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凝固的音符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多年之后,这些建筑大师的杰作都将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刻录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当代建筑发展史,我们希望借由贝聿铭百年诞辰这个话题,为未来的正确发展方向找寻答案。

世界遗产地理 家园 洞穴反射的蓝色倒影及奇特的岩石形态造就了蓝色洞穴。阳光照耀在清澈的水面上,经过水底折射,在洞内看到的海水会发出奇异的蓝色,如梦如幻。 40亿的“大眼睛” 卡拉特拉瓦最初的设计理念也很简单,就是要设计成一只大白鸽。但这只白鸽的“振翅”之路十分艰辛:在工程进行时,不能影响下面的纽约地铁1号线的正常运行;飓风等事件反复拖延工期、增加预算…… 但一切似乎都是值得的。最终完成的枢纽站通体洁白,内部没有一根柱子,它的整个空间由两侧的钢架支撑,钢架上面的翅膀继续为枢纽站增加轻盈、秩序之感。很多来访的游客会躺在地上,全身心感受从建筑上面的两排天窗流下来的阳光。到了晚上,这座白天被照亮的建筑又充当起照明灯,为周边的建筑打光。建筑师的“灯管概念”也是这座建筑元素的一部分。如果你躺在中庭的地面往上 看,整座建筑就像 , 一只眼睛——这也是为什么这座建筑被命名为“The Oculus”(大眼睛)。透过这只眼睛,也许你会看到一个更为和平的未来。 传承还是创新?贝氏百年 当代建筑回望  如何看待建筑的文化属性?如何理解建筑的形式美学?如何感受建筑的空间舒适度?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是否过时?或许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贝聿铭的价值,找寻答案。 何谓传统?这并非西方与东方、过去与未来的简单二元对立,一只蝴蝶扇动的翅膀或将引发飓风。 2017年4月26日,刚刚度过百年寿诞的贝聿铭,作为当世仅存的华裔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以70多项美观、耐用并符合在地文化历史的建筑传世。这些作品贯彻了他个人一生的建筑美学,令世界各地(尤其包括他的祖国中国)的人们受益至今。而这只蝴蝶,正是贝聿铭所代表的在西方语境下诞生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这场飓风包括了功能性、人性化和实用性的设计原则、审美理念、施工程序与手法,曾在一百年内席卷了中国。 这些乱象,不但加剧了本土建筑的弱势局面,也偏离了现代建筑的初衷,折射出投资者、决策者的急功近利,以及当代中国设计界盲目崇洋跟风的习气。喧嚣之中,初心最是难得。贝聿铭用自己百年“中西合璧”的建筑人生,无声地提醒了当代中国建筑师,如何跳出“西化即现代化,传统即退化”的认识怪圈。 时下,许多新的建筑实践都致力于解决这些乱象,并日渐形成影响力,带来一股清流,如张永和的二分宅山水间,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王澍的杭州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它们无一例外地借鉴了现代主义建筑功能性的“传统”与中国本土古典建筑元素的“传统”,是一场“传统”的逆袭。  一种探索未来的风格尝试本无可厚非。扎哈·哈迪德和弗兰克·盖里都是著名的国际建筑大师,代表着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潮中的“解构主义”。 从美国建筑学家罗伯特·文丘里总结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几条表现来看,“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并不意味着和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彻底对立。相反,部分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反对现代主义建筑过于反传统而提倡统一化标准的特点,主张对本国传统设计元素进行利用,这个事实很有趣,反而达到了“负负得正”的效果。  再有就是70~80年代初的地域主义建筑——单纯继承建筑传统,追求与本地文化结合的地域主义建筑形式。这些探索,代表着改革开放之前国内对传统的坚持。而改革开放30年来,则以“如何学习吸收外来文化思想,进行探索”为主。  90年代末至今的20年内,既有大拆大建后城市留下的千城一面的后遗症,也有对本土建筑创新进行的探索。可以说,本国建筑师的创作设计从学习到模仿到原创,还是一步步地前进和发展。 他们相信,近些年来,当建筑设计界谈论中国建筑走向世界的同时,也需要谈论中国建筑如何回归中国。每一个时代的建筑风格,都必须全方位地反映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水平,植根于民族和传统,而不是简单地从形式上“穿衣戴帽”。近三十年来,在这条带着传统向现代突围的路上,离不开人才本身。以人为本是一切现代设计的根本要求,同样的,建筑设计师团队建设也是“以人为本”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些设计师经历各异,实践方向不同,作品也难免有成有败。尽管,在他们中间,也有极少数具有前卫意识的人,声称要抛弃传统。然而,中国建筑设计是无法完全从传统文化中剥离出来的。那些出类拔萃之人和饱受好评之作,无一不是兼具了“实用性之传统”和“文化传统之传统”。  被评价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大师贝聿铭说过:“我是不赶时髦的。”贝聿铭所说的不赶时髦,并不是排斥形式和功能上的大胆创新。而是他一开始就想明白了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在贝氏的作品(如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中,传统、现代和未来是动态的延续。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表现在当代建筑中,是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如何走向未来。 而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如大屋顶、中国红、飞檐斗拱、园林造景和四合院样式等,既可以直接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也可以被加以抽象概括和简化提炼后,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去。  在象山校区中,王澍抛弃了现代建筑经典规划手法,去除了没有现场意义的轴线关系、对称关系等手法,形成了自由的、开放式的,却拥有清晰场所关系的空间。他还在校园内保留了一片农田,使用了在大拆大建的城市化中废弃的传统建筑的旧砖瓦。 不过,近年来他对“山水城市”理念的倡导,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元素的创造性发展。他认为,“如果古典的城市是关于神的,现代的城市是关于资本和权力的,那么未来的城市就是关于人和自然的。”他寻求的是一条与环境共存的道路,从东方的自然体验出发,诠释未来主义建筑。或许,传统和未来的边界原本就没有那么清晰,在建筑设计的世界里,传统的逆袭也许就是未来的走向,这与时尚流行何其相似。 贝聿铭的余威  国际风格不能枉顾一地独有的气候、环境、历史和传统。同时,贝聿铭还在马塞尔·布罗伊尔那里学到了光线对于建筑的重要价值。 继世界四大现代派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密斯、柯布西耶、莱特之后,贝聿铭是唯一在世便享有盛誉的华裔建筑艺术大师。  《贝聿铭全集》中记载,1980年,贝聿铭曾受邀在清华大学演讲。建筑系学生希望他讲玻璃幕墙,介绍最新的摩天大楼的设计形式,但贝聿铭却告诉他们,不要忘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我是宇宙公民阳阳,高‌效阅读蜕‌变营打卡第11天

接‌下来201‌9年剩‌下的时间我‌要完‌成4‌0本书!

今天的阅读收获我想分‌享给你:

:

YO‌LO! YOU ONLY LIV‌E ONCE!

输出,被看见!

成长,不怕围‌观!

去做,就会改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建筑是凝固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