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召良:应对躁狂发作的咨询技术

双相障碍是一种以思维、情绪和行为周期性改变为主要特点的精神障碍。患者躁狂时思维奔逸、情绪高涨、活动增多;与此相对,抑郁时思维迟缓、情绪低落、活动减退。一旦患者进入躁狂发作状态,就会消耗过多的精力、体能,造成许多消极后果,随之而来,就容易进入抑郁状态。躁狂发作有多疯狂,抑郁发作就有多低落。为了控制双相障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控制躁狂发作的程度,避免进入无法控制的极端状态。

(1)控制症状

如果患者处于躁狂发作的状态,当下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控制症状,避免症状进一步发展,降低躁狂水平。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情绪、行为和认知三个方面来加以干预。

在情绪管理方面,咨询师可以应用的技术是放松方法,放松技术(特别是肌肉放松)可以处理躁狂时的易激惹和焦虑状态,让患者的情绪缓和下来。另外,让患者安排一些舒缓的体育活动也能降低躁狂水平,如散步、游泳、太极拳、体操等。患者也可以做一些冥想练习、正念练习之类的静坐活动。

在行为管理方面,首先要考虑的是恢复用药,如果患者停止用药的话。另外,如果患者有物质滥用的问题,这也容易引起躁狂发作,因此也需要停止物质滥用。躁狂发作的重要后果就是鲁莽冲动,做事没有计划,不考虑后果,乱花钱购物或请客吃饭、鲁莽驾驶、有轻率的性行为等。针对这种情况,比较好的干预策略是鼓励患者为自己的每个行为承担责任,对自己决定的事情需要有始有终,事先制订计划,并要坚持把计划贯彻到底。为了避免行为紊乱,咨询师要求患者必须做好每日的任务规划,每天优先完成一项重要任务,再做其他任务。在躁狂发作期间,他人协作提供限制也是一种选择,例如,在冲动花钱、鲁莽驾驶和轻率性行为方面,他人可以给患者提供一些辅助的限制。

在认知干预方面,咨询师的任务是要让患者认识到自己处于躁狂发作状态,并采取措施限制自己的行为。一般而言,患者不愿意承认自己处于躁狂状态,他们认为这是正常状态,特别是在之前刚经历过抑郁发作之后更容易这么想。相反,也有患者对积极情绪感到恐惧,一旦自己体验到高兴和兴奋,就会认为自己躁狂发作了,但实际上这是正常状态。因此,咨询师要通过对话,引导患者比较自己目前的表现与躁狂状态的表现,从而得到更为客观的认识并约束或调整自己的行为。

表8-3 控辩方证据技术表(示例)

有一位女性患者在躁狂发作期间认为两名同事爱上了她,于是她发了非常挑逗的照片给这两位同事,她把自己发照片的行为解释为玩笑。对此,咨询师询问患者,她的同事爱上她的具体表现有哪些,是否有支持证据,然后咨询师又让她评估自己给男同事发照片的行为与自己平时的行为相比是否处在正常范围内,还是有些不正常。接下来,咨询师与患者回顾过去躁狂发作时患者的表现,经过回顾患者发现自己过去两次躁狂发作都有表现出冲动的性行为,第一次是和一个男性认识两天就结婚,半年后就离婚,第二次是为了出去找乐子和多个异性发生不正当性关系。经过这样的讨论,咨询师提出了一个替代解释——给男同事发照片是躁狂发作的表现。

咨询师安排患者回去寻找两个解释的证据,一个是支持男同事爱上自己的证据,一个是自己躁狂发作的证据,咨询师把这个任务安排为家庭作业。第二次回来咨询的时候,患者和咨询师分享了自己搜集的证据(见表8-3)。通过讨,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更可能是躁狂发作。

然后,咨询师与患者讨论她还要不要与男同事调情,并且最终发生性关系,就像过去躁狂发作时那样?患者回答自己当然不想那样,于是咨询师与患者讨论该怎么处理这件事情。咨询师引入他人限制,建议患者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或冲动时,不要马上去做,而是应该先征求他人的意见,让他人为自己的冲动行为“踩刹车”,患者回应说自己可以多听听儿子的意见。

(2)症状监控

咨询师要教会患者识别躁狂发作的症状,患者就能在躁狂发作的初期采取措施加以控制,避免发展到严重程度。同样,心理咨询师也需要教会患者识别抑郁发作的症状,当患者处于抑郁发作初期时就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同样也能避免抑郁发展到更严重的水平。总之,为了避免或管理双相障碍的症状,患者需要学会识别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时的症状,在躁狂或抑郁早期便及时加以管理,就能让自己保持健康的水平。

不同的患者躁狂发作时的具体表现有差异。患者可以根据躁狂发作的临床表现检视自己,就能找到自己躁狂发作时常见的症状。躁狂发作的常见表现有:比平常更高兴;对前景更乐观,更健谈;更有幽默感,更自信,悲观减少;更有创意,发展出新兴趣,对性更感兴趣,没有耐心,睡眠减少,对别人感到不舒服,注意力分散等。

