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推文中,我们详解了PCA算法。这是机器学习中最为常用的降维方法,能降低算法的计算开销,使得数据集更容易处理,且完全无参数的限制。但是,如果用户对观测对象有一定的先验知识,掌握了数据的一些特征,却很难按照预想的方法对处理过程进行干预,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非高斯分布的情况下,PCA方法得出的主元可能也并不是最优的。
这时候,就要线性判别分析降维(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隆重登场啦!线性判别分析(也有叫做Fisher Linear Discriminant),是一种有监督的线性降维算法,与PCA算法寻找数据集中方差最大的方向作为主成分分量的轴不同,LDA是为了使得降维后的数据点尽可能地容易被区分。
线性判别分析的中心思想是,最大化类间距离,最小化类内距离。
如下图,红色的点代表class1类别的数据,蓝色代表class2的数据,根据PCA算法,数据应该映射到方差最大的方向,即Y轴,但是class1和class2两个不同类别的数据就会完全的混合在一起,很难区分开。所以使用PCA算法进行降维后再进行分类的效果会非常差,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使用LDA算法,将数据映射到X轴上。
由于理论推导可以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了解到很多,此处以二分类的LDA为例,简要介绍原理。
上一节说道,LDA投影后,希望同一类别数据的投影点尽可能地靠近,而不同类数据的类别中心之间尽可能地大,因此,我们在推导过程中,将这一中心思想量化,如下,分子为不同类别之间中心点距离的差的平方,分母为同类样本之间的离散程度。最终目标是将J(W)最大化。
先将每一类中的散列值展开:
其中,x是投影前的特征,w为投影矩阵。
其中SB代表类间散布矩阵,Sw代表类内散布矩阵。利用拉格朗日乘子法对上式变换,可得:
观察一下式子,可将它视为线性代数中的特征向量。因此,在线性判别分析中,只需要得到类内和类间散布矩阵,再求解其特征向量,即可得到投影方向,再对数据执行相应的矩阵变化,即可完成全部的降维过程。
LDA在sklearn中有自带的包,导入方法为:
from sklearn.discriminant_analysis import LinearDiscriminantAnalysis as LDA
使用自带库时,将上一篇推文代码中的PCA换成LDA即可,此处不再赘述代码过程。为了更清楚地向读者展示LDA算法的原理,以下将以“万能”的鸢尾花数据集为例,手撕LDA算法(选自《跟着迪哥学python》)!
# 自己来定义列名
feature_dict = {i:label for i,label in zip(
range(4),
('sepal length in cm',
'sepal width in cm',
'petal length in cm',
'petal width in cm', ))}
label_dict = {i:label for i,label in zip(
range(1,4),
('Setosa',
'Versicolor',
'Virginica'
))}
import pandas as pd
# 数据读取,大家也可以先下载下来直接读取
df = pd.io.parsers.read_csv(
filepath_or_buffer='https://archive.ics.uci.edu/ml/machine-learning-databases/iris/iris.data',
header=None,
sep=',',
)
# 指定列名
df.columns = [l for i,l in sorted(feature_dict.items())] + ['class label']
df.head()
数据集共有150条数据,每条数据有4个特征,现在需要将四维特征降成二维。观察输出结果可以发现,其特征已经是数值数据,不需要做额外处理,但是需要转换一下标签: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LabelEncoder
X = df[['sepal length in cm','sepal width in cm','petal length in cm','petal width in cm']].values
y = df['class label'].values
# 制作标签{1: 'Setosa', 2: 'Versicolor', 3:'Virginica'}
enc = LabelEncoder()
label_encoder = enc.fit(y)
y = label_encoder.transform(y) + 1
上述代码使用了sklearn工具包中的“LabelEncoder”用于快速完成标签转换,可以发现基本上所有sklearn中的数据处理操作都是分两步走,先fit再transform。
在计算过程中需要基于均值来判断距离,因此先要对数据中各个特征求均值,但是只求4个特征的均值能满足要求吗?不要忘记任务中还有3种花,相当于3个类别,所以也要对每种花分别求其各个特征的均值。
import numpy as np
#设置小数点的位数
