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摘记《陶渊明集》||(121)拟挽歌辞三首(其一)

文/书山花开

❂原诗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217】

人有出生必然有死亡,早死也算不得生命短促。

昨晚还同是活着的人,今晨名字却已归入鬼的名录。

魂气飘散已去何方?干枯的形体装进了空木。

娇儿悲啼索要父亲,好朋友抚着我的身体哀哭。

得与失已不再能够知道,是与非又如何能够察觉?

千秋万岁之后,谁知道你是光荣还是耻辱。

只恨在世上的时候,没有能把酒喝足!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222】

人命有生必有死,早终不算生命短。昨晚生存在世上,今晨命丧赴黄泉。

游魂飘散在何处?枯稿尸身存木棺。娇儿找父伤心啼,好友痛哭灵枢前。

死去不知得与失,哪还会有是非感?千秋万岁身后事。荣辱怎能记心间。

只恨今生在世时,饮酒不足大遗憾。

❂解释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216】

这三首挽歌辞约写于南朝宋·元嘉四年(427),陶渊明六十三岁。这年的十一月,诗人便去世了。挽歌:丧歌。秦汉时,《蘸露》、《蒿里》,就是丧歌。魏晋间,“挽歌辞”是一种诗体,多有人写作,《文选》中有缪袭《挽歌诗》一首、陆机<挽歌诗》三首。他们所写的是泛拟的丧歌,不像陶渊明这三首具有明显的自挽特征,个性化很强。“人生实难,死如之何”(《自祭文》),陶渊明的生死观是求实的、豁达的。这三首拟挽歌辞,古代评价很高,祁宽将它与孔子杖歌(“泰山其颓乎”)、曾子易箦言(“吾得正而弊焉斯已矣”)相媲美。首章写死,次章写奠而殡,三章写葬,章法井然。不忘乎酒,颇具幽默。亲悲人歌,世情淋漓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221】

挽歌,哀悼死者的歌。陶渊明卒于宋文、元嘉四年(427)十一月,享年六十三岁。《挽歌诗》和《自祭文》是作者生前最后的作品。这组自挽的《挽歌诗》便作于逝世前的两个月,即九月。“挽歌诗”,本作“拟挽歌辞”,今据萧统《文选》所引第三首及陶本改。

这首诗写刚死人敛的情景,表现出旷达的人生态度

【张彦《陶诗今说》,p191】

提示:死之坦然,仅怨酒少。又,人死留名,安可不知荣耻?人非草木,勿为凡俗。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p223】

《挽歌诗》及《自祭文》都作于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427)九月,而诗人卒于同年一月,可见是诗人最后的遗作了。所谓挽歌,本是古代对死亡者的哀悼之歌,多为送葬时的吟唱,相传最初为拖引柩车的人所唱,故又称葬歌。当时习俗,人死后亲戚朋友等唱挽歌,以表示哀悼。陶渊明的《挽歌诗》,则是自挽之歌,绝不是拟挽歌。晋时一些文人,曾喜欢写些“拟挽歌”,以表示追求“慕清虚,尚旷达”的习尚,但他们多是在“闲暇宴游相率而为的放诞之举”。而诗人在自己生命即将结束的前夕,却能对人生诸问题有如此深刻认识,对生死之道竟这样了然于心,而又表现得这样词情俱达,极为精丽。可见诗人的涵养、学识和魄力确实不同凡响

全诗共三首。但组织严密,次第秩然。第一首写刚死后的收敛;第二首言祭奠后出殡;第三首是送到远郊去安葬。

本首前四句写死。起句凝结哲理,意谓人生或迟或速,一死而已。昨夕为人,今晨做鬼,如此幽明巨变,竟能从容说出,真是通脱之至。中四句写收敛。魂魄飘散,不复能知,而躯体入棺却即目可见。儿啼友哭,此状此情,指而可想。诗句真达到了“言理极尽,言哀极深”的程度。后六句,为死者自慨。是非得失,平生荣唇,从此以后,一概不知,既无别恋,亦不含恨,惟饮酒常不足为终生之遗憾。在这组诗人表现了他最后的灰谐和旷达。结句收转,启下承上,浅语深思,奇趣绝响。

【金融鼎《陶渊明集注新修》,p229】

说明:挽歌,就是葬歌,是牵挽灵车的人所唱的歌。这三首诗是陶渊明生前的自挽之词,也是他最后的诗作。据萧统《陶渊明传》说,他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四二七年),时年六十三岁。陶渊明在《自祭文》里说:“岁惟丁卯,律中无射。”知他死在这一年的九月以后。本诗第三首也说:“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所叙时间正和《自祭文》相合。可知这两篇作品都作在这一年的八九月。诗中写的都不是实景,而是诗人的设想。第一首写自己死时儿啼友哭的悲惨情景,第二首写奠而出殡时的凄象,第三首写出葬时的景况及自己的感慨。

辑评: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是非得失之在当身者,荣辱之在后世者,一死则俱不知。而耿耿独明,长留缺食之恨,生在世上,死在地下,总无别恋,自悲凄凉,自负清楚。

陈祚明评选《采菽堂古诗选》卷十四:言理极尽,故言哀极深。末故以放语引令远,可知一息尚存,得失是非不泯泯也。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一起凝结,言死一耳,但早终非有短促之殊,旷惜妙义空古今。“魂气”八句叙足,结句收转,倒具奇趣。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120)《咏<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三)

你可能感兴趣的:(漫读摘记《陶渊明集》||(121)拟挽歌辞三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