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经历过996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

图片发自App

01

2003年1月8号,我和全国各地的10位小伙伴被借调到总行做一个全国性的项目。

项目是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90多个数据中心、数千个网点机构的数据合并到上海数据中心,建立起一个全行统一的电子化体系。

工作极具挑战。

说白了,就是制定一套新的规则,构建新的技术架构和业务流程,包容所有的老业务,确保新旧业务衔接不出错,数据归整不出错,对客户无影响。

这对于我们这些从来不知道怎么做项目、不知道怎么写需求、不知道怎么和技术去谈架构的小白来说,要在未知的时间内完成这一切,简直就是impossible mission。

在业务经验丰富的老C总的带领下,来自分行的我们和总行几十号人,集中在漕河泾的一幢楼里面,和技术人员一起,开始了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

撰写业务需求,讨论技术方案,召集专家评审需求,组织测试队伍,搭建测试环境,编写测试案例,制定业务制度、移植方案、全行推广方案,并到全国各地现场指导和支持上线。

硬是在两年半不到的时间,完成了一期对公业务的集中,还同步启动了二期零售业务的集中工作。

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能完成我们行历史上规模最宏大、范围最广泛、意义最深远的一项工程,除了领导有方,组织得力,还有一项就是和时间赛跑。

图片发自App

一进项目组,我们就被告知,一周六天工作制。

一开始,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项目的巨大,越到后面,越做越觉得无边浩瀚,时间目标摆在那里,只能倒排,倒计时,不能延后。

加班都是自觉地,因为一项接一项的需求,一场接一场的讨论,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一次接一次的测试,都需要时间来解决。

甚至在非典期间,由于各地专家无法来沪进行项目评审,为了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我们还破天荒地采用了视频评审的方式,开启了我们行视频会议的先河。

长时间的加班和不能回家的焦虑,伙伴们尽管很疲惫,但每当顺利完成一次测试,成功完成一次移植,成就感把一切抵消了。

到了分行推广期间,每两周一次的几家分行同时上线,更是需要彻夜通宵达旦地和分行视频沟通,及时调度资源解决出现的问题。

待到每家分行次日报告能顺利对外开门营业了,成功的喜悦驱赶了一切透支到极限的疲惫。

一期对公业务完成全行集中以后,项目组大部分小伙伴回归到日常工作中,我和几位小伙伴留在项目组,另行招兵买马,继续进行二期对私业务的全行集中工作。

以前一直做对公业务的我,面临着另一个更大的挑战。

对私业务的个性化比对公业务更加繁杂,灵活性更大,数据格式也千奇百怪,客户类型更加五花八门。

既要弄懂弄通业务,又要做好管理规划;

既要跟上节奏,还要超前思维。

在新的艰巨任务下,我又开始了和一期一样的工作节奏。

实际上,因为上面的原因,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这样,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又过了一年半,终于完成了对公对私业务的全部集中。

图片发自App

从开始介入项目到全部完成,前后近五年,期间不知道加了多少班,熬了多少夜,每天都是睡的当天觉,从没有睡过隔夜觉。

以至于后面的生物时间都很难纠正,一到晚上就精神抖擞,还白得个“夜猫子”的绰号。

而这些,仅占人生整个工作时间的1/7。

但我只知道,这五年的经历为我以后的职业生涯夯实了基础,这五年的沉淀让我持续受益着,让我懂得了“厚积​薄发”这个词的含义。

02

之前在分行,尽管也做管理工作,但是基于业务的范围,只需要结合分行实际,按照总行的制度要求做,就行了。

不知道什么叫项目,什么叫业务需求,什么叫移植。

根本就不懂怎么写需求、方案,什么是ST、SIT、UAT,什么是沙盘演练,怎么去组织。

并不是说知道了这些,会有多么的了不起。

但是,没有这个环境,哪能得到那么多的新知识。

很多时候在分行碰到的情况,对我们来说也许是全部的事,但在总行面前也许就是个案,除非官僚不了解分行情况的。

在总行,了解的业务面宽,品种全,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措施、技巧,广度、深度都不可比。

印象很深,上线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开始我们都惊慌失措,而有经验的总行老师们,则不惊不乱,不急不躁,分析,找原因,出方案,感觉都有套路,胸有成竹,这是多年业务经验的积淀撑起的自信和淡定。

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分行上线,到后期我们也能学着和总行老师一样处惊不乱了。

图片发自App

通过参与整个项目,从项目计划的制定,到后面的决策和指挥;从身陷其中的被动执行,不思考或是片面思考,到转化为更多的从全局去思考,如何去管理,如何取舍,乃至举一反三。

最大的区别就是原来是跟着别人打仗,后面是自己带着队伍打仗;前面是带着一个班打仗,后面是带着上百、上千、上万的人打仗;从打一场战斗到打一场战役,最后是打一场战争。

这种运筹帷幄的格局,是从书上学不来的。

参与项目,我们接触到了开始工作接受培训时那些专业书上的作者,陈某、冯某、赵某、周某、李某…….

