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学习「麦肯锡思维与工作法」做正确的事并正确地做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欢迎关注【老蔡悦读】,一起在书的海洋畅游,享受阅读的快乐。

书名:麦肯锡思维与工作法

作者:北野健一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6

ISBN:9787514359152


第一章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商业咨询的工作核心是发现问题并解决它


咨询者要做的就是观察、搜集、听取、归纳、总结,对问题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轮廓,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最终洞悉问题的本质。


所谓洞悉本质,就是分析问题真正的原因所在,并指出正确的解决方法,进而解决问题。


一、让思维像树枝一样伸展开去


这个星球上一切的问题,最终都可以被归纳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基于事实的问题。


第二种是基于判断的问题。


第三种是基于偏好的问题。


画一条严密的逻辑树,需要从第一类问题开始,按照第二类问题展开,同时规避第三类问题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讲,逻辑树可以被看作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结构框架,它帮助人们归纳出所有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二、“橡皮泥思维”,和问题一起变化


“橡皮泥思维”即让思维模式变化起来,这主要是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复杂问题。


所谓“橡皮泥思维”,就是让思维方式充满灵活性、可塑性,商业精英的思维不应该像烘焙过的黏土一样固定在某个形态下,而是要根据情况的不同进行转变,就像“橡皮泥”一样,可以任意改变它的形状。


三、思维剥洋葱,对问题先分解再解决


步骤化、阶段化这是商业思维下解答问题的必要手段。


“逐步逼近思维法”是解决问题最有效实现目标的方法,但是,如何将目标分解,还要因人而异。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目标分解有不同的方法,下面两种是比较常见的方法。


(一)、剥洋葱法


像剥洋葱一样,先将你想要完成的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再将每个小目标分解成若干个更小的目标,一直分解下去,直到你清楚地知道当下你该怎么做。


(二)、多杈树法


用树干代表大目标,直接连着树干的树枝代表小目标,树枝上长出的小枝代表更小的目标,而树枝上的叶子则代表即时的目标,也就是你现在要去做的事情。完成小目标是完成大目标的必要条件,而大目标则是完成小目标的结果,能够把每个小目标实现,那你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大目标,大目标就是小目标的和。


画出多杈树法的步骤:

第一步,写下一个你的大目标;

第二步,写出所有实现这个大目标的必要条件,这些条件就是小目标,也就是第一层树杈;第三步,写出实现每个小目标的必要条件,变成第二层树杈;

第四步,画出所有的树叶,也就是你的即时目标,多杈树的分解图也就基本完成了;

第五步,从头到尾检查,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


通过多杈树法分解之后,读者便可以清晰地得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思维路线,按照这条路线走下去,每一步只解决一个现实问题,最终便可以帮你将问题彻底解决。


四、二八法则与四象限法则


19世纪末期与20世纪初期,意大利经济学家兼社会学家维弗烈度·帕累托曾经提出过一个原理: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即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应用广泛,它对人们解决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是:避免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琐事上,要学会抓主要的问题。


在二八法则之后,著名管理学家科维曾经提出了一个时间管理的理论,他提出,要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不同的程度进行划分,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象限”;既紧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既不紧急也不重要。这就是著名的关于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则”。



五、转换思路,寻找替代方案


比较成本指的是在做出某个选择而放弃另外一个选择时所需要付出的成本。


理性剔除在本质上类似于一种讨价还价的选择表,它针对的是决策者自身对不同选择所做的衡量与取舍。当决策者试图做某种取舍的时候,要利用目标选项的价值来比对放弃的选项的价值,以确认决策者的选择是否合适。


第二章分析准确,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深入研究是分析问题的前提


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出发点是很重要的,而决定初始要素多少、对错的就是对于所能够找到的资料的研究。


一、简化思维的奥卡姆剃刀法则


公元14世纪,逻辑学家奥卡姆提出了一个逻辑观点,其内容是:“切勿浪费较多资源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将一切事务尽量简化。这个原则被认为是极简主义的典范,这条原则也被后人称为“奥卡姆剃刀原理”。


