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捡来的瓷器史》

这本书从一些瓷器碎片说起,拼凑出一幅中国瓷器史。而当中,自然不可不提景德镇。让我们跟着这本书,来回顾一下景德镇如何长成为巨人的。

(一)

宋代制瓷业繁荣发展,全国各地窑口林立,景德镇是其中之一。

当时的五大名窑,并没有景德镇。

钧窑出产的瓷器,经历了可遇不可求的窑变,于是出现夺目耀眼的光华,这种变幻莫测的色彩让它与其他瓷器区分开来。

汝窑,是寂静之声的代表。宋徽宗要求烧制出雨后天空的颜色,于是一提汝窑,人们不免会想到天青色。汝窑出产的瓷器造型简练,也没有复杂的纹样,却给人一种雍容高贵的气质。

哥窑,提起这名字,我想起电视剧里出现的“哥窑八方杯”。也有诗人写过,“满房皆冰裂纹,有如哥窑美器”。这种美器,以细密的网纹著称。而网纹其实是烧制过程中的裂缝,属于失误,但偏偏在不可控的情形下,产生了独特的美感。天然的变化,让器物有了古老的感觉,一如青铜器上的锈迹。所以有时,缺点也是优点。

官窑,同样有裂缝,但开片比较大,和哥窑风格不太一样。官窑又分为北宋官窑(汝窑附近)和南宋官窑(杭州附近,离龙泉窑和哥窑不远)。

定窑,出产白瓷。白色的盘子,图案和纹饰也很少,非常极简风,看上去素净。因为民间需求加大,于是为了节省成本,出现覆烧这种工艺。覆烧会出现芒口,器物口沿比较粗糙。于是人们想办法包装口沿,甚至用上了金和银,这和节约成本背道而驰。

现代人认为更能代表宋代瓷业发展的是:六大窑系。当中包含:定窑(白瓷)、钧窑、磁州窑(黑白对比色)、耀州窑(青瓷)、龙泉窑(青瓷)和景德镇窑(青白瓷)。

景德镇是怎样走上历史舞台被人所熟知的呢?这要得益于宋真宗把自己的第二个年号景德送给了这个叫做昌南的名声不大的江南小镇。原因是,昌南进贡给皇帝的青白瓷细腻光滑,大受欢迎。这种瓷器好到什么程度?当时竟然有了假玉器的称号。大家知道,玉是美好品质的象征,又十分珍贵。景德镇出产的瓷器,摸上去温润,白里泛点青。景德镇地处饶州府,于是人们又称此地所产的瓷器为“饶玉”。这也就不难理解皇帝为什么喜欢了。

在这里,我想粗俗而不严谨地总结一下,景德镇最初的走红,是因为模仿了大家都很喜欢的一种东西。但是,人家也是有技术才能模仿嘛。


(2)

景德镇的第二次崭露头角,是在瓷器行业出现危机的情形下。

因为民间需求增大(使用瓷器的好处实在是很多),制瓷业兴盛发展,于是优质瓷土资源也几乎消耗殆尽。而在景德镇东北部一个叫高岭的小山村,发现了高岭土。经过窑工的不断实验,将这种高岭土和原有瓷石混合,可以提升瓷器的硬度和白度。(发现了土,还是要经过不断尝试才可以用的,窑工门没有放弃尝试。)

无论外界有多少变化,景德镇在提升自己制瓷技能上面没有松懈。后来掌握了烧制青花瓷的技术,一统天下。而其他窑口相继衰落。

青花瓷的烧制,要解决胎体、釉和青花三方面的工艺。要把三者兼顾,达到理想的效果,难度系数自然又加大了。如胎体不够白,暴露出来就不好看;如果釉厚了,青花又显现不清楚;青花料不好,或者烧制温度不恰当,青花的色调就可能不理想。

景德镇的成功,除了有自然的优势(高岭土在附近发现),更和自身努力分不开。如果不是掌握了复杂的工艺,怎么能“打败”其他的窑口,站在行业尖端。


某个行业或者说这个社会,就像大浪淘沙。把不合格的,不努力尝试的,不愿改变的,都冲走洗净了,留下的,是在风雨中坚持不懈地努力、越变越坚韧的强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5《捡来的瓷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