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不到天黑 烟火不会太完美
回忆烧成灰 还是等不到结尾
她曾说的无所谓 我怕一天一天被摧毁”
你应该听过《她说》这首歌吧,但或许你没有看过她说的mv。
mv中林俊杰扮演便利店店员,从这样一个独特的角度去看顾客们的喜怒哀乐,去记住客人的习惯与好恶,在每个人的故事里扮演一个尽职尽责的背景板。
然他只是一个旁观者,但是他也是离故事最近的人。在女主角失恋之后,她第一个去到的地方就是便利店。
在那里好像所有的不开心都被挡在门外,坐在便利店里就好像在人生进度条上按了一下暂停键,可以不被打扰地发呆。或许也有林俊杰一样贴心的店员,为情绪不好的你递上一杯咖啡,陪你聊一会天。
便利店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呢?
对于我来说,便利店是早八之前能吃到热乎乎的包子的早餐铺,是拖堂之后也有美味便当吃的小食堂,是深夜图书馆关门后也能安心学习的自习室。
或许对于不同的人,便利店都扮演着不同的多面角色。
便利店的出现,让这个城市的白天和夜晚都不再那么孤单。今天,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便利店的那些事。
便利店的历史
便利店在1927年起源于美国,第一家便利店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7-11,1973年日本引进7-11;1979年,中国台湾引进7-11;1992年,中国大陆(深圳)引进7-11。如今7-11在全球20多个国家拥有2万多家店铺,是当之无愧的便利店大王。
便利店刚开始出现是因为美国郊区的大型仓储式超市在距离、时间、服务等方面都不够方便,为了能够更便捷地进行日常所需商品的采购,便利店应运而生。
便利店克服了传统超市的不便利性,又借鉴了超市的管理和经营技术,从1950s到1990s,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美国的便利店从500家增长到84500家,实现了169倍的爆发式增长。
便利店源自美国,但真正发挥了便利店千手观音般万千作用的还是日本人。1970s日本正处于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职业女性、丁克等人群数量迅速增加,半成品食物和熟食消费越来越普及,便利店正是借着这股东风快速发展,到2000年,仅7-11一家在日本就拥有8600多家店铺。
如今,日本有超过6万家便利店,年销量高达10万亿日元,甚至超出了一个小型国家的经济产出总值。
日本便利店的特色
日本的便利店,说是全能也不为过。首先在食品方面,早餐、午餐、晚餐、夜宵、零食,一应俱全。柜台上全天保温的玻璃柜里包子热气腾腾;咕噜咕噜冒泡的关东煮机器散发诱人香味;叮的一声是微波炉提醒热乎乎的便当出炉了;轰隆轰隆的声音之后豆浆或奶昔都触手可得。
便利店销售的食品虽然是以便利为特色,但在味道上也毫不逊色,这得益于日本人的匠心精神。
便利店要求每一盒便当的味道、口感、分量都严格统一,甚至对肉块和蔬菜的大小、重量、薄厚都做了规定。
同时便利店要保证食品的新鲜度,每天分数个个时间段上架新鲜食物,还会派专人进店检查。熟食大概只放 6 到 8 个小时,每天 12 点之前卖不掉的面包和便当要丢掉,浸泡过久的关东煮也要及时捞起。
除了吃食,便利店还是ATM机、洗衣机、打印机、票务窗口、缴费窗口、药店、美妆店、快递收发站和休息处,可以满足人们取钱、洗衣、复印、买各种车票门票、给水电煤气缴费、买非处方药、买卸妆用品、寄取快递等等各种生活里繁琐复杂的小需求。
对于特殊的顾客群体,一些连锁便利店还会推出主题店铺,例如罗森就推出过针对儿童的快乐罗森、针对健康主义者的天然罗森以及针对偏远地区的罗森餐车。
难怪有日本人会觉得在便利店宅一天也很幸福,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微缩且充满关爱的社会呀!