在商业咨询中,一个被应用得非常广泛的“奥卡姆剃刀”法则是MECE分析法。


二、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SO WHAT/WHY SO分析原则是两条讨论问题的线索。SO WHAT是自下而上的,意思是:“这些东西都代表了什么?”它需要你对于列出的各种材料做到透彻的分析,理清各个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检查论据是否能够支撑上一级的论点。


WHY SO则是由上往下的讨论,问题是:“为什么会如此?”它需要你对上一层的结论进行分析,确认结论是不是真的由论据推导而出。换句话说,它需要你检查论据与上一层的观点之间是否真的有因果关系。


三、SCQA架构,从发现问题到设定课题


SCQA是搭建问题解决方案的整体框架,其中的S是英文Scene的缩写,意思是情景或场景。在分析问题时,需要分析者将问题带入大家比较熟悉的场景之中,以便于对照理解。


四、“刨根问底”的5W2H分析法


这七个问题具体内涵为:

Why——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理由何在?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寻找问题出现的背景和条件。

What——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做什么工作?这个问题的出现是为了确定当前所面对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Who——谁?由谁来承担?谁来完成?谁负责?这个问题的出现是为了确认问题的对象。When——何时?什么时间完成?什么时机最适宜?这个问题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一切与问题有关的时间问题。

Where——何处?在哪里做?从哪里入手?这个问题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与问题有关的地域或切入点问题。

How——怎么做?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实施?方法怎样?这个问题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与问题有关的方式方法。

How Much——多少?做到什么程度?数量如何?质量水平如何?成本产出如何?这个问题的出现是为了计算解决问题出现所需要耗费的资本、精力或其他投入。


五、SWOT分析法与波特五力


SWOT简单来说就是“优劣四项原则”,这里的四项指的是: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


迈克尔·波特认为,对于企业的战略环境可以由五种力量来分析,这五种力量分别是:进入壁垒、替代品威胁、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掌握并能够熟练使用SWOT分析法与波特五力,这将会给你分析问题提供更多一种的工具,帮助你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时候,更具有客观性、科学性。


第三章创造性思维,走出思维定式的桎梏


一、全面认识创新性思维


创新性思维从大体上说来,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新颖性


要从平稳有序中找出对事物全新的认识角度,以求得到新的发现和突破。


第二,灵活性。


进行创造性思维时就需要迅速地转移思路,多方位地去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三,艺术性。


创新性思维活动不能完全用逻辑思维去解释和归类,它的发生常伴随“直觉”“灵感”“想象”等。


第四,未知性。


创新性思维活动只能是在猜测中无限接近于真实的结果,正是这些不完全的认识,使创新性思维充满未知性。


第五,风险性。


主观和客观的限制,有可能让创新性思维结果毫无成效,甚至由于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而造成重大损失。


创新性思维意味着风险与机会、失败与成功并存。


二、创造性思维的敌人——思维定式


关于“思维定式”一词,用一般的话语解释,称为“惯性思维”。它是由先前的活动造成的结果,并影响接下来的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


思维定式容易让人陷入“惰性思维”,让其只能被动地解决问题,而不再去主动地发掘和思考问题。


此外,思维定式下的刻板印象容易影响人们对局势、环境等的判断。


如果想在商业竞争中有所突破,就一定要从打败创造性思维的敌人——思维定式开始。


三、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商业运营对人的思考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聪明的商业模式,常常源自决策者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是一个成熟的企业负责人所要考虑的。


四、用假设突破思维定式


在商业活动中,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就相当于踏上了一个漫长的旅程。假设便是通向目标的引导图。


商业活动中的假设尽管是一张草图画就的“路线图”,然而仍是从问题引向解决方法的一个途径。


用假设突破思维定式,让越来越多的创意成为可能。


五、预言与多重假设


预言是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在对事物过往认知的基础上,对前景预先做出的设想和推断。


把每一次判断都当成一个假设,随时接受假设被推翻,而不要轻易下结论。


多重假设的过程包含着对客观现实合乎事理的推断,每一步都是对之前假设的修正或延伸。


多重假设就是创造“发酵”的过程。通过将假设拿到现实中去验证,对各种信息进行参照、组合、渗透、选择等,不断把假设延伸至深远处,使创意更加完善。


六、创新性思维是如何产生的?


