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1938年4月初,沿津浦路南下的日军第十师团濑谷支队(以第三十三旅团为基干)被孙连仲第二集团军在台儿庄的顽强防守所吸引和消耗,致使其再也无法承受汤恩伯第二十军团从外线所发动的重重一击。6日深夜,濑谷启支队长下令部队在焚烧大量武器装备和战死者尸体后,向北退至峄县山区。至此,日军对台儿庄的第一次攻击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台儿庄传来的捷报极大地振奋了中国军队高层,他们欲在徐州同日军一决雌雄。很快,第四十六军和第六十军被从武汉调到徐州;第八军、二十七军、七十一军、七十四军以及二十九军团也被摆在豫东的归德、兰封一带,以作为第五战区的后援力量。这样,可供战区司令长官字宗仁指挥的兵力增至64个师又3个旅,共60余万人。
接下来的战事明显脱离了李宗仁所设计好的轨迹!先是,日军濑谷支队残部从台儿庄败退之后,以主力占领峄县附近,一部占领獐山、白山西。与此同时,进攻临沂未逞的第五师团坂本支队(以步兵二十一旅团为基干)也败退至枣庄以南郭里集一带。为避免这两支败军覆亡,日本第二军司令官西尾寿造命令第十师团长矶谷廉介统一困顿于苏鲁交界处的日军残部。
四月中旬以后,中国军队集中全力攻击鲁南日军。但因敌军已抢占白山西、獐山、九山、郭里集等要点,凭借坚固工事顽抵。与此同时日军统帅部则重新评估了中国军队的实力,他们从各战场抽调三十余万兵力,再次从南北方向夹击徐州:津浦路北段之敌从濮阳、寿张等地渡过黄河、进入鲁西,连陷郓城、菏泽、金乡、鱼台等地,从西北方向直扑徐州;另一股日军从连云港登陆,经海州、郯城,与鲁南日军遥相呼应,从东北迫近徐州;南线日军在攻占宿县与蒙城之后,除以一部固守宿台儿子县之外,主力则抛开津浦路正面,循西侧地区与蒙城之敌取得联系,分途北进。最终,在日军的大纵深、高速度的攻击之下,第五战区部队被迫分路突围。徐州,于5月19日沦陷!
多年以后,许多人仍在为中国军队未能挟台儿庄战胜之余威消灭龟缩于鲁南一隅的日军残部而扼腕惋惜。其实,倘我们能仔细审视这一时期的战场形势,便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必然。因为,以下几点造成了中国军队在鲁南地区所发动的攻势吃掉当面日军。
一、追击动作太迟
4月5日,当汤恩伯军团对台儿庄日军侧背发起攻击后,已对当面之敌形成合围之势。那时,本该增援津浦路战事的敌坂本支队与后方的联系被汤军团完全切断并做好了退回临沂的准备;而濑谷支队非但对台儿庄的攻势难以为继,其留置在黄要庄的部队还在中国第二十七师的攻击下不得不放弃一些外围据点。
不过,日军陷入困境的情况并未为中国军队及时侦知。至5日晚间,有些部队虽已发现日军欲逃之徵侯,却未能及时做出肯定的判断。待到日军败象显露,各部又过于重视其后卫阵地,为小股掩护之敌的虚张声势所迷惑而不能发起果敢的追击。如果一线将领能够不为假象所迷惑,果断发起平行追击甚至超越追击,就算不能歼灭这股敌人,起码能迫其在不断败逃中增大损失。
迟至7日午后,中国军队才发起全线追击。这时,敌濑谷支队主力已经逃至官庄地区;坂本支队在向临沂方向突围失败后改向西北撤退,两股敌人有合流之势业已形成。
一个大家不愿意相信的现实还是出现了,敌人已经开始从最初的慌乱中走了出来。
二、地形有些不利
濒临败亡的日军残部之所以能抗住中国军队的攻势,很大程度上是因其占了“地利”这个便宜。从地图上看,峄县之东有九顶山,其西为獐山,南面则是一片平坦的开阔平地,地形上易守难攻。对日军更为有利的是,当地的村落围寨亦为巨石砌就,坚固异常。日军进驻之后,立即对这里的地形地物加以改造。他们凭借这些天然“堡垒”,固守待援。
