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习惯了颠倒是非的逻辑:善小不敢为不愿为,恶小都可为。

善恶,该为哪?众口定称这个议题,有些滑稽,可笑,当然是善可为,恶不可了。

说说一个事吧!一日,听闻一八岁孩童,在滂沱大雨之际,独自撑伞回家,路遇一中年妇女,打扮平常,态度和蔼,问孩童,因大雨困此,能否撑伞相送之火车站?孩童善良习性颇浓,又因耳濡目染了些理念,如人须做好事,当好人,助人为乐,又想着撑伞送人过后,定能获一片赞誉,于是窃喜不已,欣然答应,送至火车站,而后结果呢!这个孩童从此消失了。再也找不到了。

善可为?这悲剧,无一不惊醒我们,善不可为。常常终成祸。

但若,孩童送人后,平安归来,而后广而告之,望能搏一片称誉。诸位如何反应?怕是多数认为这孩童捡回一条命;或说,老实,傻。倘使身为家长,面对孩童一脸稚嫩,定也是一顿好骂,三申五令,责备不已,要其发誓不再为善事。

善可为?孩童得了教训后,留下阴影,怕是难为善了。

再来说说耳闻之事。

一日,两宿友甲、乙引发口角,互相发狠称恶,而后,大度不足,生性有些胆怯的甲,忍气吞声了,但却不甘,而后,趁乙不备,便往其口盅吐了一口痰,以泄心中愤懑。归咎起来,应为小恶吧。有人还会认为这无伤大雅。

小恶可为吗?又不是杀人越货,抢劫绑架,罪恶滔天之大恶,睁眼闭眼也能忍受。

两件事,作之比较。发现一个“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相佐的事实,便是,善小不可为,恶小又可妨。

如此一来,便叫人糊涂了。口中所言与所做之时,却截然相反了。当然,这不过是截取两个小片段,不能以偏概全。而且,其中还牵扯许多问题,如做善事,要量力而行;再者,防人之心不可无等等,但就事论事,怕现实往往是如此吧!

关于善恶,何为?

我们的老祖宗,早都经历过了,也早都给了我们答案了。而这答案不是其他,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它惊醒我们,世事正是如此,往往都是善小而不敢为,怕为,不愿为;恶小而敢为,愿为。所以,才有了这句看似渺小,却发人深省的语言,来劝勉世人多多行善,让这个尘世,多点温情,多点正能量。

真是用心良苦,我辈当谨记谨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都习惯了颠倒是非的逻辑:善小不敢为不愿为,恶小都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