企业的绝大多数创新就发生在普通技术领域。


七、类比和思维移植


将不同类型甚至完全无关的企业进行强行对比,以此来推测获得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结果。


思维移植的方法是将某件事物具有代表性的特点、特质、方法或逻辑,运用类比的方法移植到另一件事物上去。需要指出的是,思维的移植并不是简单的复制、仿制和模拟,而是建立在广阔的知识面基础上,运用全新的思维方式进行的一种创新。


从本质上说,类比法进行的思维移植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移植,另一种是原理移植。


1、观念移植是指将新的观念带入到旧的观念当中来。

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思维方式,它可以长期保留在人的大脑里,对人的行为判断做出影响。通过类比其他的观念和想法,对已有的观念进行更新和升级,发现新的思维方式,这会对人们的思考产生很多积极的影响。


2、原理移植是将旧学科上的原理移植到新学科上来。


所有的思维移植也必须满足一定的相关条件,这就要求思维移植的双方要具有一定的相容性、相通性和优化性,只有这样才不会在新的事物体上产生“排斥”反应。


用类比法进行思维的移植,这是一种应用广泛且效果巨大的推理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不同思维模式之间的共同之处,将两个看似毫无关系的信息结合起来,进而产生一个突破性的想法。


第四章批判性思维,不做轻率鲁莽的思考者

 

一、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框架


一般而言,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在自主性、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基础上。它主要包含三个组成部分:发现问题的能力、回答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行批评性思维训练,可以从以下步骤一步步开展下去,如果每一个步骤都能很好地完成,那么批判性思维便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


步骤一,了解问题。问题是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题目或者事件,这是后续所有思考的驱动力。步骤二,为问题寻找理由。所谓的理由,就是要相信某个问题存在的解释说明或者依据。

步骤三,检查思维当中不确定的因素。思维中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如“直觉”“感觉”等,会成为支持问题的不确定性因素。如果这些不确定因素不能被及时确定,则不利于理顺整个问题的逻辑。

步骤四,确定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假设指的是没有明说出来的想法,而思考者则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价值观假设指的是在特定情况下,没有明说出来的喜欢一种价值观超过另一种价值观的偏向;而描述性假设指的是没有说出来的关于世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怎么样的一种看法。假设会影响到人的思维走向,如果假设严重受个人偏好的影响,那么人的思维走向就势必会发生偏差。

步骤五,检查推理过程中是否存在谬误。推理是推进思考的一个重要力量,符合实际的推理会深化人对问题走向的了解,但如果推理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谬误,推理的效果会受到严重影响。

步骤六,分析思维当中证据的效力。证据是指思考者已经掌握的信息,可以用来证实或捍卫一个事实断言的可靠性。在思考过程中,需要用证据来证实属于事实断言的那些理由。需要注意的是,在大多数人的思考过程中,一些不具有效力或者具有较弱效力的证据,却往往被认定为具有一定的效力,这便会导致一些错误的出现。这类证据主要包括:个人经历、专家意见、个人感觉、过往案例、个人观察、主观判断等。

步骤七,寻找替代原因。替代原因是指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可以说明为什么特定的问题会导致特定的结果。关于替代原因,这里有一些教训可以吸取。

步骤八,是否有重要的信息被省略了。

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任何一个信息都有其目的,而当一些重要的信息被省略时,就会影响到整个思考过程,从而导致出现不完整的思考。

步骤九,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结论是推理的最后一个步骤。

这种结论必然是基于事实的、正确的,又具有突破性的。


二、不要太相信你的直觉


直觉是经验和知识的产物,然而也正因为如此,直觉才会对思考造成严重的偏差。


第一种偏差是经验与现实不相符。


第二种偏差是知识认知错误。


那么,直觉为什么会如此不可靠呢?


直觉不可靠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有限的认知能力。


那么,如何来避免让直觉干扰到人们正常的思考呢?


