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仁政,王道

我们今天来辨析“仁,仁政,仁政”。

首先,我们来辨析“仁”。仁按照儒家的义理,就是我们人心中本有的,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性本善。不过性本善只是一种可能性,但是我们需要通过不断扩而充之,让这样的可能性,或然性变成实然性。

我们和动物的差别非常的少,那一点点的差别,也就是理性和德行,让人类于动物区分开,所以我们就有义务让自己展现出人的高贵。如果我们不这样做,那与动物就没有区别了。

每个人都有仁心,我们要让仁心擦亮,并且去发出光亮,一步步推到他人,这就是仁政和王道的相同之处。

仁政和王道都是以仁心为基准,推到政治领域,这样行出来的政治,就是有仁的。那么,仁政和王道有区别吗?当然有,这个区别要从环境上讲。

孔子生活的时代,虽然已经说是礼崩乐坏了,但是还是有一个外在的壳子,还有一个形式。所以孔子想要“恢复周礼,推行仁政”,让诸侯国都归顺于一个周天子,遵守礼乐制度,恢复一个人伦对等的社会。

所有的这些,都是基于周朝还有一个礼乐壳子,如果在一个制度中熏陶,还有机会恢复内在的意义,但是到了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却不一样了。


战国时代,各个诸侯王都想着要争霸,让自己做天下的王,所以孟子就提出了王道,提出一系列的政治策略。但是总结来说,就是按照“庶之,富之,教之”这样一个道路推行仁政。做到与民同乐。

不过孟子的王道也是会遇到困难的,比如说环境的问题,国家实力,还有君王个人的意愿。在这些因素中,个人的意愿是更为重要的。就比如说齐国,在一百多年的较为安顿的时间内,经历过几代君王的统治,但是这些人都没有推行仁政,这就是君王不愿意的无奈。

那怎么办呢?其实,新儒家在引入民主制度后,想出了一种策略,那就是“开三统”,也就是分出“政统”“道统”“学统”。换句话说,就是让仁政的推行不依赖于人,一个不稳定的人,而是一个制度,一个法。这个法的权利高于一切君王,一切人民。这样也就不会出现君王选择是否实行法的问题。

不过我们并不能怪罪孟子没有想拿到这种办法,这局限于孟子当时的时代。当时君王是绝对不会同意有一个制度高于自己的权利的。所以想要“开三统”,除非孟子自己可以做到君王,否则是不可能可行的。

不过孟子还是有了一点“开三统”的苗头。孟子曾经说过君王的仁德有一些“瑕疵”,是没有关系的,只要可以与民同了,就可以推行仁政。

总结一下,仁政和王道都是从仁推行出来的。但是仁政没有一个策略,只是想要恢复周礼。而王道,则是孟子在想办法帮助君王实现称王。

你可能感兴趣的:(仁,仁政,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