np.set_printoptions(precision=4)
#这里会保存所有的均值
mean_vectors = []
# 要计算3个类别
for cl in range(1,4):
# 求当前类别各个特征均值
mean_vectors.append(np.mean(X[y==cl], axis=0))
print('均值类别 %s: %s\n' %(cl, mean_vectors[cl-1]))
# 原始数据中有4个特征
S_W = np.zeros((4,4))
# 要考虑不同类别,自己算自己的
for cl,mv in zip(range(1,4), mean_vectors):
class_sc_mat = np.zeros((4,4))
# 选中属于当前类别的数据
for row in X[y == cl]:
# 这里相当于对各个特征分别进行计算,用矩阵的形式
row, mv = row.reshape(4,1), mv.reshape(4,1)
# 跟公式一样
class_sc_mat += (row-mv).dot((row-mv).T)
S_W += class_sc_mat
print('类内散布矩阵:\n', S_W)
# 全局均值
overall_mean = np.mean(X, axis=0)
# 构建类间散布矩阵
S_B = np.zeros((4,4))
# 对各个类别进行计算
for i,mean_vec in enumerate(mean_vectors):
#当前类别的样本数
n = X[y==i+1,:].shape[0]
mean_vec = mean_vec.reshape(4,1)
overall_mean = overall_mean.reshape(4,1)
# 如上述公式进行计算
S_B += n * (mean_vec - overall_mean).dot((mean_vec - overall_mean).T)
print('类间散布矩阵:\n', S_B)
得到类内和类间散布矩阵后,还需将它们组合在一起,然后求解矩阵的特征向量:
#求解矩阵特征值,特征向量
eig_vals, eig_vecs = np.linalg.eig(np.linalg.inv(S_W).dot(S_B))
# 拿到每一个特征值和其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for i in range(len(eig_vals)):
eigvec_sc = eig_vecs[:,i].reshape(4,1)
print('\n特征向量 {}: \n{}'.format(i+1, eigvec_sc.real))
print('特征值 {:}: {:.2e}'.format(i+1, eig_vals[i].real))
输出特征向量:
输出结果得到4个特征值和其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特征向量直接观察起来比较麻烦,因为投影方向在高维上很难理解;特征值还是比较直观的,这里可以认为特征值代表的是其所对应特征向量的重要程度,也就是特征值越大,其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就越重要,所以接下来可以对特征值按大小进行排序,排在前面的越重要,排在后面的就没那么重要了。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配对
eig_pairs = [(np.abs(eig_vals[i]), eig_vecs[:,i]) for i in range(len(eig_vals))]
# 按特征值大小进行排序
eig_pairs = sorted(eig_pairs, key=lambda k: k[0], reverse=True)
print('特征值排序结果:\n')
for i in eig_pairs:
print(i[0])
特征值排序结果为:
32.27195779972981
0.27756686384003953
1.1483362279322388e-14
3.422458920849769e-15
print('特征值占总体百分比:\n')
eigv_sum = sum(eig_vals)
for i,j in enumerate(eig_pairs):
print('特征值 {0:}: {1:.2%}'.format(i+1, (j[0]/eigv_sum).real))
特征值占总体百分比:
特征值 1: 99.15%
特征值 2: 0.85%
特征值 3: 0.00%
特征值 4: 0.00%
可以看出,打印出来的结果差异很大,第一个特征值占据总体的99.15%,第二个特征值只占0.85%,第三和第四个特征值,看起来微不足道。这表示对鸢尾花数据进行降维时,可以把特征数据降到二维甚至一维,但没必要降到三维。
既然已经有结论,选择把数据降到二维,只需选择特征值1、特征值2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即可:
W = np.hstack((eig_pairs[0][1].reshape(4,1), eig_pairs[1][1].reshape(4,1)))
print('矩阵W:\n', W.real)
矩阵W:
[[-0.2049 -0.009 ]
[-0.3871 -0.589 ]
[ 0.5465 0.2543]
[ 0.7138 -0.767 ]]