对于直觉的应用,人们要慎重对待,尤其是在做商业分析和判断的时候,尽量不要让直觉干扰进来。


三、强迫症,严重的惯性思维


患有严重的强迫症之后,思维惯性会让人总是走在错误的道路上,进而做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


强迫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两种,一种是强迫思维,另一种是强迫行为。


强迫症说到底是一种思维惯性,人无法摆脱严重的惯性依赖。对于习惯的思维,人强迫自己接受它、随从它,一旦陷入强迫症之中,人便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对于逻辑思考无疑是致命的。

 

四、相关性不代表因果性


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能否发现和改正一些固有的思维谬误,其中一个就是是否乱用因果关系。


从逻辑学的角度讲,相关性分为偶然关联和固定关联。其中,偶然关联是由随机事件引起的,其发生的概率并不大。


固定关联指关联关系确定,可以通过统计学计算认为在大多数时候都相关的两者,这里的大多数一般要求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从差异上来说,固定关联可以分为虚假关联、伴随关联和因果关联三种。


其一,虚假关联,指的是事情的关联性不明确,但因为对信息的掌握不全面而导致人们认为事件之间是关联的。


其二,伴随关联,指的是某些事件具有共同的原因或结果,因为共同的原因或结果导致二者之间表现为某种关联性,但二者并非因果关系。


对于伴随关联,一个重要的分辨手段是寻找这种关联性的共同点,如果这种共同点是并列顺序的,而不是前后顺序的,那么它们就不具备因果性。


其三,因果关联。因果关联是相关性中唯一能够推导出因果的类别,也是人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力求找到的一种关联性。


五、转换视角,换位思考


批判性思维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换位思考,让人从自我这个主体当中脱离出去,进入到客观世界当中,进而发现事物的全貌。


换位思考就是让人从当局者的身份走出来,变成一个旁观者来看整件事情,这个时候也许就能够发现不一样的亮点。


那么,怎样做才能具有换位思考的批判性思维呢?建议做好以下三点:

要求一:习惯性换位思考。

要求二:换位之前,先换思想。

要求三:合理掌握换位思考的度。


学会换位思考,这不仅仅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甚至可以帮助我们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六、思维不要盲从,努力与大众保持距离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走寻常路,想一些别人想不到的问题,这便是思维的独立性。对锻炼思维的独立性,建议有以下五种方法:

第一,摒弃思维惯性。

第二,主动寻找矛盾经历。

第三,旁观者视角。

第四,随机化决策。

第五,挑战常规。

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对于你的人生来说有着非常多的好处。

 

七、通过联想让思维跳跃起来


联想作为一种批判性思维武器,其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思维活跃起来,通过跳跃翻过原本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联想指的是由一件事情想起与之有关的其他事情的思想活动。


联想与想象不同,想象是从一个事物凭空构想出一个不存在或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物,而联想想出的另一个事物是真实存在或者之前就已经保存在记忆中的,两者之间是有关联或者类似的。


普遍来讲,联想规律分为四种: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


第一种相似联想,是对一件事的回忆会引起与它性质或者形象上相似事物的回忆。


第二种接近联想,是指两种事物在时间上或者空间上接近,从而形成联系。


第三种对比联想,顾名思义,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与它相反的事物。


最后一种因果联想就更不用多说了。


第五章把精力放在“做正确的事”上面


一、什么事是最正确的事


效率固然有着它的重要性,高效的作用是让我们加快迈向目标的脚步;效能却是方向的指引,其作用是确保我们的工作朝着正确的目标迈进。


“做正确的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思想。对于任何人而言,“做正确的事”都远远比“正确地做事”重要。


二、对“正确”的准确衡量


一开始时心中就怀有最终目标,能帮助人们很快地确定事情的重要性,它是让人们保证永远走在“做正确的事”的大道上的重要保障。


三、只有一件事是“正确”的

 

不如一次只集中精力于一件事,认准目标,一往无前,直至成功。


平时在工作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工作的专注力。

第一、对工作范围之外和力所不能及的工作,应当学会适当的拒绝或者摆脱。

第二、工作当中应该明白的是:每个人都只对领导负责。对那些显然在耽搁或破坏你工作进度的人,要有自动忽略的意识。

第三,当专注于眼前的任务时,不要去回想之前的工作进行得如何、是否有纰漏,要有摆脱过去的意识。曾经的错误不应成为思想包袱,过往的荣誉也不是吹嘘的资本。

第四,放弃所有无效的计划。当过去的方向和思路被证明对最终的目标无益,那么就要立刻把它们抛到脑后。摆脱那些干扰,只专注于眼前的道路。


除此之外,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四、重要的少数和不重要的多数


“二八法则”有助于让人们对消极的事物怀有积极的态度。


五、做事的秘诀首先是次序的排列



六、选择之后的执行如何保证效率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把跨度较大的工作内容互相穿插。特别是在重复劳动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插入一些其他类型的工作。


