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成长最快的方式:深度思考

看过一张漫画。


一个人踩着堆积如山的梯子,仍旧无法翻越高墙,只能趴在墙沿上叹息。


很多时候我们困于生命的高墙,并非缺少梯子,而是从未认真想过,如何更好使用梯子。


思考的质量,决定人生的质量。



01


投资家冯仑曾在演讲时,分享过一个故事。


一家牙膏公司的市场部总监,提出年销售额增长20%的目标。


大部分员工抱怨,在公司市场份额已连续4年两位数增长的情况下,这样的销售目标简直是强人所难。


相比这些抱怨的员工,一些经理则加快研制新品,并且设计促销方案,希望以此促进销量。


然而两个月过去,这些举措对于刺激销量,没有明显的效果。


后来一位实习生发现,牙膏市场的竞争已经十分激烈,通过价格或技术很难获得优势。


他对消费群体的刷牙习惯进行调研后,向市场部总监提出一个方案:将牙膏口径扩大到6毫米。


这个几乎不需要研发资金的方案,成功让客户提高了每次牙膏的平均用量。


一年后,这家公司的牙膏销量增长了32%。


这位实习生不仅获得10万美元的奖励,更在2年后升任经理,成为晋升最快的员工。


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伟克,曾将思维模式分为三种:感性思维、逻辑思维和结构思维。


感性思维属于点状思维,对事件没有延伸思考,只是基于某个情绪点进行主观判断。


正如牙膏公司大部分员工,面对销售目标,只知宣泄负面情绪,注定一事无成。


逻辑思维是线性思维,由一个原因,推出一个结果。


相较点状思维,线性思维有很大提升,但思考维度过于单一。


就像牙膏厂的经理,能想到通过提升质量或降低价格来增加销量。


但当他们陷入线性思维,不再挖掘其他其可能性,同样难有作为。


而结构思维,则是一种面状思维。


拥有面状思维的人,主动挖掘更多可能性,最终给出兼顾各方的最优判断。


而这,就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02


记得爱因斯坦的一句话:


“如果给我1个小时去解一道题目,我会用55分钟去思考,只要思考正确,那么5分钟足够给出答案。”


深度思考是一个静下心来,对问题抽丝剥茧的过程。


没有深入触及问题的根源,所有行动都是徒劳。


最近重温《我在他乡挺好的》,对剧中金雯的经历感触良多。


为了给新领导留下好印象,她主动参与组里其他同事们的项目。


每当同事跟她分享项目信息,都提醒她多花时间,去厘清其中的来龙去脉。


金雯不以为然,反倒认为同事把太多精力花在细节上,根本无法在领导面前博出位。


短短半个月,她走马观花式地将组里每个项目,都了解了一遍。


在项目例会上,无论新领导问什么项目,她都抢先回答。


一时间,她认为自己就是小组中,最出风头的员工。


直到领导发问:“此次项目的发布时间,相较立项时的预期进度有推迟吗?”


金雯顿时语塞。


她的同事这才起身,不仅回答了项目的推迟时间,并详细解释推迟的原因,以及推迟后的相关举措。


后来,部门经理在辞退金雯时对她说:


“到新的公司后记住,与其不动脑子地做十件事情,不如多花时间把一件事情想透。”


从剧情到现实,金雯不过是信息时代下,越来越多人的写照:


遇到棘手的问题,直接上网搜索“标准答案”;


无脑遵循流程,从不考虑流程如此设计的原因;


看到长篇干货文,迫不及待跳过论述部分,只关心结论如何……


香奈儿前CEO莫琳·希凯在《深度思考》中说:


“人之所以脱颖而出,首先必然是思考力的出类拔萃。”


一个浮于浅显而懒于思考的人,注定陷入平庸的困境。


摆脱碎片化的表面信息,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是人生进阶的第一步。



03


《认知突围》中,有一张“思考-收益”曲线。


起初,一个人在思考上花费的时间,不会带来明显的收益,甚至在积累速度方面,慢于直接行动。


随着思考时间持续增加,个人终将获得蜕变式的成长。


正如作家刘润所说,深度思考几乎是唯一一个,对每个人而言,没有门槛的逆袭机会。


而想要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维度进阶”:


一、时间维度


亚马逊CEO贝索斯曾说:


“如果把你做每件事的眼光放到三年以内,和你同台竞技的人会很多;


但如果你把眼光放到未来七年,那么能和你竞争的就会很少,因为很少有人愿意做如此长远的打算。”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时间是最关键的变量之一。


一项计划的设计时长每增加一年,所要考虑的方面便会增加好几个量级。


而正是这种思维量级的跃迁,能帮助我们在进阶的路上,过滤掉绝大多数对手。


一个人如果只看到眼前收益,他所思考的无非是怎样和同事内卷,或者如何上班偷偷搞副业。


可当他将目光拉长到5年乃至10年,便会主动从这些竞争与消耗中抽身,将时间用来思考那些拥有前景,但目前鲜少有人考虑的发展方向。


不要高估一年的积累,也不要低估十年的改变。


试着问自己:将目前的生活延续到三年后,是否仍是你想要的?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不如设定一个三年以上的目标,然后以每月为单位,细化实现目标所要执行的步骤。


在这个过程中,你将倒逼自己去看专业以外的书籍,去接触圈子以外的人脉,从而扩充认知和阅历,并逐渐形成深度思考的惯性。



二、空间维度


想要改变墙上的投影,必须跳出墙体所在二维平面,去三维空间中改变投影的物体。


生活往往也是如此,很多当前维度上的难题,通过升维思考便能迎刃而解。


丰田英二曾在巡视车间时,询问正在更换保险丝的员工:保险丝为何会熔断?


员工不假思索地回答:设备超负荷运转,导致温度过高。


丰田英二对这个回答并不满意,叫来各部门技术人员进行归因讨论。


讨论过程中,他们不断拓宽思维空间,从原先一根保险丝,扩大到整条流水线,并最终得到一整条因果链:


最终,技师通过加装过滤器,彻底解决保险丝熔断的问题。


丰田也由此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凭借成本优势,很快成长为全球领先的汽车企业。


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最初的思考空间都局限于狭窄的一点。


就像一个设备的保险丝断了,如果只关注出故障的保险丝盒子,你能做的就是每次出故障后停机换保险丝。


可当你拓宽思维空间,将其他因素,比如将保险丝相关的设备,纳入考虑范围,我们的思维便有了维度。


随着考虑因素不断增加,我们的思考在同一维度上,便实现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蜕变。


当我们的思考到达一定深度,在某个瞬间就会有一个小点突破平面。


而正是通过这一点的发散,我们最终拥有更为立体的思维模型。


无论是时间维度还是空间维度,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你的思维模式,让你找到诸多选择中的更优解,看到比别人更远的未


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写道:


“重复且长时间的无尽忙碌,只要条件具备,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


难的是思考。


没有深入的思考,勤奋就没有意义。”


每一次深度思考,其实都是在打破自己,打破单一浅显的思维框架,打破陈腐的认知和经验。

清巧浅笑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人成长最快的方式: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