在分行看他们的名字,就像是天上的神仙一般存在,不可遇不可求,觉得能接触到这些老师将是非常幸运和让人羡慕的事。

乃至有一天能和这些专业资深老师一起共事、开会、讨论、写文,有疑惑,随时随刻去咨询,他们就像是四库全书。

从他们那里,总能得到全面而专业的答复,学到的不仅仅是工作经验,还有对生活的态度,驱动着我不断地向他们靠拢,时刻保持着学习的动力。

图片发自App

C,我们的业务带头人,50多岁了,天天量着血压,吃着降压药。

但任何时候,总是循循善诱,不发脾气,和我们一起熬着夜。

有他在,就像是定海神针,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给予我们的就是笃定和强有力的支撑。

F,一位儒雅的领导,一位满腹经纶的老师,专业、认真、细致。

在最繁忙的时候,都会在仅有的一天休息日,无论春夏秋冬,朝去晚归,带着太太去杭州西湖边喝茶、摄影,对工作和生活的把控、热忱的态度成为我们的榜样。

Y,技术上的牵头人,每一次的分行上线通宵,都是我和他搭档,永远保持着清晰的头脑和旺盛的精力,乐观、积极、向上,近50,被我们誉为“阳光少年”。

Z,热心大姐,有求必应,自己不清楚,会先整明白,告诉你来龙去脉。

退休时将职业生涯的一箱子她舍不得扔的书籍送给我,让我去拷她电脑里所有的业务文件。

…...

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的成功,不是理所当然,是水到渠成。

图片发自App

我相信很多当时和我一起战斗过的小伙伴们,不管是留在了总行还是回分行的,都会有着这样的感受,或许更加深刻。

因为这段痛并快乐着的特殊经历,给予了我们不一样的平台,让我们领略从未有过的精彩。

因为拥有学习的能力和动力,让我们选择的能力越强,让自己的选项越多。

每每回忆,从未后悔所经历的磨练,庆幸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付出。

03

前段时间,马云的三段关于996的话惊起千层浪。

每个人对于话的理解,都会基于自己所处的环境、经历和认知,无所谓正确,没有标准答案。

但是,对于我来说,没有经历过996的人生,也许不是完美的人生。

加班累不累,很累,熬夜辛苦不辛苦,很辛苦。

但当你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上线后的成就感,解决了一次又一次的问题后的自豪感,转换成自己的经验时的满足感,会让你没有时间去考虑付出与收获,因为,没有刻意去要求得到什么,自然而然的就收获了。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对于专心做的事,会发现,哎?怎么时间过得那么快,一上午就没有。

而在无所事事时,时不时看看时间,怎么还没到饭点?

所以,对于全身心投入的事情,根本无暇顾及是否996,007,只会觉得时间少。

图片发自App

做完项目后,我回归到总行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没有了必须的996,但很多工作的思考仍需要996。

实际上,周边有很多人都在默默地996着。

很多同事手机24小时待机;一年有一半时间在天上飞着;在任何一个场景都想着怎么和业务结合在一起,怎么能把对方发展成为自己的客户;放弃休息时间陪着客户;新的全国性的项目持续着……

很多时候,都会以为领导只要动动嘴皮子,把任务布置给手下人就行了,轻松,自由,有权力。

殊不知,领导们更不容易,上班时间开会商量,谈业务,下班处理公文,考虑发展思路,脑子连轴转。

不管处长还是老总,也是从员工做起,所以,没有平白无故的提拔,没有不用付出的得到。

日常,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体力、精力,还要有敏捷的思维和反应。

我们开个会还能开个小差偷个懒,领导不行,主持、总结、提要求,脑子飞快地转,会议一个接一个,业务跨度大,管理范围广,频道来回地调整、切换。

每周计划安排得分身乏术。

我周边很多女领导30多、40多才生的孩子,真正的上有老下有小,身体有病痛,能忍就忍。

图片发自App

L一直腰不好,见到她,不是腰上绑个腰托,就是敷个热水袋,开个会坐立不安,连吃个饭都要站着,但一有任务要出差,拉着行李箱就出发。

T的孩子刚到上幼儿园的年龄,就被全托。

孩子上学后,因为全心全意地扑在工作上,她总把孩子一个人扔在家里,逼着孩子不到十岁就早早的自立。

F没日没夜的加班、出差,把孩子托付给邻居或朋友照顾是家常便饭。

大家在一起时,相互谈起对孩子的愧疚,深刻体会到心痛两个字的含义。

我一个朋友的嫂子在医院工作,她和我说起一件事。

“每次朋友问我:你嫂子几时比较空?