另外还有一些小的诀窍,如能打电话就不发送邮件,需要写信的改为言简意赅的便条,一些不必要的出访也可以改为电话联系等。对于一些经常接触的询问,可以抽时间专门准备好标准答复。

 

第六章有效的沟通意味着有效的工作


一、协作的前提是,确定要解决什么问题


要提高发现事情症结所在的能力,首先不能产生恐惧心理。


协作之前确定要解决什么问题,就意味着此前已经针对问题做了充分的调查研究。怀着认真的态度做好一件事,比对很多事情都仅知皮毛要强得多。


二、确信协调最终要得到何种结果


协调的双方是相互依存的,沟通的质量受到两个人各自的情绪、态度、思维等影响。你和对方的协调需要磨合,但是为了确保沟通的顺利进行,你依然应当尽快、尽可能多地达成一些共识,把问题向你要达到的目标进行引导。


三、结论先行,次序表达


“结论先行,次序表达”这句话至少可以说明三个沟通的原则。


第一,当你想要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你要把你的结论放在第一个说出来。


第二,表达你的观点想法需要婉转的语言,但同时脑中也应当结论先行。


第三,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结论先行”能够让你在最短时间内理出头绪,及时走出困境。


四、组织好信息再表达


人与人的语言组织能力是不相同的,它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脑力思考层。


第二,语言组织表达层。


五、造成协调无效的根本原因


1、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沟通无效呢?大体上得出了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沟通中大量使用专业术语。


第二,沟通时对表象的重视程度高于内容。


第三,沟通的过程中欠缺基本的表达能力。


2、避免协调无效的几个应对方案


第一,保持自信又不失风度。


第二,沟通中注意体谅他人的行为。


第三,在协调出现不和谐时,适当地提示对方。


第四,沟通需要高效和直接。


讲究直接沟通的同时,还要做到“三不谈”:时间不恰当不谈,气氛不恰当不谈,对象不恰当不谈。


第五,询问与倾听也是沟通的组成部分。


六、用沟通了解客户的“期望值”


用沟通了解客户期望值的方法,可以采用如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通过提问对客户的期望值加以了解。

第二步,对客户期望值进行排序。当你不能满足客户的期望值的时候,一定要向客户阐明理由,并且对客户会有那样的期望值表示理解。

第三步,与客户达成协议。达成协议就意味着已经确定了客户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七章执行力,想到的就要做到


一、对无关紧要的事情学会说“不”


人们除了要学会对无关紧要的事说“不”,还要学会说“不”的技巧,不能让自己或他人抱有侥幸心理。


当一个人面对诱惑,“不能”和“不要”不仅将决定我们是否会拒绝,还将影响到一个人拒绝诱惑后能够维持多长时间。


二、给执行设置“Deadline”


