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最近情绪一直很焦虑,难以自控…
当peer pressure到达你承压的峰值时,你会怎么办?
无意中刷到了之前一起上雅思课的小姐姐的朋友圈,看到她升学的一些独白,深深为之折服。
原来不同的人对优秀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原来在你眼里认为的遥不可及的优秀,在别人看来只是一个备选项。
她放弃了北大汇丰商学院(金融管理方向)的优秀代表和奖学金,放弃人大的经院国贸硕博项目预录取资格,放弃复旦的大数据学院金融科技硕士项目优秀代表的资格,最后选择了上交的高级金融学院的应用经济学直博方向。
她也经历了无数次的焦虑和失控情绪,但疫情在家的时候她还是可以86天不出门,安安心心呆在家里,大把大把的时间用来学习,后来第一次出门还是因为焦虑情绪实在得不到缓解。
到底是有多拼,才能这么优秀?
一直以为考上华工的,大家水平都差不多,对学习没那么喜欢,学习能力较清北差一点,意志力也薄弱一点,没那么有毅力,自怨自艾,爱发牢骚,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对现有的生活不安定,迷茫,困顿,无助…
但慢慢地,才发现,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在无限地放大这种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感,其他人其实都很有目标地活着,在一片混沌中寻找那条属于自己的路,尽管痛苦,仍顶着压力前行。
我发现自己前两年活得实在太轻松了,太表面,太肤浅了。上周西方法律思想史老师还说:“总是让自己满足于自以为耀眼夺目的目标,却把最终幸福的定义是什么给丢在一旁。”
想想这么多年来,不止是开学的这两个多月,我一直生活在一种自以为很正确的目标之下,却从来没有意识到我内心深处最渴望的幸福是什么。高学历?高颜值?赚大钱?好身材?饱读诗书?过自己的小日子?甚至连这些最肤浅的追求我都没有认真思考过…一直生活在一个很“热闹”的精神世界里,渴望观众,用嘈杂的音乐来填充细碎得可以思考的时间,用伤心的过往来引发那些脆弱感性的情绪,用吃喝玩乐来满足自己感官上的欲望,用无聊的想法塞进每一个看世界的瞬间,用多余的虚荣心弥补现实生活中的无趣…
我到底是谁?
我怎么一点都不了解自己?
我还是我自己吗?
我何以成为我自己?
前两天又遇到了学姐,还是和印象中没什么太大的区别,瘦瘦小小,有一头飘逸的长发,总是喜欢披散下来,肩上挎着的还是那个印满草莓色的帆布袋,看起来就是很普通很平凡的样子,混迹于人群中,没有任何突出的地方。但是谁又知道,这样小小的身躯下隐藏着多大的勇气和力量?那种时刻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每天坚持不停学习的毅力,每天都被梦想叫起床的感觉,守着平淡的事情,沉浸于智量的增长,神游于知识的海洋中…
她是真正享受学习的快乐吗?她是真的始终如一地热爱学习吗?她的智商真的比我高一点吗?她也在节制自己的欲望吗?我可以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吗?我最后可以像她一样学有所得,变得优秀吗?
