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思启2:2-3章

亲爱的书友们,大家现在好!我是陈燕,今天是我们一起共读《非暴力沟通》的第二天,共读内容是本书的第2-3章,我来为大家做个简短的知识梳理,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在上一章,作者简要讲了什么是非暴力沟通,为什么要非暴力沟通?那么在第二章:是什么蒙蔽了爱,作者从反面入手,拎出了几个我们常用的,但却忽略了人的感受和需要,会让我们彼此之间疏远和伤害的沟通方式,他称之为“异化的沟通方式”,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一看看这几种高频使用的异化的沟通方式:

1、道德评判

作者说,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做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

比如像文中说到的,如果女友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就是“太粘人了”。可是,如果我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就是“冷漠得像个木头”。如果同事更关心细节,他就是“有强迫症”。反之,如果我更在乎细节,他就是“粗心大意”。

这一段描述,我觉得特别的贴合实际,那用这种道德评判的方式,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马歇尔说,对于我们自己,以这样的方式来提出主张,很可能会招来敌意,使我们的愿望更难得到满足。

对对方来说,这种道德评判往往意味着批评、指责、辱骂、归类等,面对这些人们的内心往往是抗拒,怨恨、拒不配合。如果是出于恐惧和压力,心不甘情不愿的让步,也会是他怀恨在心,并厌恶自己。

马歇尔说,我们对他人的评判反应了我们的价值观,而我们的价值观又反应了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从小就学习爱的语言,那我们就会直接说出我们的价值观和需要,而不会指责他人。

比如:我觉得伴侣太粘人了,可能我需要的是自由和空间。如果我觉得她冷漠得像个木头,可能我需要的是体贴、关怀和陪伴。这样我们就从低效的指责他人,切换到高效聚焦,我到底需要什么?

2、进行比较

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我们将听到的别人家的孩子,就是拿自己家的孩子做比较,常常还是和那些成绩、条件更好的孩子比。即使是和比较差的孩子比,也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比较后的失落感,哎,咱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啊!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都认为父母爱的是别人家的孩子。

作者在这一章也提供了一个练习,要想过得惨,就去和人比,谁美就和谁比美。谁有成就就去和他比成就,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我最惨啊,即使我们不做上述练习,很可能也知道比较蒙蔽了我们对自己对他人的爱意。

3、回避责任

回避责任有两个经常使用的句式就是:不得不...你让我...

作者说,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都负有责任。仔细琢磨一下,其实,不得不...你让我...其实这两个短语都是把我们自己行为的驱动力归结于自身之外,作者说啊,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比如说,因为我是一个妈妈,所以我不得不做饭给孩子吃。如果孩子吃的是这种饭,想必也是加上不少牢骚和怨恨。这个妈妈体会不到为自己所爱的做饭的那种愉悦,却长期在做一件自己讨厌的事,真是一个”不得不,辛苦两代人啊!”

作者建议我们把不得不,你让我,改成,“我选择做...,因为我想...”这样的负责任句式,比如:我选择给孩子做饭,因为我想要孩子吃到热乎的饭菜,体会到妈妈对他的爱等等。

在这,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在哪些事情上我有不得不的想法呢?如果把这个不得不改成我选择的句式,我会怎么说呢?

就比如我自己,我不得不在广州市区买学区房。改成,我选择在广州市区买学区房,因为我想生活便利且给孩子好的教育资源。嗯,这样的表达确实坦然有力多了。

4、强人所难

强人所难经常是因为我们对他人有期待,如果他人不按照我的方式来,就强迫他,如果还不配合,就惩罚他,给你吃吃苦头好了。

作者说啊,强人所难是强者常用的手段,像父母,领导,师长就经常会用这样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或下属。

如果有孩子的家长就知道,作为父母,如果我们通过惩罚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如果我们真的这么做了,他们迟早会想出办法来对付我们。

作者说,关于异化的沟通方式,常常还会一个想法有关:有些行为值得奖励,而另一些行为必须受罚。这种想法常常通过“应当”来体现,比如:他应当为他所作的事情受到惩罚。

但作者相信,如果一个人,选择新的生活,是为了追求幸福,而非逃避惩罚,那他的行为就符合我们所有人的利益。但我们大多数的人,使用的语言是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所以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豁然开朗了,虽然很多地方读不懂,但我渴望能够学习和掌握非暴力沟通,使周围充满爱,人人乐于互助,那么我相信,也是因为这种信念把我们所有人都聚集在这里学习《非暴力沟通》。

那么在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我们就正式进去非暴力沟通四要素的第一个:观察。

那什么是观察?什么是评论?观察是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那什么是评论呢?是我们带着情绪或者偏见在说话,这时候,往往会不自觉说出每次,都是,突然,总是等等词语。

那要怎么区别观察和评论呢?

一个就是看看我们内心是不是平静的?再来看是不是像拿了一台摄像机一样,用摄像的方式在说出观察到的事实。

书中在P27,有一首诗,我觉得特别能放映观察和评论的区别,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候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你在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又看

但从未看到厨师;

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

调配在一起,

打起了火,

看着炒菜的炉子——

我看着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

告诉我,当你看的时候,

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有个人

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之为烹饪?

哇,就连说一个人是厨师,说他的职业,也是会阻碍我们去全面了解一个人的。作者引用印度的哲学家说的一句说,说明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这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这也并不是说,非暴力沟通就一定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不带任何评论,我们以后连说一个是厨师是律师,这样的方式都不行,不是这样。非暴力沟通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不要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说的是观察,但对方却反映很强烈,这时候我们要反思一下,是不是我带着些评论,作者是要我们有这样的意识,过后,我们就可以去会想和反思,我们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可以改进的,而不是在抱怨,你看我明明用了观察为什么对方还发火了呢?

所以呢,我们要去区分观察和评论,并且让自己的表达更倾向于观察,一旦说了评论,也不要紧,哦!这样的表达方式就是评论,如果用观察的方式是怎么表达?就行了。

好,以上就是本次思启的全部内容,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在第二章,作者给我们讲了四种异化的沟通方式,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我们要学会去区分这些异化的沟通方式,改用关注感受和需要,能高效聚焦感受和需要的非暴力沟通。

在第三章,作者讲了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之一:观察。对于观察,我们要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怎么区分呢?一是看我们内心是否平静,二是看我们说的,是不是就像拿了一台摄像机拍下来的内容一样。

好,今天的思启就到这里,希望大家越来越享受非暴力沟通之旅,咱们明天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非暴力沟通》思启2:2-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