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孩子的父爱是有条件的吗?

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埃里希·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中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每次读到这段文字,都会让我想起,班级的孩子与他们父母之间的关系。

因为,作为班主任,在我与诸多的家长常常因为学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交流沟通时,常常感到,我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不是来协商解决学生的相关问题,尤其是面对面交流时,多数是说着说着,成了家长在向我诉说对孩子教育的无可奈何和不被理解的委屈。

作为家长,针对孩子的问题,常常是无奈没有办法。面对青春期的、上高中的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乏力的。

多数家长到最后,都会是给学生贴上一张“叛逆”的标签,然后听之任之。

家长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以前不是这样子的,怎么现在变得这么自私,这么不听话了。

是啊,为什么会是这样子?

到底是父母在什么地方没有做到位导致的?

是父亲的原因,还是母亲的原因?

当我们从弗洛姆的这篇文章里,我们大概可以知道,大概是父亲的原因。

很多问题学生,究其背后原因,就是父亲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意识到,我给孩子的爱是要有条件的。

可能,就是因为孩子是独生子女,就这么一个孩子。在父亲内心深处觉得,自己必须要无条件的去爱这个孩子。

最后,不仅母爱是无条件的,连父爱也变成了无条件。父爱变得和母爱一样:我爱你,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在孩子爱的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尤其在孩子十岁前后,在逐渐唤起爱的时期,没有强烈意识到父爱的“有条件”,没有意识到父爱是必须通过努力才能够获得。

我们的父亲们,也没有意识到,在面对独生子女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也是要有自己父爱的原则: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由于我们的父亲没有坚持父爱是有条件这个原则,致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没有意识到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

孩子在爱的能力的成长过程中,理应由孩提时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这样不成熟的、幼稚的爱,发展到“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样成熟的爱。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正是由于父爱变成了无条件的爱,在孩子的意识里,渐渐强化着不成熟的爱的意识,而没有培养出成熟的爱的意识。使得,孩子根本不懂得对一个人的爱。从一开始的不懂得对父亲的爱,到最后发展成不懂得对其他人的爱。这也就让我们看到,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不理解父母的付出。

正是因为父母的爱都变成了无条件的,不需要付出就可以得到的。哪里能理解父母的付出,是有条件的呢。既然是无条件的,又何必想着自己要去付出呢。更不必谈什么努力了。因为从小就不知道努力为何物。

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些习惯了被爱的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觉得被爱是一种理所当然。被爱,才快乐,就相安无事;不被爱,就不快乐,就要耍脾气,让你也不快乐。

而,这样就从耍脾气开始,慢慢变的更加的叛逆。

父母从最初不指望孩子能回报的爱,到孩子长大希望能回报的时候,落差越来越大。最后只能是无可奈何。

弗洛姆说指出: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一个父亲,在孩子体验爱的时候,大概在十岁左右,一定要告诉孩子思想的世界,让孩子明白法律、秩序和纪律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给孩子的父爱是有条件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