冰心奶奶说过:“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突然想到了那句歌词,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冷笑了一声。
永远“不要轻易尝试放纵的滋味。”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贰
周四上课的时候,学到了两句话“stay hungry,stay foolish。”
“本科就是树的根本,就是要学习法律是怎么规定的?怎么运用起来?研就是用石头砸开,分解,研究生就是要进一步,更深层次地研究法律为什么要这么规定?而博士就是将为什么研究到极致,虽然很痛苦,但如果学有所得是可以帮助自己脱胎换骨的,看待世界的眼光都全然不同了”“这就是锻炼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再从复杂的问题中提炼出简单的东西。虽然一路走来好像在自讨苦吃,但只有施加这么一点痛苦的折磨,我们才能成长”
就好像把书读厚,再读薄的过程,只有真正吸收和了解了,才能让那些知识为自己所用,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出来。(每次上证据法课,都能从老师那儿获得一点治学的道理)
马克斯·韦伯在《以学术为志业》里讲到的那些,这是一个怯魅的时代,当我们对周边的一切都质疑,不再相信任何神的启示和灵光的存在,我们以什么为信仰?靠什么而活?如何处世?我们生活在一个由规则建构起的大厦之中,一切行为都有依据,就像货架上的商品,精心选购,只有撕下商品的标签才能获得行为的依据,人们来来往往,趋之若鹜,每天都在忙着挑选,疲于奔命,应付着各种或突然或日常的事项,或许偶尔有人觉得这个商品市场太无聊了,厌倦了,会思考一些在这个商场里买不到的东西,超越物质层面的东西。
周六上模拟法庭课的时候,老师讲道“按照马斯洛需求的分析,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级的…一般来说,那些大企业家做慈善,四处讲课都属于这个方面。”
如何自我实现呢?从那位律师的讲解中,我还是不太清楚如何实现自我?怎么达到一种完满的状态?从哪些方面,能获得这种完满的状态?学习,赚钱,艺术?生活在同一时空下的人们正在各个领域不断地探索着这些,努力寻找着自己的生命意义。但同时也有很多人,是不知道自己的方向的,或迷茫,或被迫,或胆怯,或厌世,就像我自己啊,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大大的困惑,总是在怀疑,不相信任何一切定义,不停地追问意义,很痛苦,也很难受。
最近新闻上有各种大学生自杀的消息,妈妈前两天还和我说“能大学毕业就不错了”,这话听着很心疼我,但我的梦想,我的追求,我的价值,就只是区区一个学历,文凭,毕业证能证明的吗?我真的就这么不堪一击吗?我的承压能力就如此吗?我的进取心支撑不起我的梦想吗?我还有梦想吗?我有足够的勇气去追求吗?
我的梦想是什么?上次有感而发,情绪激动之下写了一篇公众号文章,我说我已经重新拾起了这个梦,生活充满了动力和意义,不再这么放纵自己。但我只是找到了我近期的目标,而我还没有真正思考过我自认为的终极幸福的定义…正好就是那位老师说的“让自己满足于看似耀眼的目标之中,丧失了对最终幸福的思考?”
有人说,一个人能在三个方面取得最高的成就:外貌,健身,工作。可是大多数人想兼顾这些方面的同时,往往做不到极致,所以大多数人一生都是平庸的。对照我自己,外貌已经不可改变,身材如果多加锻炼,还是可以勉强变瘦一点点,但也实现不了模特梦了。
小时候觉得这两个职业多光彩啊,多迷人啊,但后来看刘媛媛的演讲说,那是因为这两个职业的曝光度高,从小我们能接触到的最光鲜的工作就是穿好看的衣服,唱歌跳舞,上台表演,所以我们不自觉地也就把这两个职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最好的职业(在缺少必要的家教指导下)。如果我们小时候接触到更多的职业知识普及,我们也许就不再那么痴迷于这两个实际上并不光鲜的外表。
所以呢,我只能在工作上做努力了,那工作就得要求有热情,肯吃苦,得付出,实现阶层的跨越。可是,这条路我能走多远呢?无心插柳柳成荫,我这么功利的目的,能忍受得了这么多痛苦吗?朱伟和钟秀勇老师都说了,天才在于重复,天赋是幻觉,要把基本功打扎实,清零自己,把感性变为理性,不断地重复重复再重复。
对,我现在做的工作,就是应该把基础打牢,一点一点地累积,努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但因为这个过程好像还很漫长,目标有时候距离自己还是很遥远的,没有即时得到反馈和回报,现在开始,慢慢有点疲惫了,松懈了,没有一开始那么兴奋了,就真的像班主任说的那样,过后几个月会变懈怠了,这时候就要靠你自己去调节了,怎么缓解脑力疲惫,怎么实现很好的放松,得需要培养一个真正能让你放松的爱好~
是啊,这几个星期以来,感觉还是很混沌的,对计划就只是得过且过,先把今天过好,明天的事明天再想,但这样就会导致自己很没有安全感,一旦计划被打乱就会心烦意乱,影响学习时的心情;而且前两天看到,“做最好的准备,也要做最坏的打算”,这样能让自己有更多的安全感,更能放过自己一些小的失误,不必纠结于回不去的事情;再加上前两天看的《精力管理》,感觉自己很多习惯,都是潜意识,久而久之这些习惯也导致我在一些方面形成恶性循环,越活越不明白。
所以,接下来走的每一步,都将关乎未来我在这条路上见到的人,以及看到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