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的第一天,回娘家。遇见哥哥和侄子也在。
吃过午饭想回去的时候,侄子就磨磨蹭蹭赖着不大想走。他从小被爷爷奶奶看大的,以前每逢周末就会被送回爷爷奶奶家,习惯了跟着爷爷奶奶。
然而已经读高中的小伙子了,爷爷奶奶年纪又大了,对学习的监管显然等于零。于是大家都劝着侄子回自己家去。
结果没有成功。于是,父母搬家的话题,又一次被提上了桌面。
我们姊妹三个,近几年来在同一个小区里买了房子,虽然各自忙碌,但每当走在地下车库,看见彼此的车子停在那里,心里总是会觉得很踏实。小小的城市里,姊妹几个住得能彼此照应,真是再好不过了。遗憾的是父母住得略微远了一点,开车需要20多分钟的路程。每到周末,姊妹三个,总会都去娘家看一看。虽然住在同一个小区,但是却经常是各忙各的,三个人,经常是从各自不同的方位出发,齐聚娘家。短暂小聚,三辆车再“浩浩荡荡”回到同一个小区。回去停下车后,不免互相感叹浪费。不是去看父母的浪费,而是感觉时间的浪费,物力的浪费。
久而久之,姊妹几个就商量,既然大家都在一个小区里,为什么不让父母也过来呢。书上不也说过么,和父母的距离,最好就是一碗汤的距离。于是,姊妹三个一合计,在同一个小区,给父母也买了一套房子,并且精心设计装修妥当。
买房子的时候,父母没有提出异议。装修好了,准备让父母搬过来了,父母却支吾起来:“在这里住得也挺好啊……过去住又没啥事……你们又不是天天来,就周末一回……”种种的理由,总之就是拖延搬家。
我们都觉得特别纳闷。住在一起,照顾方便,我们也不用专门抽出空来跑路,谁有空随时就可以过去看看,新的小区,无论是居住环境还是居住条件,都更舒适,为什么不愿意搬来呢?
尤其是对我而言,女儿面临中考,周末时间都分外珍贵,每个周末,总要掐着时间跑去看看父母。如果父母搬过来的话,三分钟我就可以去看看爹娘,不动车,不跑趟,从地下车库走,风雨都不怕,多好啊。
不理解,不明白。
之后,搬家的话题屡次在家庭小聚时被提起。提到后来,大家都有些泄气了。终于有一天,姐姐从父母那里掏出了实话:他们不舍得一起跳广场舞的伙伴!
答案揭晓,我和哥哥都有点啼笑皆非的感觉。广场舞哪里没有啊,伙伴还不有的是么;再说了,广场舞的伙伴再难舍,能比儿女更亲吗?
姊妹几个,都是通情达理而且孝顺的人,虽然我们不勉强父母搬家,但心里总还是觉得父母的理由不可理解。于是隔三差五,搬家的话题还会再提起来。直到那一天,我在办公室跟一位同事大姐聊起了这件事。
同事大姐刚刚当了姥姥,听我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她沉思片刻,跟我说:“我可能比你更深地理解你父母的感受。我女儿刚刚结婚的时候,我还是把她看做是我的孩子,总觉得她即使是结婚了,我和女儿的关系还是她所有的关系里最紧密的。潜意识里,我甚至觉得,假如让她一定要在父母和丈夫之间做一个选择,她肯定会选择父母的。但是,当女儿生了自己的宝宝之后,看着他们一家三口,我忽然觉得,原来不知不觉,女儿对于我来说,已经像离蒂的瓜一样,与原来的瓜秧已经彻底分离。即使此时我这棵瓜秧枯萎,我的瓜儿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而当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她就变成了新的瓜秧,要有自己的小瓜去培育,要为自己的瓜田去努力。”
同事有些欣慰,又有些伤感。她说:“当然,这个例子并不恰当,因为人与人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并不像瓜秧和瓜一样,生物联系断了就不再交集。人毕竟是感情动物。但是我说这些话的意思是,你们姊妹几个,虽然都很孝顺,但是你们的孝顺方式,其实还是把父母看做了只为你们活着的基础上。你们考虑了你们的周日的方便,却没想到你们周末的方便是建立在父母要割舍自己原有的朋友和他们习惯了的生活圈的基础上的。你们成家,工作,养育自己的孩子,其实你们对父母的生活已经没有多少参与和融合了。但是父母也需要自己的交际圈和朋友圈啊!如果你们顺顺利利,并不需要父母过多的帮助和操心,那父母愿意和他们的朋友待在一起也是正常的。所谓一碗汤的距离,其实在方便照应的基础上,也代表着父母子女之间,互相的独立和互不干涉啊!”
同事的话,引起了我的深思。
回头想想,让父母搬得近一点,我们确实是只考虑了自己的方便,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让父母搬离他们熟悉的生活区域,我们都上班走了的时候,七十多岁的父母,又要怎么再重新去熟悉新的环境和朋友呢?
和哥哥姐姐交流过之后,我们决定,再回父母家的时候,就告诉他们:我们不会再一定要求父母搬家了。一切随他们的心意,如果他们愿意,周末可以来新房小住,反正日用百物一应俱全。如果他们觉得麻烦,那就让我们周末麻烦一次吧。什么时候,等他们老得跳不动广场舞了,那就搬来和我们同住好了。但是,我们一定会抽周末的时间,经常带他们回去,看看那些一起跳舞的老伙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