给执行设置“deadline”,你会发现任务原本没有那么难以完成,只是之前没有好好把时间利用起来而已。


三、培育具有创造性的执行力


每个人都有需要自由发挥的空间,才能对工作有更好的积极作用,而企业正是需要这种“创造性的执行力”。


四、借口是执行的敌人


借口是执行的敌人,如果想要把事情做好,就要断除掉找借口的私心,否则一时的“痛快”将会变成无尽的烦恼。


五、高效执行是怎样炼成的


执行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训练出来的。


第一,对于工作目标头脑中一定要清晰、可量化、可检查,不能是模棱两可的。


第二,工作时要有明确的时间表。“时间表”有两个节点十分关键:一个是开始的时间。


结束时间是你把握工作效率的重要“deadline”,一定要牢记。


第三,做事讲求优先序。


第四,作为企业管理者,下指令的时候一定要简洁明确。


第五,在下达指令后,要求下属做出承诺。


第六,要及时检查。


第七,执行过后需要及时反馈。


第八,如果你想要一个富有执行力的公司,就必须将执行力发展成企业的一种文化,这才能使整个企业中每一个人都对执行力有深刻的理解。


六、培养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动解决问题,是个人能力的一个综合体现。


第一,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第二,具备质疑的能力。


第三,锻炼自己的逻辑能力。


第四,你的问题并不是特例。


第五,勤用搜索引擎。


第六,要积极变换思维框架。


第七,尝试用潜意识思考。


第八,保持思想的独立。


第九,坚持学习。


七、保证团队有效率地开展工作


有效的信息必须具备三个因素:简洁、完整和结构。


有效的信息必须简洁,即只包含受众需要了解的东西;信息必须完整,即要包括受众需要了解的全部信息;它还必须具有结构,即它要把这些信息清晰地传递给受众。


第八章麦肯锡时间管理,用最少精力取得最大成果


一、树立正确的时间管理价值观


当你无法成为时间主人的时候,将被时间奴役。关于时间管理,十条原则帮助你树立正确的时间管理价值观。


1、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制订“紧急任务专制管理”方案。


2、将精力投注于“少数关键性的活动上”。


3、区分效能与效率,要注重效果。效能可指“做正确的工作”;效率却可理解为“正确地做工作”。


4、行动要保持高效。


社会发展的节奏和进程越来越快,只有高效行动,才能取得预期中的成功。


5、做事要灵活、机动,随机应变,沉着应对突发事件。


6、做好时间预算,重视细微之事,不要盲目乐观。


7、要当机立断,忌犹豫不决。


8、做事之前准备充分,行动起来自然快捷很多。


9、善于团队合作。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体。


10、处于领导位置时,抛弃亲力亲为的观念,善于授权。


二、优化工作日程,化繁为简


想要将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用有限的时间发挥出最大的效率,第一步便是删繁就简,逐步优化工作日程。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得牢牢掌握“时间管理六步走”。


1、每一项工作前先得做好计划和统筹。


2、要事第一。


3、化繁就简。


4、学会拒绝。


5、将最后期限时刻记在心里。


6、改进做事的习惯,尽量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三、规划时间的时候要围绕着核心目标


要将你的工作或人生看作一个整体来考虑,明确自己是谁,正在做什么,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这样你所走出的每一步,都是在朝着核心目标前进。


四、做好时间规划的重要性


合理高效地安排、规划好时间,科学地制订计划,养成时间规划的习惯,是踏上成功道路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下面我们来简单谈谈麦肯锡人有关时间规划的要点和建议。

1、频繁接触新信息反而会抑制创造性

2、自制:集中精力、过滤信息、适当休息

3、找到你的“独处时间”

4、不回复抄送邮件,打电话胜过发邮件

5、放弃事必躬亲的幻想


五、人为制造的忙碌有多少?


什么是时间管理?它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最核心的目的是让你去亲近时间、利用时间,而不是去应付时间或被时间利用。


你之所以会坠入“穷忙”的深渊,与以下几个问题息息相关。

1、杜绝工作狂,杜绝表面的瞎忙

2、正视“时间杀手”——突如其来的危机


六、理清时间管理中的问题


当你进行时间管理的时候,你也许会碰上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难免会成为你进步道路中的绊脚石。


问题一:什么事都想做好,却什么事都做不好。


问题二:无法控制自己的时间,从而也在浪费别人的时间。


问题三:无法认清自己的价值,不知什么样的目标适合自己。


七、神奇的公式:U=EV/ID


神奇的公式:U=EV/ID


关于拖延症,有一个神奇的公式:U=EV/ID。其中,“E”代表你对任务获得成功的信心,即期望值;“V”代表你对任务感到愉快的程度,即愉快值;“I”代表任务的紧急度;“D”代表你多久会收获回报;“U”代表你的效率,指代你完成任务的欲望值。“U”与“E”“V”成正比,与“I”“D”成反比。


拖延公式是计算一个人能够克服拖拉习惯的概率公式,之所以说这个公式很神奇,是因为通过这个公式,你可以分析出自己的拖延数值,并用这个公式来帮助自己尽量减低拖延症的危害,提高工作效率。


