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战争下的人性光辉

一座桥,它既可以分开八百壮士和上海租界的百姓们,也可以成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抗争到底的连接。

1937年的日本以为中国政府穷途末路,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于是他们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可是却万万没有想到中华民族在危难之时展现出的顽强抵抗。今天,来和大家聊聊新上映的电影《八佰》。

图片来自看点快报

一条河、一座桥隔开了两种世界,桥的一面是灯火辉煌、琳琅满目的上海租界,另一面是硝烟弥漫、危机四伏的四行仓库。天堂和地域仿佛就在这里展开。四行仓库的中国国民守军无法渡桥,他们的面前是残暴的日本军队,身后是数以万计的百姓。上海租界的人们无法渡桥,他们是英法德国的公民、赌场的有钱人、戏院的艺人、学生、手无缚鸡之力的平民还有汉奸。当四行仓库的战争打响之时,上海租界的人们就像是在隔江看戏,在日军的侵略下,国人好像早已失去了抗争的斗志。可是四行仓库的524团奋力抵抗日军的水道夜袭、毒气轰炸、飞机轰炸……记得为了阻止日军的巨型装甲车,守军一个个绑上炸药,喊出自己的名字,然后果断跳出楼。租界的人们只听到在一阵阵爆炸声中,战士们的名字响彻云霄。

当谢团长决定第二天一早升旗,底下人议论怕会惹恼日军强攻。升旗?在自己的地盘,为什么不升?升起来让百姓们知道我们还活着,让世界知道中华民族还没亡。于是当国旗升起来的时候,对面租界的人们都肃然起敬。可是正如所料,日军派出了强劲的轰炸机,对四行仓库猛烈的轰炸。关键时刻是羊拐,是端午,还有一个个战士们叠罗汉式奋勇护旗。只要旗帜不倒,希望就还在。红旗一次次倒下,又被一次次撑起。屹立不倒的红旗在夕阳下熠熠生辉,鼓舞着每一个对岸的人。

照相、拍摄、报道,记者在我们眼中是多么有趣的职业,可是在《八佰》中是那样的悲壮。现实中战士们伤痕累累、血肉模糊,镜头里有的只是冷酷的黑白画面。剧中的方记者,他背叛了同胞,也出卖了日军,在两者之间徘徊。在来到四行仓库以前,他向日军提供情报;在采访拍摄四行仓库的战士们时,他感受到了战士对抗战的满腔热血,对死去兄弟的思念,对家人的不舍,让他在新闻报道和战士们之间选择了战士。在最后渡桥的时刻,他甚至放弃了自己的拍摄装备,奋力找回牺牲将士的遗嘱。

剧中多次出现看似“突兀的白马。前两次在看到白马的时候,我难以想象这其中的用意,直到接连几次在小湖北脑海中闪现了赵子龙的意象,我慢慢理解了这匹白马存在的意义。从一开始光鲜亮丽的登场到伤痕累累的收场,白马就像是每一个奋勇杀敌的战士们。敌军再多又有何惧,每一位战士都像是七进七出,单骑救主的赵子龙。如若中华民族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赵子龙的英勇无畏,那战胜日军指日可待。当渡桥结束,白马归来,将士们虽已牺牲,但他们的事迹会流传出去,他们的精神会如白马一样驰骋下去,永垂不朽。

以前看的很多电影,我都能很快记住里面主要人物的名字,可是这次完全不一样。《八佰》好像并没有去强调其中某一个人物的重要性。端午,羊拐,老算盘,瓜怂(老铁),小湖北,谢团长……他们似乎一个个都是被战争埋没的小人物,其实却都是这个故事的主角。片中最不缺的就是,一阵枪林弹雨下,无数条生命瞬间悲壮的离去。尽管在这次残酷的战争中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渺小的,可就是因为这一个个看似渺小的生命,在坚守着我们国家的一寸寸土地。

以往的抗日神剧,总会有胜利的曙光降临。电视机前的我们早已猜到故事的结局。可是《八佰》在历史上是淞沪会战中一次失败的撤退。“八百壮士”全部牺牲,无一幸免(事实上只有四百,可这四百人的力量抵得过八百人)。要知道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计死伤超过三千万人。站在历史的洪流上,史学家可以说这是一场小型的失败,但在我们看来,英勇牺牲的将士们都是一个个无私的救国英雄。在这四百人中,有奋勇杀敌的端午,有拼命保护国旗的羊拐,有怕死的老算盘,也有瓜怂的老铁,年少懵懂的小湖北,还有尽职尽责的谢团长。可是在《八佰》里,他们并没有被捧上神坛,我也不想把他们看作英雄。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本来可以过幸福安稳的日子,国家有难,他们只是想尽一份自己作为中国人的力,守住自己的家,仅此而已。他们本不是英雄的命,也没有英雄的神通广大,但他们有一股英雄般的拼劲,才让平凡的他们更令人敬佩。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劲爆的特效、没有过度的爱国主义宣传,但所有最真挚的情感和低到尘埃里的人性本质,都在这《八佰》中熠熠生辉。

你可能感兴趣的:(《八佰》:战争下的人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