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变形记》我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就算你完全没有看过这本书,也多多少少会看到一些片段或者它的名字。
最近朋友送了我一套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集,六本小小的书,我三天就看完了。
第一本读的是卡夫卡的《变形记》,读到中间的时候我开始掉泪,一直哭到了小说的结局。
因为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太痛了,狠狠地跟卡夫卡共情了。
变形记的开篇就是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作为家里经济支柱的他变得无法创造经济价值,不再具备任何的工作能力,甚至变成了一个无法出门的怪物。
变形后的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己如何恢复成自己“人形”,而是担心自己的变化无法给家人带来经济保障和照顾家人的生活。
随着时间不断流逝,他的情况也没有好转,家人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关心到害怕,从害怕到不去关心,最后变得冷漠,甚至想要尽快摆脱他的心理变化。
故事的最后那只甲虫痛苦而绝望地死去了,家人们却因此松了一口气。
小时候读《变形记》只是认为它是一本奇幻小说,而成年后才发现,这简直就是我的生活啊,生病了不敢请假怕老板开除,怕没有收入没有经济来源,给家人带来麻烦。
这不再是奇幻小说,而是我们很多人正在经历的赤裸裸的现实。
凌晨四点起床,匆忙洗漱去赶五点钟的货车上班,奔赴各地开展自己的业务,每天在各种交通工具中疲于奔命,没有规律的休息时间,甚至他没有好好睡过一觉。
这样的日子,格里高尔过了五年,他一天病假都没有请,从来没有旷过工。
所以当他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并不是要去治病,让自己重新变回原样,而是想着睡过了头,赶不上五点的火车,会耽误自己的工作。
然而一心为公司为工作着想的格里高尔,并没有得到公司的赏识。
他迟到了一次,等来的不是老板的关心,而是公司主任上门指责,在看到格里高尔变形后,毫不犹豫地开除了他。
卡夫卡写这个故事已经是一百多年前了,但一百多年后格里高尔式的悲剧依然在今天一遍又一遍地上演。
一个中年男子为了还房贷,每天白天在公司上班,下班后开滴滴,为了早点还完房贷,最后累到住院。
一位大厂员工在公司工作五年,累计加班超过上千个小时,为了公司付出了所有的心血,可当他查出患病时,公司想方设法将其辞退。
他两手空空,失去了经济来源,家里年迈的父母和幼儿都需要养,而他无能为力,还要支付巨额医药费。
一位父亲,为了给孩子赚上大学的学费,在烈日之下辛苦劳作8小时,最后不幸离世。
我们每个人在刚开始步入社会的时候,都是雄心壮志,以为自己能闯出一片天。
直到摸爬滚打多年,才不得不承认我们都是个普通人,大多数的工作也都只是为了谋生。
即使拼尽全力,拥有了稍微好一点的业绩,和比较丰厚的报酬,可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以牺牲自己的健康为代价的,真的很不值得。
在这个世界上,公司离开了谁都能运转,可我们不能输掉自己的健康,所有以谋生为目标的工作,都是不值得我们用命去拼的。
格里高尔的人生经历其实跟作者卡夫卡本人的人生写照。
卡夫卡出生在捷克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从小没有受过穷困之苦,但他的家庭关系并不好。
卡夫卡是白手起家,养活了一大家子人,也是全家人的经济支柱。换句话说,在卡夫卡家里父亲都是绝对权威的。
在童年时期,卡夫卡惧怕父亲,成年后,仍然不敢直视父亲的眼睛,似乎他永远不能让父亲满意,而他的爱好父亲也从来也不看好,一直到卡夫卡去世,他都没能跟自己的父亲和解。
卡夫卡成绩不错,但读法学专业是他父亲的意愿;毕业后在保险公司工作,收入稳定,可依然得不到父亲的认可。
在满腹情绪当中,只有写作才能平复他的心情,所以他把业余时间全部都献给了写作。
短短的十几年里,他写了上百万字,几乎每年都有新的作品。
所有生活的痛苦,感情上的不顺利,工作上的愤懑,都成了卡夫卡的养分,他用冷冽的笔触,写下了心里的伤和情,通过一部部著作深入思考人生,也不断找寻着自我。
卡夫卡曾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幸福、我的能力和所作所为的每一种可能,从来都存在于文学之中。”
卡夫卡一生都未得到父亲的认可,工作也不是自己喜欢的,但那又如何呢?他还是在写作中找到了自我。
人生在世,没有多少件事是绝对称心如意的,谁不是在这尘世间一边拼命努力,一边在黑夜里抹泪呢?
绝大多数人,都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彻底改变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的。但我们可以像卡夫卡一样,在充满荆棘的生活中,找到可以滋养自己灵魂的东西。
生活很苦,但我们可以找到可以让自己快乐的东西,不断努力让它变成自己生命的养分。
照顾好自己的心情,把人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甲虫,只是一个荒诞的设想。但它在变成甲虫后经历的每一个困境,都能看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
工作上战战兢兢,只为碎银几两。
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自己来奋斗,哪怕是苦也要自己扛下去,如果实在无法扛下去了,就给自己放个假吧。
愿每一个看到这些文字的你们,都可以开心生活,好好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