从9日开始,各路追击的中国军队以及迫近峄县。但孙连仲和汤恩伯两部连日猛攻,“不惟进展甚缓且颇多损失”。期间,虽也曾打出过郑洞国部第二师利用夜暗袭取九顶山阵地的经典战例。但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山地攻坚战使得处于仰攻态势的中国军队吃尽苦头。激战旬日,孙连仲部仍被阻于獐山东西之线;在围攻峄县多日未果后,汤恩伯军团一度改向峄县东北出击敌侧后,又为来自税廓之敌的反击所阻止。最终,两军形成对峙。
三、战术素养低下
导致中国军队攻击乏力的因素,除地形崎岖、敌阵坚固、重武器缺乏之外,各部队战术素养低下也算一条重要原因。
与侵华日军相比,当年中国军队的技战术素养普遍低下。具体表现为:忽视战场侦察;攻击精神差;敌火力未被压制便贸然攻击;炮兵火力被分割使用、又无预备阵地,以致遭敌压制;部队间缺乏必要的协同;通讯不畅等等。这些缺陷导致了中国军队战术呆板、进攻手段单一,伤亡惨重却进展甚微。
反观当面日军指挥官,公正地说,其运用战术非常灵活。本该固守待援的他并未消极防御,而是将主力置于峄县附近,或南或北,实施机动,以战术性的攻势达成战役防守任务。
四、企图心有点大
由未能在第一时间发起果敢追击,再想消灭已经在鲁南山区站稳阵脚的敌人已经不大现实。对此,时任军令部第一厅(作战)厅长的刘斐曾提醒李宗仁,若不能在敌援军抵达之前一举将鲁南日军消灭,就应该及时调整部署,以保持主动。对于刘斐的担忧,李宗仁认为“不要紧”。为尽快结束鲁南战事,他把后方增援上来的部队也派了上去。当日军再次大举进犯徐州的企图日渐明显后,刘斐再度建议李宗仁改变战术:在鲁南转为机动防御,以一部兵力牵制当面之敌,主力集结于适当位置,相机出击;重视运河防线的同时,在徐州以西地区配置强大的预备兵团,以备不虞。但这个提议仍未激起李宗仁的兴趣,他仍试图以北线的积极行动打破敌人的南北夹击。而最高统帅蒋介石则游移于刘斐和李宗仁之间,批准刘“机动防御”的方针,却在不愿放弃任何地点以节约兵力。就中国军队高层为“攻”还是“守”而纠结时,殊不知,战争的主动权已经悄然而逝!
对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来说,“将日军残部歼灭在鲁南”这个战役设想固然看上去丰满,残酷的现实却令其“骨感”异常。
趁敌人进攻失败向后溃逃之际发动反攻,本是处于防御方指挥官为取得更大战果采用的一种常用战术。但在最佳追击时机已过,仍令已现疲态的部队强攻硬打已稳住阵脚的敌军且对方再度发动攻势徵侯明显后,仍拘泥于当面的“积极攻势”,这就不能不说李宗仁确实没有掌握好游移于“攻”与“防”之间的那个“度”。当然,这可能与其战区指挥官的身份不无关系,正所谓“只缘身在此山中”嘛!
事实上,无论是作为战地指挥官的李宗仁还是最高统帅蒋介石,都于不经意间站在了“速胜”论者一边。其实,侵华日军虽然在台儿庄遭遇了开战以来最大的一场失败。但此战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政治方面,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抗日军民的士气,坚定了人们“抗战到底”的决心。从军事角度来看,日军的失败仍属于局部的、战役性的,损失固然不小,但因其强大的战场补充能力,很快就恢复了进攻实力。反观中国军队,受制于主客观条件,非但未能吃掉鲁南之敌,反而因主力被牵制在此而陷入被动。换言之,台儿庄之战的胜利并未抗日战场上敌强我弱的总体格局。所幸李宗仁反应及时,趁各路日军尚未合拢之际将部队安全地撤了出去。
瑕不掩瑜,种种不足并不能阻挡李宗仁跻身抗战名将之列。而那些奋战在鲁南前线的万千中国官兵永远值得后人敬仰!(文\张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