患者在了解了躁狂发作的症状后,就可以监控自己的日常表现了。根据自己的日常表现来判断自己的是否处于正常水平。患者可以从众多躁狂发作的症状中,选择若干在自己身上表现明显的指标作为躁狂发作评估的依据。每日对这些指标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来判断自己是否处于躁狂中以及躁狂程度。

假如某个患者选取睡眠更少、性欲强、对未来乐观、健谈、更少耐心等7个指标作为躁狂发作的早期症状表现,我们就可以让患者每日监测这些指标,一旦患者的多个指标都表现出躁狂发作的症状,患者就可以采取措施控制症状发展了。我们根据患者的这些指标设计了“每日状态评价表”(见表8-4),患者每天对各项表现进行评价。评价时用0~10分评估,0分表示绝对没有这方面现象,10分表示非常极致的情形,5分表示平均水平,也就是平常状态的中间水平,分数越高表示越具有这种情况,分数越低表示越不具有这种情况。

表8-4 每日状态评价表

每天患者都用0~10分对所有项目进行评估,最后对每天的状况进行总评。根据各项评分高低,对自己的状态进行总评,评估结论分为正常、偏高、高、偏低和低五种情形。每个项目的评分代表着0~1分为低、2~3分为偏低,4~6分为正常、7~8分为偏高、9~10分为高。总评的时候可以把评价为“低”的项目记为“-2分”,“偏低”的项目记为“-1分”,“正常”的项目记为“0分”,“偏高”的项目记为“+1分”,“高”的项目记为“+2分”,然后把各项的得分汇总,得出一个总分,根据总分的高低做出判断。如果总评结果为“偏高”,就意味着患者出现了躁狂发作的早期迹象;如果总评结果是“偏低”,就意味着患者出现了抑郁发作的早期迹象;如总评结果为“高”,就意味着患者躁狂发作了;如果总评结果为“低”,就意味着患者抑郁发作了。

(3)控制复发

一旦有躁狂发作的迹象,患者就需要采取措施制止症状进一步发展,把它控制在正常范围或可控范围之内,具体包括避免恶化的行为或活动、抵制冲动的行为、管理睡眠和鼓励求助等措施。

一旦觉察到有躁狂发作的迹象,患者就应当避免进行那些有可能恶化病情的行动,例如,饮酒过多、与他人争吵、熬夜、音乐声音过大、参加聚会、换工作、试图做太多的事情、试图开始一段新的恋情等。对不同的患者来说,促使躁狂症状更加恶化的情形存在差异,患者需要觉察那些能够使躁狂症状更加恶化的行为或活动。具体判断方法就是,患者在做了某件事情之后,发现自己感到更爽、更兴奋或更有活力,不愿意停下来,这件事情就可能导致躁狂症状恶化。一旦躁狂发作出现,患者就需要停止这样的事情。

躁狂发作与冲动行为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当患者躁狂发作后便有冲动行为的倾向,一旦患者采取冲动行为就会使得躁狂发作变得更加严重。为了避免躁狂发作与冲动行为之间的相互促进,患者需要抵制冲动行为。一旦做到这点,躁狂发作就会停下来,不再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抵制冲动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增强计划性,做一件事情之前,先确定目标,然后设计时间计划、财务计划,以及考虑做这件事情的利弊得失、当期和长远结果,等等。简单来说,做一件事情就是要三思而后行,只有经过一番思考过程,才能克制患者的冲动行为。如果患者对某些行为缺乏自控性,就可以采取某些刺激控制措施,例如,乱花钱请客就可以通过某种限制每日消费数额的方式来解决。又例如,鲁莽驾驶行为就可以通过一段时间不开车的方式来解决。

睡眠控制是控制躁狂症状发展的重要手段。有多项研究发现,躁狂与睡眠扰乱及日常生活节律被打乱有关。实验研究发现睡眠剥夺先于躁狂发作发生。在一项研究中患有双相障碍的被试被要求待在一家睡眠中心,他们必须整夜不睡觉,第二天早上大约10%的被试就出现了轻微的躁狂症。在自然研究中,人们经常报告在躁狂发作之前有生活事件扰乱了他们的睡眠。睡眠剥夺会诱发躁狂状态,而保障睡眠就可以减轻双相障碍的症状。睡眠和生物节律被打乱,似乎是躁狂发作风险中的重要部分。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患者需要进行睡眠管理,保障自己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如果患者发现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或症状的发展,就应当及时寻求他人的帮助,如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

最后提示大家,躁狂发作是一个学习的机会,一个学习控制双相障碍症状的机会。患者把这些技能掌握熟练并能自觉应用的时候,才能控制躁狂发作或双相障碍复发。因此,当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时候不要沮丧,你可以认为一个实践和练习的机会来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郭召良:应对躁狂发作的咨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