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物语~谈欧阳修和苏轼发自内心的“与民同乐”

今年的冬天可谓严冬漫漫,特别是二九期间自有天气气温记载以来,最寒冷的日子。

最为担心的是四合院花园里的两棵葡萄秧能否挺过这样的冬天考验,几乎三个月来天气低温都在零下6度到零下20度之间,往年地表冻层在80厘米到100厘米之间,今年的冻层到120厘米了。 

过冬的植物里我不担心香椿树和海棠树,每次抚摸其干枝都是柔韧的感觉,17棵月季花的干枝在严冬的凛冽风中,依旧摇曳多姿。

甚至去年秋天留下的月季干枝上花叶和花朵都依然存在,很顽强的月季,最近我做了一次剪枝修理,几乎是拦腰斩断的,然后浇足一次冬水。

不出意外应该在春分过后发芽生长,去年秧活的20多棵月季苗,浇完一次冬水后还没有观察是否能成活,但愿不要辜负我一片诚心和爱意。 

去年栽种的月季花,经过一年的枝繁叶茂,月月花朵姹紫嫣红,招蜂引蝶,给四合院带来勃勃生机,月季花风头抢过两棵昙花一现的芍药花,甚至抢过两棵慵懒的葡萄,和两棵疯长的葫芦秧较劲,可谓争风吃醋。 

我很喜爱月季花,她不像盆栽花草的娇气和腼腆,也不嫌土壤的旱涝与贫瘠,颇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散淡从容,每月花开花落的日子守护着四合院的景色。   

今年开春我已经信心满满的决定多栽月季,因为在生活里,离不开月季的陪伴,尽管她没有丁香那般香飘四溢的味道,但是近闻也清香淡淡,沁人心脾。

何况月季是北京的市花,是北京人的主题风景。 

心情盼望春天已经有些焦急了,眼看春分到跟前,可是低温天气依然是春寒料峭,寒气袭人。

记得欧阳修赞叹春分的日子,他慨叹“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的杰出代表,为官亲民正直,不会违心的趋炎附势,深得大文豪苏轼的敬仰和追随。

欧阳修千古名篇,朗朗上口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成为后世的文采和艺术及胸怀的典范。

苏轼捧读这两篇游记,烂熟于心,深深感悟欧阳前辈的妙笔和为人风骨,以致抄录临摹,传到今天的苏轼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两本字帖,展示和抒发苏大才子书法大气刚健、柔筋媚骨。

欧阳修既是苏轼的老师,有知遇之恩,也是才华、志趣、性格相投的朋友,虽然欧阳修比东坡年长30岁,欧阳修名满天下时东坡还未出生,但是正是这种时代的差异,历史安排东坡接过了欧阳修开创的北宋文坛新风的大旗。

从嘉祐二年苏轼参加欧阳修主持的礼部考试,获得第二名后,两人的交往持续不断,在欧公去世后,苏轼仍同欧家保持友好往来。

作为北宋文坛最耀眼的双星,散文在唐宋八大家中又成一派,合称“欧苏”, 苏轼和欧阳修死后都谥“文忠”,说明欧、苏两代宗师的交契、默契确实是文人中的典范。

欧阳修71岁时辞官退休,选择20年前他当过太守的颍州养老。苏轼除专门写信去祝贺,恭称他“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代之师”,“轼受知最深”。

当年,苏轼还利用到杭州任职机会,和在陈州任“教育局长”的苏辙一道专程拜见了“离休”的欧阳修,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佳话,让这位和善的老者在次年去世前,得到了无比的快乐。

20年后(1091年)苏轼放弃京官不做,怀着对恩师的感念,请求朝廷派他到颍州任知府。

这年,滁州人为纪念老太守欧阳修,要将《醉翁亭记》、《丰乐亭记》刻在石碑上,派人专门请他赐墨。

对《醉翁亭记》,苏轼从青年起就倒背如流,提笔挥洒泼墨也不少。在颍州为当年老师一文扬名的滁州写《醉翁亭记》,他无论在个人感情、思想认识,还是书法艺术上,都处于个人和历史的峰巅。

东坡写大字,最大的是现在东坡区广济乡的刻石“连鳌山”三个字,每字有一人高。

《醉翁亭记》的字虽然比它小,但是在苏轼和历代碑刻中,也是很大的了。正书越大,书写的难度就增加了,这也是《醉翁亭记》碑十分珍贵,证明东坡为宋代第一书法家一个实物。

但是通观《醉翁亭记》,字字千钧,笔笔缜密,遒劲洒脱,变化十分生动。

历代名家莫不对此佩服至极。赵孟頫赞叹说:“余观此帖潇洒纵横,虽肥而无墨猪之状,外柔内刚,真所谓绵里裹铁也”(《松雪斋》)。

王世贞评:“苏书《醉翁亭记》,结法遒美,气韵生动,极有旭素屋漏痕意。”李长善认为:“文忠早师颜鲁公,大书《醉翁亭》、《袁州学记》,不改鲁公家法。”

《醉翁亭记》碑在东坡的楷书碑刻中,艺术价值超过了《司马光碑》、《赵清献公碑》、《浴日亭记》,足以想象,他在提笔、运腕之间,心中对老师的无尽思念。

碑刻中,东坡先生将“暮”写成“莫”,“宴”写成“燕”,“苍然”写成“苍颜”,“坐起”写成“起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写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颓乎其中者”写成“颓然乎其间者”。

除“莫、燕”为同音通假字外,其他三处改动均有深意:“苍颜”更比“苍然”形象、生动,欧阳修的个人特征跃然纸上;后句去掉“而”,是因为上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已经有了个“而”,用“不”字来连贯,语气更佳。

“颓然乎其间者”肯定也比“颓乎其中者”写得更精妙、传神。因此,后人学习《醉翁亭记》,也有了个“苏版”。

据传当时东坡还写了份草书《醉翁亭记》,其真伪引起后人的若干争论。从当时东坡的心情来看,写正书是滁州人的“命题作文”,作草书才更符合他对《醉翁亭记》的理解。

东坡写过草书《醉翁亭记》否?很有可能。现流传的刻本是他亲笔书写,还是别人伪造、临摹?只有东坡先生知道啊。

毕竟宋代以后,苏体是书法的一大家族,精于苏体的人是太多了。其实,草书《醉翁亭记》的真伪是不重要的,因为东坡先生为我们留下了楷书的《醉翁亭记》,已经鼎立中国书法名碑之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 

近日闲暇之时,每每临摹这两本字帖,深叹欧阳修的文章意味深邃,苏轼的笔力遒劲和大气。

与民同乐,与民共醉,与民分忧是两位文豪大家共同的为官理念和付诸行动。

纵观当今为官者能有几人象欧苏先贤这般,我没有看到,可能没有吧。只是偶有看到个别官员附庸风雅,闭门造车抛出几首小诗或摘抄或改写的几篇文章。

文章和德行不是装扮出来,是关注民生,与民同甘共苦的自然行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日物语~谈欧阳修和苏轼发自内心的“与民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