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的

之前学小教的时候看过科尔伯格道德两难之"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是这样的: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讲完这个故事,主试就向被试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等等。

在感性大于理性的我看来,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生命大于一切,这一切包括道德和法律。法官也不应该判刑,法律虽然是冰冷的,但是人可以努力使它有温度。

《我不是药神》讲的是一个买“假药”就犯法,不卖“假药”将会有不计其数的慢粒白血病病人的死亡的故事。这也是个道德两难的问题,不冲出法律的桎梏,将会有无数的穷苦的病人死亡,因为他们吃不起正版的格列宁,卖假药的程勇是他们的神,他们的救世主;而根据法律的规定,程勇自己就犯法了,将免不了牢狱之灾。怎么办,到底怎么办。我们普通人如果遇到这个问题,都会陷入道德两难,不忍心眼睁睁看着那些鲜活的生命在自己的面前凋零啊,但是也不想过漫无天日的黑暗牢狱生活啊。这简直是一场没有完全对错的心灵博弈。

都可能会纠结出抑郁症来,心里黑白小人大战无数回合分不出胜负。

前面的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只是一个故事,我可以非常感性地选择“偷药”,救人。管他什么法官法律呢,见鬼去吧!

但是后面的这个虽然是一个电影,但是也是根据现实生活中陆勇的真实经历改编。把自己带这样一个两难的境地,我真的会不知道怎么办。

令我感动的是电影里的程勇的选择以及程勇的转变。

他一开始可以说是一个人生失败者,经营一家印度神油店,生意不好,交不起房租;有家暴倾向,妻子和他离婚;儿子也要被带出国,他却没有挽留的资本。世俗意义上,他一无所有,彻头彻尾的失败。但是我觉得这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失败的人,他对他的儿子是真心实意的疼爱,他对他生了重病的老父亲也是一心一意照顾,毫无半句怨言。我能在他身上看到男人的温情一面,骨子里的爱心一面。

直到一个病人“吕受益”的来访,打破了他的平凡人生。在吕受益的恳求下,他开始去印度拿药,并渐渐的取得了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的代理权。他卖药给病人们,赚取了丰厚的利润,他只是为了赚钱而卖药,别无他想,一切都是为了钞票。

他是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大概是经历了吕受益因为断了格列宁的死亡,黄毛为了庇护他的意外死亡这两个惨烈生命事故。他不再为了盈利而卖药,他甚至贴钱卖,只是为了救人。

他最终还是没有逃脱法律的无情之网,锒铛入狱,但是无数病人自发为他送行,脱下口罩,向他致敬。恍惚中,他还看见了有点傻乎乎的吕受益和一根筋的黄毛。

看到这里我哭了,我痛恨这样冰冷的法律,我讨厌它这么不近人情,说一不二。

凭什么抓程勇?那些警察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大家都仅仅是想要活着,这样基本的愿望都要剥夺。抓走了他,病人怎么办?几万一瓶只能够一个人吃一个月的格列宁你们提供?可笑呢…

可我也知道,警察是依法办事,没错。

也许正是因为所有人都是没有错误的一方,才导致了整个悲剧的诞生。

好在结尾让我看到了希望。

程勇提前出狱,医保开始实施。

就像黑暗的房间里终于有一个小洞照进了光亮。

欣慰,无比的欣慰。

“我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的,我相信会的”。

电影里最扎心的一句台词,是一位白血病老人说给警察的: " 我病了3年,4万块的药吃了3年,房子吃没了,家也吃垮了。我不想死,我想活着,行吗? "

这是一个重病患者最无助的哀求,这是一个普通老人家最朴实的愿望,击中了我们最脆弱的心。渴望活着是人的本能诉求,这没有一点错,没有任何人可以剥夺另一个人生的权利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