我说:永远不空,你只能挂号排队见缝插针。

每次去她诊室,里三层外三层,病历堆成山。

按需喝水,按时吃饭,搞个午休,全是不可能的事。

996工作制,对她而言,真的是幸福的奢望。”

在某些人抱怨996的时候,996却成为了另一些人的奢望。

谁不想安安眈眈的做个贤妻良母,谁不想过着早九晚五的轻松日子,谁不想有个天伦之乐的休闲周末。

但是,谁人的云淡风轻后不是全力的付出,气定神闲的背后不是焦虑苦恼的沉淀。

图片发自App

我想,支撑着大家没有时间去计较的原因,不会是金钱,因为没有报酬,或许会有一点点有上限的加班费;不是作秀,有这时间,也不会抱怨996了。

F曾告诉我答案,两个字:情怀。

是呀,情怀。

我经历过的,让我明白什么是情怀。

情怀就是你在黑暗中不惧黑的笃定,是找不到出路时的坦然,是永怀激情的动力,是一往无前的自信。

04

但是,也有很多人一说到996,就深恶痛绝,感觉是被剥削,被剥夺了自己支配自由时间和生活的权利。

诚然,工作是生活的部分,但想要有自由的生活,必须要先努力工作,两者相辅相成。

没有工作的生活是没有底气和局促的,没有生活的工作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可是,有没有想过,996只是过程,结果才是关注的重点。

996不是目标,而是一种态度。

如果你能专心、高效地完成工作,你的时间你主宰。

图片发自App

我身边不乏这样的同事,领悟能力强,领导一布置工作,立即能get到point,快速高质量地完成,到点就回家。

但是,也有同事,没有经历,没有积累,没有经验,就是996了,也只能是耗时耗力,吭哧吭哧憋出的活也不一定是领导要的结果,来回重复总不能让领导满意,自己还觉得委屈。

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cm。

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

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

这个被引用了无数次的“竹子定律”,要说的就是,忍受煎熬,耐住寂寞,坚持坚持再坚持。

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能力、技巧、模式,而是坚持和毅力,坚持量变,才能完成质变,才能突破成功的临界点。

而痛恨996的人,本身带着一种抵触的被动心理。

纠结着过程,不想那么费力就能有看得到的结果。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内心都有目标,不管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任何人都想往上往前走,只不过有些人主动,有些人被动;有些人只是想想,有些人付诸行动。

没有梦想,和咸鱼没啥区别,但是有了梦想,不去行动,就是另一条咸鱼。

74岁再起家的褚时健说过:

入一行,先别惦记着赚钱,先学着让自己值钱。没有哪个行业的钱是好赚的。

赚不到钱,赚知识;赚不到知识,赚经历;赚不到经历,赚阅历;以上都赚到了就不可能赚不到钱。

让人迷茫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本该拼命的年纪,却想得太多,做的太少。

我们从小到大,看很多书,学很多知识,沉淀着自己,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通过这些知识的转化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

但往往进入到实际中,却和自己的目标断片了。

图片发自App

不是心理抵触,就是带着怨气。

我付出了,为啥领导只看到别人的能说会道,为啥我还提不上去,为啥ta奖金比我多?

我们盯着别人的结果,看不见或是忽略别人为这个结果所作的一切。

站在自己的角度,看着自己的付出,急于用对等来和外在来证明自己,忽略了提高内在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因为急功近利,想立竿见影,这和工厂里的工人做一单结一单的计件工资有啥区别?

有没有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就像上面褚老讲的,经历过的,受益的最终是自己。

而老板和企业只不过是间接受益者。

曾看过这样一段话,说得很真实:

不要把期待都放在别人身上,因为别人没有义务要实现你的期待。

对别人期待太高,本质上是对自身无能的逃避和推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你不能要求别人按你的期待生活,别人也同样无法要求你。

遇事,先责备别人;不顺,先埋怨条件,这是一种消极被动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缺乏担当的表现。

在我眼里,成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而非享受。

如果没有担当,何来成功。

图片发自App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干货。

但,那些都是别人经历过的心得,要转化成自己的,还必须俯下身,静下心,自己去收获。

经历是基础,能为你的能力叠加夯实土基,为你的知识搭建架构,形成你自己的体系,有底气有实力地不断适应各种变化。

为什么有的干货我们听着会不由自主地点头,看着会感叹,因为我们经历过,于我心有戚戚焉,替自己说出来了。

当系统越来越先进,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你还能做什么,还能怎么做?

自己没有主动性,通过外界的推力让你不断实践,你不跟进,还有啥理由可还抱怨的?

真的朝九晚五,有多少人在充电健身加油?又有多少人刷屏追剧游戏到深夜?


早上10:35,已过了预定的10:30会议五分钟了,我们一群人在4X楼会议室门外,等着领导上一场会议结束,接着主持我们这场会议。

我们有时间take a break,他们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有经历过996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