国内的小店与便利店
我国内地的便利店起步较晚,在1992年才在深圳出现第一家7-11,但是近年来随着各个城市的飞速发展,便利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便利店出现之前,我国有类似的店铺叫杂货店或者小卖部,但更多的是简单地称为“小店”。小店虽小,五脏俱全,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及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零碎物件一应俱全,是周边居民解燃眉之急的有效保障。
这种小店多是夫妻店,店主一家和周围的居民关系和睦,是人情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但是小店和便利店相比有着许多缺点,例如货源不够透明、管理不够规范、营业时间不固定且不长、装修不够高级等。便利店出现后小店的生存空间被挤占,小店有被便利店取代的趋势。还有些小店直接模仿连锁店的装修,为自己更名为便利店,但其实质还是披着便利店外衣的小卖部。
国内的便利店行业发展走的是“城市包围农村”的路线,最早的一批便利店在一二线城市出现,大多是海外连锁便利店品牌的进驻。后来因为这种零售模式的火爆,国内不少本土便利店品牌纷纷成立,一时间形成便利店百花齐放的态势。
国内便利店品牌与排名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0年中国便利店TOP100”榜单来看,全国各地都有本土的便利店品牌出现。
榜单中居于首位的不是全家也不是罗森,而是中石化的便利店易捷。提起易捷不用汽车出行的朋友可能不熟悉,但这个便利店依托加油站开遍了全国各地,门店数量高达27000余家。同样依托加油站的便利店品牌还有第三名昆仑好客。
第二名是广州的著名便利店品牌美宜佳,这个品牌在1997年成立,至今已经有20000余家门店,是国内最成功的本土便利店大哥大。
而我们熟悉的大品牌全家、罗森、7-11,分别名列5、6、8名,门店数量也仅有2000余家,说明海外便利店品牌还只是在一二线城市发展业务,并没有渗透到三四线城市中。或者说,三四线城市的便利店市场,已经被本土便利店品牌抢占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内的便利店市场已经饱和,相反,正处于爆发期的开始。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人均GDP达到10000美金时,便利店的发展会迎来爆发期。而2020年国内不少一二线城市的人均GDP已经达到或正在向这个数字靠拢。
便利店的密度最终可能达到每3000人一家店,显然国内的便利店发展空间还有很大。面对客观的市场前景,便利店属实是资本眼中的风口,但是站在风口的不一定都能起飞。
2018年8月,邻家便利店一夜之间关闭了168家店铺;北京131便利店5个月烧光4000万元,创始人被刑拘;11月中,北京规模最大的全时便利店被传资产盘点,寻求出售。短短一年多时间,在全国落地200家的无人便利店便遭遇滑铁卢,快速烧光40亿后沦为牺牲品。
在过去几年间,便利店行业经历了一段“野蛮生长”的阶段,一些惨痛的失败案例终于让资本冷静下来,认真地摸索国内便利店之路应该怎么走。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国内的便利店其实有一些确实走出了有趣的新路。我本人觉得最奇特的品牌是苏宁小店。
与选址在写字楼和商圈附近的其他便利店不同,苏宁喜欢把便利店开进社区,采用线下实体+APP的模式,和盒马鲜生倒是有些类似。
最特别的是走进苏宁小店,你会发现摆在你面前的不是便当零食,而是米粮油盐和蔬菜......
此外,苏宁也没有把“苏宁电器”这个招牌忘在脑后,苏宁小店里还提供家电维修、二手房、金融等服务。或许比起便利店,苏宁小店更像粮店和社区服务中心吧哈哈。
便利店里的一些小事
谈到关于便利店的记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的万圣节。那天,我精心搭配了一顶尖顶的巫师帽去上早八的课。
当然,上课之前我会先去便利店买点早餐吃。一路上我奇特的打扮自然引得路人侧目,说实话,被别人盯着看的感觉还挺微妙的。
在柜台结账的时候,店员突然指了指我的帽子,笑着说:“我还以为你是魔法师呢!这个帽子真可爱!”
那一刻我有点惊讶又有些开心,好像心里因为被路人凝视而产生的芥蒂都解开了。来自便利店店员的称赞让我突然明白,也许陌生人的注视并不是恶意的,也许他们也是抱着称赞的心,只是没有开口的契机而已。
那位店员在学校附近的便利店工作了很久,我想他也和mv里一样,也记住了很多人的面孔和喜好,也路过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他也是很多人生活中熟悉的陌生人,会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时刻给他们信心和鼓励。
从那一刻起便利店对我来说,不仅仅是能抚慰我馋虫的食物补充站,更是给与我善意和安心的温柔地方,我开始贪念这种来自陌生的温暖了。
写在最后
便利店的出现是必然的吗?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
便利店是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出现的事物,是一个对所有陌生人保持关心,对所有生活方式保持尊重,对所有情绪保持包容的地方。
无论是需要熬个通宵赶ddl的学生,还是失意落魄找不到歇脚的异乡人,亦或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职场精英,所有人都因为这一方小天地,心里多了一点支撑和底气。
每一个深夜里亮着温暖灯光的便利店,都是一个城市对自由的灵魂张开的臂膀。
图片:源自网络
文字:杨鲤
参考文章:
@36氪 《便利店将迎来终局?还早》
@一一游天下 《日本的便利店到底有多“变态”?瞧一瞧就知道》
@洋房姐姐 《逛过日本的便利店,我才发现中国的便利店怕是个假的吧》
《便利店发展史》
关注“有理的无理世界”查看有图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