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从古至今爱情便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元好问在《摸鱼儿》中慨叹:“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而爱人在分别后诉说衷肠更是诗歌里一种美好而略带遗憾的情感。“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在《杨柳枝》中一问,写尽了古今男女的深情。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是《诗经》中女子对男子的牵肠挂肚;“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屈原笔下湘夫人希望与湘君相会时的翘首期盼;“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是宋人张先的的愁肠百结……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从古至今,写相思的诗歌浩如烟海,表达相思的手法也是多元化,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托物寄思……其中有一种写法,写相思最是相宜,那便是诗歌中的“对写法”。
所谓“对写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主客移位。诗人或者抒情主人公思乡或者怀人,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将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早在《诗经》中便出现了以“对写法”来写相思。
《国风·周南·卷耳》是《诗经》中的一首诗。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zhì)彼周行(háng)”,第一节写一个女孩子去采卷耳,采着采着,一个筐子还没采满,她就想起了远在他乡的爱人,于是把筐子放在大路边,开始思念自己的爱人。
诗歌不写女子接下来要做什么,而是从对面落笔,写女子想象男子此刻在做什么。
男子此刻也在登高望向自己心上人的地方,因为不得见而愁绪满怀;男子因为见不到自己的心上人借酒浇愁;男子因为赶路而疲惫,他的仆人病倒了,他的马儿走不动了,他是不是因为不能快快赶路早日见到心上人而满怀忧伤呢?
该诗第一章实写,二、三、四章想象,从对面落笔,虚实结合,写尽了一个留在家乡思念远人的女子情思,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委婉含蓄。
汉代的文学样式以大赋出名,但也留下来部分五言诗,由萧统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文学史上称“古诗十九首”。其中的《涉江采芙蓉》便采用“对写法”来写相思之苦。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诗歌以首句为题目,写男女之间的相隔两地但互相思念的情感。
前四句写一个女孩子渡江采集荷花,散发着兰草香气的沼泽地里长着很多芳香的草。可是这个女孩子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她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地方。
五六句则从女子思念的游子角度写,想着此刻游子一定也望着故乡的方向,感慨长路漫漫无法还乡。
最后两句抒情,为什么心意相通的两人要分离,让人在忧伤中终老。
全诗是以女孩子的口吻抒写对远在他乡的游子的思念,五六句是虚写,从对面落笔,写女子想象丈夫也在盼望着回家与妻子相聚。最后的“同心”二字将身处异地的两人彼此相思结合起来,表达了相爱而不能相聚的忧伤惆怅。
张玉谷在《古诗赏析》中评价这首诗“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的“悬想”方式,从而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通过《国风·周南·卷耳》以及《涉江采芙蓉》的赏析,我们发现:当抒情主人公在从事采卷耳或者采芙蓉这些劳作时,触景伤情,想起远人,进而想象对方此刻的状态,落笔对面,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开阔,思念更加绵长。
唐诗中运用“对写”手法写尽相思的诗歌更多,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明明自己在重阳节思念家人,却说兄弟们在欢聚时发现少了他一人。
高适《除夜作》这首七言绝句中写除夕思家。“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一二句写自己因思家而内心凄凉;“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三四句镜头转向家人,想象家人也在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
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也运用了“对写”的手法。诗人在冬至夜里的邯郸驿中“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想象家人在夜深人静时还在说着诗人这个远走他乡的人。
“诗圣”杜甫想念妻子时写下的千古诗句《月夜》,同样运用了这一手法。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五言律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被禁于长安时期所作,诗人身在长安,在月圆之夜想起在鄜州羌村的妻小,思念蔓延。
但杜甫却从“对面”落笔,写妻子在蒙蒙雾气中,在冷冷月光下,久久伫立,遥望着远在长安的诗人。
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论本诗:“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
对面着笔,不言我思家人,却言家人思我,这种精巧的构思赢得后世评论家的赞誉。
通过以上几首唐诗分析,我们发现:对写法写相思,常常是在“每逢佳节”之际或者月圆人不圆之时,节日之时,月圆之夜,本是亲人团聚时刻,这时候远走他乡的游子更容易伤怀,也极易想起思念之人。这种“主客移位”的写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除了唐诗,宋词中也有用“对写法”写相思之意。比如周邦彦的《丁香结》,
这首词是熙宁六年(1073)秋天入长安的寄内之作。词一开首便以“苍藓”、“冷萤”和急风凄雨等意象渲染了秋天的冷落萧条。
接着双线交错,一方面写自己在寒夜中把玩妻子的扇子和画像;另一方面又在追忆和妻子在月光下同看雁阵的情景,接着写“宝幄香缨,熏炉象尺,夜寒灯晕。谁念留滞故国,旧事劳方寸”,想象妻子思念自己滞留他乡的景况。
长安与钱塘两线交错写来,形成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审美张力,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在现代诗歌中,也有采用“对写法”来表情达意的名作,如郑愁予的《错误》。
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这首情诗是诗人追忆旧情而作,关于情感有不同的解读。但开头两句倒叙“我”打江南走过,接下来从对面落笔,写女孩子的等待,寂寞,心扉紧掩……最后再回到写“我”,通过这样的镜头转换,使诗歌呈现出画面美,朦胧美,表达出丰富复杂的情思、意蕴,使诗歌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魅力。
以上我们以时间为轴,举例分析的“对写法”都是从抒情主人公写起,然后镜头切换,想象抒情主人公思念的人的心境,也即在这类诗歌中想象是部分性的,而有一类诗歌全篇运用想象,从对方落笔,这类诗歌的一部分与“男子代作闺音”的闺怨诗有共同之处,我们在以后的文章中专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