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智慧:不立于恶人朝,不与恶人言

孟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教育家。

孟子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其“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

所以,看书之前务必进行选择,书本那个出发点其实会深深影响着你,作者会潜移默化地将其思想润物细无声地灌输进来;你信“人性本善”也是对的,信“人性本恶”也是对的,信“人性不善不恶”当然也是正确的;无论选择哪一种,最终都会找到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思想。

当然,单单从心情愉悦上来讲,多看一些“人性本善”的书,是最划算的;哪怕碰到不公正的对待,也能始终用正面思想来扶正自己,不做出极端行为,这件事就算过去了,不会长时间的耿耿于怀;总是将目光聚焦于最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勾心斗角,寻求报复,耗费光阴。

1.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人家告诉你,哪里有问题;听了以后应该感到高兴,可以进一步消除自身缺点,提升自我。

当然也要经过自己的判断,骂你几句,然后就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肯定是不合理的。

不认可对方指责,甚至感到气愤,大不了不听罢了,认为这个鸟人说了鸟语而已,当耳旁风一阵就过去了;完全不用当面去争论,没有意义。

良师益友,经常能够指出自己问题出在哪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规避风险,绕过陷阱,完全是好事儿。

刘邦其实是一位非常善于纳谏的君主:

刘邦大军进入咸阳,看到豪华的宫殿,美貌的宫女和珍宝异藏,使许多人忘乎所以,以为可以尽享天下。

连刘邦也情不自禁,想留居宫中,安享富贵。

武将樊哙(kuài)冒死犯颜强谏,直斥刘邦:要做富家翁。

然而,刘邦根本不予理睬; 部下的一些贤达志士对此心急如焚。

在关键时刻,张良向刘邦分析利害,劝道:秦王多做不义的事,所以,您才能推翻他而进入咸阳;既然您已经为天下人铲除了祸害,就应该布衣素食,以示节俭;大军刚入秦地,您就沉溺在享乐中,这就是所谓助桀为虐了;况且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愿沛公听从樊哙等人的话。

张良语气平和,软中带硬,尤其是对古今成败的揭示以及无道秦,助桀为虐等苛刻字眼,刺疼了刘邦近乎沉醉的心;接受了这卓有远见的规劝。

下令封存秦朝宫宝,府库,财物,还军霸上整治军队 ,以待项羽等路起义军。

在此期间,刘邦还采纳张良建议,召集诸县父老豪杰,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2.乐取于人以为善

善于发现每个人优点,然后虚心学习,提升个人能力。

身处逆境,始终看到事情好的方向,这样对自己才是有帮助的;而不是紧紧揪住对方缺点不放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黄石公: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

对方好的地方,被理所当然地过滤掉了;对你不友善的地方,记得一清二楚;其实是和自己过不去,给自己添堵。

完全不需要去斤斤计较,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相互为难。

大不了关系到此为止罢了,道不同不相为谋,往后余生,各自别过。

3.不立于恶人朝,不与恶人言

恶人当政的时候,要能够识别出来,能够保护好自己;而且务必遵循“不与恶人言”的基本原则,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

孟子有其思想,和其母亲从小教育是分不开的,认为好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小时候,居住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起了祭拜,玩起了办理丧事的游戏。

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将家搬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学起了做买卖和屠杀的行当。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校旁边,孟子学起了鞠躬行礼。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应该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孔子: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危险的国家不过去,混乱的地方不过夜。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句是经典语录了,要成就一件事情,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缺一不可;最重要的当然是“人和”,志向相同,目标一致。

赤壁之战,诸葛亮: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看似东风重要;其实孙权不和你结盟,共同抵抗曹操;就直接完蛋了,还是“人和”重要。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

孟子看重“义”,一定程度上,具有侠骨柔情,具有仗剑走天涯的味道。

公元前356年,孟子到齐国,宣扬他的“仁政”主张;然而在齐国很不得志,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镒(yì),都没有接受,就离开齐国。

公元前320年,孟子在滕国自身都难保,根本谈不上实行政治主张,离开滕国到了魏国;梁惠王问怎样报复齐秦楚的具体办法,孟子回答的却是施仁政于民的办法,空泛的道理,当然得不到梁惠王的重视。

公元前318年,孟子再游齐国,受到礼遇;齐宣王想效法齐桓公,晋文公,图谋霸业;孟子的政治主张却是效法先王,实行仁政。

公元前314年,齐宣王乘机派兵伐燕,只用了五十天就大获全胜;孟子对齐宣王进言很多,并未见用;他本来打算依靠齐宣王来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但齐宣王只是把他当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来尊重,而不是想实现他那一套政治理想。

孟子一生都想实现其施行仁政的抱负,然而在战国那个硝烟四起,战火纷飞的年代,盛行的是武力,是王道,是霸道;所以一定程度上是郁郁不得志的。

孟子就和孔子一样一样的,最终没有实现政治理想,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都成为了万世之师;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你可能感兴趣的:(《孟子》的智慧:不立于恶人朝,不与恶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