这也是最终所需的投影方向,只需和原始数据组合,就可以得到降维结果:
# 执行降维操作
X_lda = X.dot(W)
X_lda.shape
现在可以看到数据维度从原始的(150,4)降到(150,2),到此就完成全部的降维工作。接下来对比分析一下降维后结果,为了方便可视化展示,在原始四维数据集中随机选择两维进行绘图展示。
from matplotlib import pyplot as plt
# 可视化展示
def plot_step_lda():
ax = plt.subplot(111)
for label,marker,color in zip(
range(1,4),('^', 's', 'o'),('blue', 'red', 'green')):
plt.scatter(x=X[:,0].real[y == label],
y=X[:,1].real[y == label],
marker=marker,
color=color,
alpha=0.5,
label=label_dict[label]
)
plt.xlabel('X[0]')
plt.ylabel('X[1]')
leg = plt.legend(loc='upper right', fancybox=True)
leg.get_frame().set_alpha(0.5)
plt.title('Original data')
# 把边边角角隐藏起来
plt.tick_params(axis="both", which="both", bottom="off", top="off",
labelbottom="on", left="off", right="off", labelleft="on")
# 为了看的清晰些,尽量简洁
ax.spines["top"].set_visible(False)
ax.spines["right"].set_visible(False)
ax.spines["bottom"].set_visible(False)
ax.spines["left"].set_visible(False)
plt.grid()
plt.tight_layout
plt.show()
plot_step_lda()
从上述输出结果可以发现,如果对原始数据集随机取两维数据,数据集并不能按类别划分开,很多数据都堆叠在一起(尤其是图中方块和圆形数据点)。再来看看降维后的数据点分布,绘图代码保持不变,只需要传入降维后的两维数据即可。
from matplotlib import pyplot as plt
# 可视化展示
def plot_step_lda():
ax = plt.subplot(111)
for label,marker,color in zip(
range(1,4),('^', 's', 'o'),('blue', 'red', 'green')):
plt.scatter(x=X_lda[:,0].real[y == label],
y=X_lda[:,1].real[y == label],
marker=marker,
color=color,
alpha=0.5,
label=label_dict[label]
)
plt.xlabel('LD1')
plt.ylabel('LD2')
leg = plt.legend(loc='upper right', fancybox=True)
leg.get_frame().set_alpha(0.5)
plt.title('LDA on iris')
# 把边边角角隐藏起来
plt.tick_params(axis="both", which="both", bottom="off", top="off",
labelbottom="on", left="off", right="off", labelleft="on")
# 为了看的清晰些,尽量简洁
ax.spines["top"].set_visible(False)
ax.spines["right"].set_visible(False)
ax.spines["bottom"].set_visible(False)
ax.spines["left"].set_visible(False)
plt.grid()
plt.tight_layout
plt.show()
plot_step_lda()
可以明显看到,坐标轴变成LD1与LD2,这就是降维后的结果,从数据点的分布来看,混杂在一起的数据不多,划分起来就更容易。这就是经过一步步计算得到的最终降维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当拿到一份规模较大的数据集时,一方面可以通过观察特征值排序结果来决定,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实验交叉验证。
下一篇依然是以降维为主题,具体哪方面的,小编暂时保密,敬请期待!
欢迎关注公众号“码点联盟”,不定期分享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干货,及各种资料大礼包!
另外,这是一个由985研究生及一线互联网大厂算法工程师创建的公众号,后续会经常分享各类实用机器学习算法技术文章,欢迎交流讨论!我们也长期承接各类机器学习、图像处理、Halcon等算法项目,有「愿意接私货的技术员」 或 「有算法需求的个人或者公司项目」 可以通过公众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