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精神的涵义(一)

教师职业精神,是目前一个使用非常广泛,概念指向又极其宽泛的术语,可以这样说,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里,教师职业精神可能就意味着不同的事情。正如2008年5月由教育部师范司、《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社联合主办的“教师职业精神”大讨论征文启事中所提到的那样。

    教师职业精神涵盖的范围很广,从大的视觉来看,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信誉、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操守、职业协作、职业规范、职业奉献,等等,都可以囊括到教师职业精神的范畴中来。如果我们在教师群体中作一番简单调查,哪怕就是一次再简单不过的谈话交流,你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被调查参与对象都以为自己知道何谓教师职业精神,而对它的界定却莫衷一是,无法从理论的层面对教师职业精神这一术语做出明确而规范的定义。

    教师职业精神定义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我们进行“教师职业精神”大讨论,并以此为基点,进一步密切教师职业精神理论与实践之间联系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现在就要对教师职业精神给出一个切合时代要求的、精确的定义和用法,并为我国教育界所普遍认同。

    单从个人的角度,仅凭个人自身的力量来说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重要的是在于使大家认识到,每一种教师职业精神的定义和用法,都隐含着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以及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某种信念,从中可以看出它最关注教师职业精神的哪些方面。

    换句话来说,我们应当首先理解对方所提及的教师职业精神到底指的是什么,隐含在这个教师职业精神背后的哲学假设、价值取向,以及对教育与管理实践的意义,从中探索比较合理的教师职业精神定义的方式,其意义和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在我国,“职业”一词,始见于战国时期。《荀子·富国》中提到:“事业所恶也,功利所好也,职业无分,如是,则人有树事之患而有争功之祸矣。”后人杨倞在其后的注语中说,这里的“职业,谓官职及四人之业也”,也就是指官事和士、农、工、商四民之常业。

    《国语·鲁语下》中记载:“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这里的“职业”一词大致应作职分应作之事来理解,而明代王鏊在其《震泽长语·官制》中提到的:“宋承五代之弊,不能厘正,故台省寺监卫率之官,止以辨班列之崇卑,制廪禄之厚薄,多无职业。

    ”这里的“职业”又作职务、职掌来理解。还有把“职业”一词理解为事业的,如宋代石孝友在其词作《水龙吟》中有:“职业才华竞秀,汉庭臣无出其右”等,但古人用这个词的含义与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职业”意思相去甚远,现代意义上的“职业”一词通常情况下是指个人服务社会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那么所谓“精神”又是指什么呢?在我国古代“精神”一词一般指人的精气、元神,相对于人的躯体而言,比如《吕氏春秋·尽数》中说:“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又如:汉代王符《潜夫论·卜列》中说:“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

    而《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则第一次把“精神”理解为“人的意识”,譬如:“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历史上基于这种理解的还有像清代刘大櫆在《见吾轩诗序》中所提及的:“文章者,古人之精神所蕴结也”。

    宋代的王安石则把“精神”理解为实质,要旨,也就是说专指事物的精微所在,如王安石《读史》诗:“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而同为宋代的李清照在她的作品中则把“精神”理解为精力体气,如她在《<金石录>后序》中描述的:“(赵明诚)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

    《世说新语·言语》“周仆射”刘孝标注引《晋纪》:“伯仁仪容弘伟,善于俛仰应答,精神足以荫映数人。”形容人有生气,而《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中:“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这里的精神,则形容物有生气,还有把“精神”理解为心神、神志,指向于人的一种神情意态的。

    如战国时期楚国宋玉所著《神女赋》:“精神怳惚,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纵观我国古代历史,还有把“精神”理解为风采神韵的、精明、机警的以及神通等等。在我看来,“精神”与“物质”相对。唯物主义常将其当作“意识”的同义概念。

    指人的内心世界现象,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也包括其他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方面,“精神”作为一个哲学名词,概括地说,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为物质运动的最高产物。 (来自卓越教师招聘网renzp)

(来自卓越教师招聘网renzp)

(来自卓越教师招聘网renzp)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师职业精神的涵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