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坐在办公室,听到外面隐约传来的鼓声,思绪便散开了去。

        之前从未想过在其他地方会听到大鼓,哈,说起来也好笑,潜意识总觉得是家里的传统,这蠢兮兮的想法不知道哪来的。在广州这边第一次听到鼓声还有点奇怪,后来知道那是店铺开张的时候奏的,一下子就回味过来了。是了,广东算是个传统意味很浓的地方,这里的鼓声,教人想起热闹的码头,毛绒而喜庆的舞狮,门口高悬的爆竹,大家拱着手操着口音互道恭喜,嘿,想起来全是黄飞鸿里的画面。这也确实是儿时我对广东这边的印象来源了,而今若没有鼓声传过来,我还真想不起这崭新的广州,同时也是那么古老的一座城。

        家里的鼓声若是再次传入耳中,定然是另一番感觉。家里的鼓声是要更厚重、更欢闹!隆隆隆!就在耳边响起,在夜里的集市上,在提着灯笼的人群里,在舞狮人的脚步中;被磨得发亮的鼓锤在鼓面上一刻不停的弹跳,蒙皮的鼓面要和着心脏一起震动,感觉周身骨头都在随节奏颤抖,小小个的我,提着画了美人的布面小宫灯,不知是因为气氛的激动,还是夜间的寒冷,任由牙齿打着颤,大声地说笑,拽着身边人的手,挤在人群里看舞狮,说不定还有舞龙和花船哩。在向来早睡的村子里,这是多难得的热闹夜晚!灯火不必通明,甚至不必看清周围的人群,只要看得清这热闹呵,看得到几乎冲上身来的狮子,又惊又乐。家乡的狮子和广东的大不同,邦邦硬溜溜光的一个主红色狮头,狮身连腿都是覆盖了长长的金色毛皮,还有哗啦啦的铃铛,有时候还要有几只跳来跳去的小狮子。舞狮人也是很重要的!持一长棍,或是一个镂空花球,引着狮子逗着狮子,一招一式动静有力,几乎是儿时心目中会功夫而隐于民间的侠客了。那时候啊,这群侠客是领居家的大叔,是小卖部的掌柜,来家串门的父辈朋友,当然还有我的父亲。在正月夜里的集市上,他们不是孩子们眼中的大人,分明是对方眼中可勾肩搭背饮酒作乐的少年啊!


        家乡正月时,白日里的鼓声和夜晚的鼓又有不同。过了年初三,无聊的日子便要数着过了,上班的上学的不多日都要散了。闲到发慌的午后,坐在屋顶看山川晒太阳,远处集市上的鼓声就会传过来,没有钹没有人声,甚至鼓声也是有一会儿没一会儿,我知道那是少年们无聊之下的练习了,为了哪天晚上能敲上一手,多好玩的事儿。我想得到集市休市的样子,想得到他们在哪个角落里练习,不过这画面这鼓声,都因着午后的无聊,带上了情绪,这情绪现在想起来叫做狂欢后的落寞,特矫情的惆怅。

        我接触过的鼓的类型很少,节日里的传统大堂鼓,小学参加仪仗队时玩过的小堂鼓、腰鼓、大军鼓、小军鼓,再勉强算上个看戏时跑到后台瞅过的秦腔司鼓。

        小学参加仪仗队时是军鼓队的,那时候真是花了大把的时间在这上面,还是老师们亲自组织训练。没觉得苦,能和伙伴们聚在一起还不用学习的事儿呀,算是乐事哩。开始用的是小堂鼓,后来换成了小军鼓。现在想起那声音,虽然一齐敲起来也是整齐而响亮,但总觉得声音少了几分稳当,显锐。嘿,我还是是个爱传统爱古物的人呀。


        仪仗队伍中,走在我们前面的是三个大军鼓,不是我们这种小身板扛得住的,我们后边的后边,就是腰鼓队了,很特殊!服装和我们不同还有头巾!当时很是羡慕,觉得绑个头巾就是比我们戴个大檐帽的有味儿。练习时还跑过去玩人家的腰鼓,节拍简单,还时不时加个花样儿动作,极好玩。直到上了初中,学到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当时就很震惊了。看文字似乎置身其中,感受得到舞前舞后的静,感受得到跳动起来的热烈,在明晃晃的日头下,在山崖边的泥土地上,声音要一锤锤地敲出来,一声声地喊出来,要回响碰撞,我们这里的鼓声,就要这样“茂腾腾”的才对,呵!

        今日又看了一遍这短文,感叹的是文章可以这么写!不平铺直述,不条分缕析,就用一堆的叹号,将你扯到现场,看!安塞腰鼓就要你亲自来感受!

        啊哈,我一个平日里口吻无大起伏的人,这会儿也要被带着多用几个叹号,是心不由己呀,却也乐在其中,沉闷的字看多了写多了,能随文字这样激荡一回,也如枯坐一天后的健身时间,大汗淋漓、周身通畅,哈哈哈!

你可能感兴趣的:(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