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些克服拖延的小技巧。

1、让你的工作计划表越发详细,给每个小任务都设立相应的完成期限

2、工作效率低的时候,及时转换环境,集中精神重新开始

3、努力主动远离那些造成拖延的诱惑

4、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建立目标,追逐目标

5、在着手展开工作之前,先主动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以及工作中需要用到的各种技能

6、随时记录自己的工作进度,以便自我监督

7、先摘好摘的果子,让事情变得简单

8、停止等待,现在就开始行动


第九章检查并堵住工作中的漏洞


一、“你以为的”不是真的


如果你的立足点是所谓的“我以为”,就要做好失败的准备。太过执着、自信的人总容易陷入各种各样的逻辑谬误。随时让你的大脑接受新思想,随时改变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才能建立起缜密、严肃的逻辑思维。


二、专家说的未必是对的


想要破除“起因归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有意识地忽略事情的起因、本源,独立思考后得出客观评价

2、小心求教,大胆考证,用事实验证一切

专家说的未必都是对的,如果你的一言一行都依照着专家的话来要求自己,你的路将越走越窄。


三、没有事实做支撑是不可信的


逻辑思维的基础一定是事实,没有事实做支撑,你的逻辑再“华丽”,你的言辞再动人,也不值得信赖。


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是人的思维的两种方式,其中寻求喜欢的方式达到目的的行为被称为感性,寻求直接、有效的方法达到目的的行为被称为理性。


为什么会如此重视事实的力量呢?原因有两点:


首先,遵循事实的观念能够让团队成员们抛弃主观,变得更虚心、更诚恳。


其次,遵循事实的态度,可以获取更多的信任。


四、让人麻痹的思维惰性


什么是思维惰性?


思维惰性对于每个人的人生来说,都有着极其强大的破坏力。


思维惰性并不是笨人、蠢人的专利,有的人天资不俗、聪明机智,却因为思维惰性,白白丧失了很多机会。因为他们过于自信,过于依赖经验和直觉。


五、影响逻辑的病毒——偏见


情感上的偏见,带来了视觉上的偏差,它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的逻辑思维能力。


为什么会产生偏见?这是因为人们的认知产生了谬误。


偏见来源于主观,你过分相信自己主观上的看法、直觉,而不参照事实依据,你便陷入了一个巨大的逻辑漏洞中。


心理学家将人的种种偏见按照来源和表现分为十二种:确认错误、派系偏见、赌徒谬误、购后合理化、忽略概率、观察偏差、维持现状偏见、消极偏见、从众效应、投射偏见、当前偏见、锚定效应。


六、无法理解的从众思维


什么是从众思维?生活中,盲从从众思维的人思想上毫无主见,人云亦云,行动上亦是盲目追随、模仿。


有着“从众心理”的个人无法轻易在社会上站稳脚跟,一味跟风无丝毫自己特色的企业会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无情地淘汰。


七、全面了解思考过程的逻辑漏洞


首先来分析一下逻辑关系混乱的几种表现:循环论证、无逻辑简化、错用因果、错用明证。


主观意识偏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因人废事

2、稻草人谬误

3、情感误导

4、功利误导

想要优化思维,就要全面了解并找出各种思维漏洞的特征,认清思维漏洞的危害,采取各种方法绕过思维的漏洞,一步步完善逻辑。


后记、提高工作效率的十六个技巧


每个人都在追寻高效率工作的方法。以下十六条方法供大家参考:


成为积极的人,从拒绝赖床开始。


对自己的形象加以认可。


制订切合实际的工作计划。


工作的过程中集中精力。


善于拒绝会影响到工作的各种邀请、求助。


学会简化工作。


经常充电。


加强时间观念。


工作时要有紧迫感。


学会使用辅助工具。


在了解的前提下,利用身边的资源。


劳逸结合。


保持健康的体魄。


保持充足的睡眠。


要有积极的心态。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欢迎关注【老蔡悦读】,一起在书的海洋畅游,享受阅读的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学习「麦肯锡思维与工作法」做正确的事并正确地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