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谈建筑》:东京奥运会主会场设计师讲述建筑背后的故事,解读日本现代建筑60年

文/石墨杨(shimoyang11)

隈研吾:“我想通过建筑证明,所有的地方都各具特色,所有的人都各不相同。”

隈研吾,1954年出生于神奈川县一个破落的家庭。他讲起自己的家满是心酸。1942年战后,一家人住在太仓山农田里盖着的小木屋里,这农田还是外公租来的。

这个小木屋原本就是用于干农户休息的小屋,非常简朴。所有的房间都铺着榻榻米,墙壁是土墙。土墙质量差有些地方开裂,泥土掉了下来。父亲用透明胶布带修补土墙的裂缝,墙面看上去像贴了创可贴一样,惨兮兮的。窗框是木头的双槽拉窗,冷风一个劲地吹进来,一到冬天,家里就寒冷彻骨。这个家让年幼的隈研吾没脸见人,也让他感到无比厌恶。

因此,他在观察朋友家房子的时候特别仔细,他从上幼儿园开始,就一直是坐15分钟的轻轨,东急东横线,从大仓山的家里去田园调布上学。由于外公讨厌东京,热衷于周末去横滨种地,但母亲却正好相反,她讨厌农村和农田,所以幼儿园和小学都是让隈研吾坐轻轨去田园调布这个有名的高级住宅区上的。

从大仓上到田园调布一共8站,每一站都有他朋友的家。当时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是东京变化最大的时期。他近距离目睹了木结构小房子密集的“小东京”以惊人的速度向混凝土楼房和高级公寓密布的“大东京”转变的过程,并且全程都十分仔细地观察了,因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转变的速度在各个街区、各个车站都是不一样的,大都参差不齐。即使只隔了一个车站,有时让人感觉时光像倒流了10年,有时则感觉像倒流了50年。去朋友家玩成了奇妙的时空穿越之旅。在旅途中可以遇到各种房子,也可以遇到各种人生、各种街区、各种城市规划、各种经济。此时他还接触到了城市规划这个需要用头脑去思考的世界。

在10岁那年,他被矗立在原宿站前的的两栋神殿彻底征服了。这是建筑设计师丹下健三的设计。他那天就立志成为一名建筑师。总有一天他也要设计出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建筑。

隈研吾在大学时代,内田祥哉老师给他各种思想激励。内田老师的父亲内田祥三是建筑界的大佬。隈研吾认为,日本建筑与西欧建筑界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庶民性。在过去的西欧社会,建筑师基本上是贵族和上流社会阶层的职业。在当地人的认识中,所谓建筑,原本就与普通的房屋不同,是一种特别的实物,人们认为,建筑师经过精挑细选的人设计的、在特别的地方搭建的特别美丽的东西。书中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一个建筑从构思草图到选择建材,与工匠们一起研究,最终呈现给大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设计师足够的耐心和毅力。

1979年东京大学建筑系研究生毕业。他相继设计了高知梼原木桥博物馆、登米町传统演绎传承馆深林舞台、那珂川町马头广重美术馆、长冈市政府大楼主楼、波特兰日本花园、万里长城的竹屋、杭州民艺美术馆、上海虹口SOHO、东京奥运会主会场新国立竞技场等建筑。

他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客座研究员、庆应义塾大学教授,2009年起任东京大学教授。著作有《负建筑》《奔跑吧!建筑师》等。如今,隈研吾已经在超过20个国家、地区参与设计了建筑,并获得了“日本建筑学会奖”、芬兰“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意大利“国际石造建筑奖”等诸多奖项。

2020年,东京又将举办奥运会。在这个命运之地,隈研吾不再是奥运会的参观者,而是主体育场的建筑师。东京奥运会场馆完成之后,隈研吾写下了这本书。

从1964年到2020年,日本建筑界风云变幻的60年,也是作者隈研吾的60年。他从大仓山脚下的小屋一路蹒跚走来,经历了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憧憬到幻灭的过程,从纽约到东京、再到世界各地,一边工作一边寻求理想的建筑形态,直至今日,终于站在世界建筑的舞台上。作者隈研吾截取了他人生中四个重要的节点,以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读者梳理了日本现代建筑在社会经济影响下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将自己对建筑的理解、自我心态的转变以及对未来建筑的展望一一道明。

这是一本隈研吾的建筑回忆录,一本日本现代建筑的文化小传。城市将走向何方?我们的生活又将如何改变?对人类而言,住所到底意味着什么?人类与建筑的关系如何?而这种关系今后又将如何改变?在这本书里,隈研吾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墨杨世无双,赠君一枝梅!

你可能感兴趣的:(《隈研吾谈建筑》:东京奥运会主会场设计师讲述建筑背后的故事,解读日本现代建筑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