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嗝

胃内容物在被胃液分解消化时会产生气体,需要的条件就是胃还没被撑大失去弹力。古人常说,饭要吃七八分饱的道理就在于此,所以吃饭时保持自我觉察很重要。而打饱嗝儿就是一个很好的指标,提示你该放下碗筷和杯子了。


最常见的是打饱嗝儿,这显然是在人吃饱了的情况下出现的。说吃饱也不完全准确,应该是在七八分饱的时候。因为吃得太多或太快,迅速把胃填满、夯实了,就不可能打嗝儿。

消化饮食是内外互动的结果,内因就是胃肠及其相关的消化器官,比如胆和胰腺的蠕动分泌。外因是进食的食物的质量和温度。食物粗鄙、坚硬或冰凉,当然会影响消化,但即便食物合适,如果人吃得过快、吃的过多,或吃饭时看书、看手机,或吃饭时伴有严重不良情绪,比如生气、悲伤、忧虑等,一样会影响消化。

胃壁说白了是平滑肌,有弹性、有张力,当然就有弹性限度。胃壁被食物撑大后,弹性限度就逐渐减小,自身蠕动研磨的力量随之减弱。所谓吃到七八分饱,就是给胃仍留下二三成的弹力和弹性。这时候胃还能保持自身的蠕动和节奏来充分分泌胃液,研磨搅拌食物,向下排送食糜,向上排出吞咽进去的空气。如果突破这个极限,那胃工作起来就会很吃力。若吃到十分饱,胃基本上就停止蠕动了。人年轻的时候胃壁厚、弹性强,即便暴饮暴食也没事儿,很快会恢复原状。长期如此,胃就会被撑大、下垂,胃壁弛缓失去弹性,严重的就会出现胃轻瘫,半球形滚圆的胃囊会变成瀑布型,像一摊烂泥。

人吃饭狼吞虎咽或吃饭时说话就有可能将空气吞咽进胃里,空气滞留在胃肠道会引起胃肠胀气或绞痛,另外,胃内容物在被胃液分解消化时也会产生气体,所以及时排出就显得很重要。将气体及时排出需要的条件就是胃还没被撑大、失去弹力。古人常说,饭要吃七八分饱的道理就在于此,所以吃饭时保持自我觉察很重要。而打饱嗝儿就是一个很好的指标,提示你该放下碗筷和杯子了。

那为什么有人会在没吃饭的时候打嗝儿呢?老百姓称之为打空嗝儿,中医称之为嗳气或噫气。这种嗝儿其实还是饱嗝儿,是食物在胃内长期滞留,食积不化造成的。这种嗝儿打出来往往伴有酸腐的味道,中医称之为"嗳腐吞酸”。酸是因为胃液上溢,腐是因为食物腐败、发酵产生的气体和味道。这种嗝儿不是胃蠕动造成的,而是发酵气体积攒后自己涌出的。患者平时口气也难闻,有的伴有顽固性口腔溃疡,或是反复发作的咽炎和扁桃体炎。

现代医学发现,情绪低落也会影响交感神经,使其过度紧张,抑制了胃的蠕动及排空功能,吃下的食物存留在胃内过久,继而出现发酵气体。长期精神紧张、焦虑会导致十二指肠溃疡,其常见的并发症除了嗳气,还伴有上腹部胀满不适、厌食、恶心、呕吐。

中医治疗这种病最拿手,点穴针刺水分穴,打开十二指肠通道,再依次刺激下脘穴、中脘穴、上脘穴,恢复、促进胃的蠕动即可。我们自己可以敲打足三里或掰弄第二和第三脚趾。

人在饥饿的时候,也就是胃肠空虚的时候,会打嗝儿吗 ? 也会。这也可以叫空嗝儿、嗳气或噫气。但这种嗝儿一般与进食与否无关,其声音响亮,气儿不多,无酸腐味道。持续时间长,昼夜不停,数年不止。中医认为,这种空嗝儿与长期或剧烈的情绪、情感刺激伤害有关,直接称其为心病。

一般来讲,胃肠空虚的时候,人会出现饥肠辘辘,胃肠蠕动空磨、空转,消化液和体液在胃肠内流动,这是正常的。如果胃肠空虚,但不蠕动,反而有嗳气,这就说明病得不轻了。

这种嗝儿多见于萎缩性胃炎、抑郁症、焦虑症、厌食症和早期胃癌和食道癌患者,通常伴有较为严重的失眠、早醒、负疚感、厌食厌世、胸背疼痛、贫血和消瘦。特别是萎缩性胃炎患者,其胃壁已经由原来的弛缓变成挛缩,胃酸由相对过多变成稀缺,胃黏膜萎缩异化,严重的伴有淋巴、息肉和肿瘤的增生肿大。

临床上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一般都要追溯病史,了解患者的情绪、精神状态,特别是睡眠状况,配合现代医学理化影像检査和心理评估。确诊明晰以后,再用中医针刺加中药治疗,配合心理疏导、饮食调养,大多能逆转颓势,心肠变得温和柔软,嗳气也会随之消除。

还有一种情况是打假嗝儿,这是西方饮食习惯造成的恶果,是碳酸饮料包括冷饮啤酒被喝到胃里,受热以后二氧化碳汽化喷涌而岀形成的。这种嗝儿不是胃肠蠕动造成的,相反它还会抑制胃肠蠕动,所以打这种嗝儿并不感觉舒服。

因为把冰镇饮料加热到正常体温,以及二氧化碳汽化本身都会消耗胃壁及其周围组织的热量和能量,所以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饮用冰镇碳酸饮料都会对胃造成伤害。简单来说就是冰镇胃肠,起初使胃蠕动变慢,进而使胃丧失感觉,特别是丧失饥饱的感觉,长此以往,人会多吃、多喝变得过度肥胖。二氧化碳这种废气,打嗝排出还算好的,留在体内渗入组织后人会变得虚囊,检查按压这种人的身体时,会摸到一粒粒小气泡样的东西,按上去还噼啪作响。

中国人的体质不适合喝碳酸饮料,这种嗝儿不打也罢。


作者:徐文兵      《知己》 28

你可能感兴趣的:(28 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