安妮还打动了一向严苛的玛丽拉。这个最初想要领养男孩当劳动力的人,不但接受了这个“稀奇古怪”的孩子,甚至学会了打开自己,尝试用教育表达自己严苛外表下对安妮深沉的爱。

欣赏生活,不管生活带来快乐或悲伤,一个孤儿竟然具备感染身边所有人的强大能力。不得不说,这是安妮形象超出预想又打动人的惊喜之处。

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使女性逃脱不了受压迫,受歧视的命运。安妮所生长的环境有很多对女孩的轻视,就像玛丽拉固执地想要一个男孩。林德太太认为女孩不需要上大学,和男孩一样学些“没用的东西”等等。

最开始,马修和玛丽拉想要一个能帮忙做事的男孩,可没想到命运阴差阳错地让他们遇见了这个喋喋不休的女孩。这样的“错位”让读者一开始就有了两个疑问,这对兄妹会不会接受这个事实,这个女孩能否成功地留在他们家中。

受到时代的影响,蒙哥马利也在作品当中突出了女性意识,但这种意识是温和,她将女孩像女人一样地书写,关注女孩的独立话语权。失去父母,照顾收养人家的孩子进孤儿院。

这些原本并不是安妮这样幼小的女孩所能承受,可是她却挺过来了,她并没有接受命运的安排,保持沉默,怨天尤人,而是用主动和热情去打开周围人的心扉。

书中安妮的“长篇大论”是她的女性宣言。通过自己的话语,一直地寻求自我身份的认同,追求人格独立跟尊严。她不断地用行动践行着Girl's power,她和同年级的男生比成绩,努力在各方面做到最好,最后和吉尔伯特以并列第一的好成绩,考取了大学。

在小明尼遇难的危急关头,连男孩子都慌忙得不知所措,她却凭借着自己的经验,临危不惧地拯救了他。她还在朗诵会上,以优秀的表现力得到了全场的赞扬,甚至超过了城市里来的贵族女孩。

良好的口才,真挚的情感,善良天真的本性,天马行空的想象,都是安妮作为女性个体的闪光之处。女孩需要被肯定,要相信自己独有的特质,能和男孩“平起平坐”。马修和玛丽拉给了安妮一块栽种想象的土壤。安妮就给了绿山墙一个爱的奇迹。

卢梭的“自然教育法”里说过,自然和天性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就像护理树苗一样,精心呵护不等于过度地照顾,而应该按时地浇水、施肥、修枝,让其用自己的天然本性来抵挡风雨,向上发展。

从最初遭遇玛丽拉兄妹抛弃到顶撞林德太太,从被女王专科学校录取,到为了陪伴孤独的玛丽拉,而毅然放弃上大学。安妮的成长是一个女性自我意识萌芽开花的过程,安妮从不被认可,到受到大家的欢迎跟称赞。她以女性的魅力宣告了自我发展的可能性,也给众多阅读本书的女孩们带来自信和勇气。

作家贝蒂·史密斯曾经说过,孩子得有想象力,想象力是无价的。孩子得有一个隐秘的世界,里头住着从来不存在的东西。

安妮最大的特征就是爱幻想,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永葆想象力是件重要的事,不过。蒙哥马利笔下的安妮却像一个实验师。她将想象力带来的千万种可能都尝试了一遍,而在这反复的尝试中,作者并非无限地夸大想象力的妙处,反而通过安妮一连串的“失误”提醒我们物极必反,引发我们要辩证地思考。

安妮有自己小小的虚荣心,她讨厌自己的红色头发,幻想有漂亮女孩的黑褐发色,就在路边用骗子小贩的药水,染伤了自己的头发。安妮沉迷在自己编织的幻想故事里,粗心地认错了酒瓶,害德好朋友戴安娜喝错了酒,她还时常在做家务时幻想自己是个仙女,不是走神烤焦了面包就是做坏了食物。

试想一下,如果想象力不再是生活的调味剂,而成为了生活的主菜,那么它还会如此美味吗?沉浸于自我幻想,而忘了周围的人跟现实的生活,这样的想象力注定会引发不好的结果。

幸亏有玛丽拉,她像个园丁,一直在修剪着安妮多余的枝丫,她善于分析事情的经过,让安妮在一次次的错误当中,认清了事态的后果。“胸针事件”让她明白了不能乱动别人的东西。“幽灵森林”教育了她,不能胡思乱想,自己吓唬自己。因为想象自己是仙女,导致了老鼠淹死在布丁酱里,让她懂得了做事要专注。

因此,幻想世界里的“美”不是没有边界的。马修和玛丽拉的爱让安妮认识到要协调幻想与生活,学会和现实世界相处是一门成长的必修课。在共读当中,大朋友们可以引导小朋友,看到安妮身上微妙的变化,从对周围美好景象的幻想,到对自己相貌,伙伴的幻想,再到对自己未来的幻想,幻想变成了一种“现实中去努力实现”的动力。

安妮用实际行动一步步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让梦想成为现实。一开始她总想争第一,体会着竞争的乐趣。同样的,在学校中好胜心强的小朋友,一定会面临和同学竞争,但竞争不是目的,提升自己才最重要。

在女王学校的大考结束后,能否得到奖学金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安妮终于理解了奋斗的快乐。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去接近“梦想”的过程,便是她青春时期的宝贵财富。

在马修去世后,安妮为了照顾丧失了劳动力的玛丽拉,毅然放弃了用心血和汗水赢得的艾弗里大学奖学金。回到了偏僻的埃文利,开始人生新的奋斗。这不意味着向生活妥协,而是为了现实换了一个方向。

就像结尾安妮说的那样,我还和过去一样雄心勃勃,只是改变了奋斗目标。我要把生命里最好的东西奉献给这里,相信这里也会给我最好的礼物作为回报。

因此,绿山墙的安妮是幸福的,马修和玛丽拉也是幸福,因为他们都收到了人世间最美好的礼物-爱。

在《绿山墙的安妮》文本中,蒙哥马利在女人的角度,从女人的命运出发,为女性解放发出了心灵的呐喊。读者能从《绿山墙的安妮》里发现,比英、美和欧洲许多现代,后现代小说更为良性的人际关系更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加拿大人在生存困境当中的奋斗勇气。

这个红头发,难脸雀斑的“丑小鸭”安妮最终蜕变为了才貌出众善解人意的大姑娘,读完会觉得成长便是那么迅速的一件事。

这个拥有出众想象力的女孩不断孵化着“真善美”,告诉我们如何去爱,如何去奋斗,如何去珍惜和热爱生活。这也是大朋友们在与孩子一起读书时,要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的美好事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1166】亲子阅读儿童文学系列之《绿山墙的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