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我在广东写故事”(ilove-style)原创出品
作者:广仔,一介商人,五星写手
说一个秘密,
每次我和我妈争论一个问题,意见不合的时候,
我就会在自己写过的文章里找到相关的段落,截图发给我妈看。
然后跟她说:“你看,人家权威人士都是这么说的……”
多数时候,我妈看了之后,就没话说了。
我妈一直都不知道我在写文章,
所以她并没发现我说的“权威人士”就是我自己。
哈哈……
说这个事,主要是想聊聊日常筛选和辨别信息真假对错的问题。
像我妈这种,采用就是很随意的辨别方式:
权威人士说的都是对的;
长辈说的都是对的;
和自己关系好的人说的都是对的;
人数多的一方都是对的……
也就是说,一句话,对不对、有没有道理,不在于话的本身,
而在于话是从谁的口中说出来的。
所以我姥姥生前教导给我妈的,多数她都是深信不疑的。
我们还发现,长辈们朋友圈里转载的文章、资讯,很多都是反智的。
也难怪有些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历史和地理的局限,没上过几年学,接触的圈子窄,去的地方也少。
被群体意识催眠了。
也正是抓住了人们迷信权威的心理,
所以网上就出现了很多“鲁迅说”、“马云说”、“稻盛和夫说”……
搞得连马云自己都迷糊了,我什么时候说过这样的话?
鲁迅先生要是还在世的话,
估计得每个月都要专门写一篇文章来公开澄清一下哪些话才是自己说的。
有些人是不迷信权威的,
但是,他们的习惯是,什么都要质疑一下,什么都要反对一下。
例如我看到有些文章的评论区,有人留言,“故事是假的”,“一看就知道是编的”。
其实,想想,故事真假重要吗?
故事背后的人性、心理,和深层次逻辑机制,才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
绝大部分电影和电视剧,是纯属虚构、或真实故事改编的,
我们不也一样看得津津有味吗?
还有一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的“虚无主义”、“怀疑主义”。
罗翔老师就提到过这种人、这种现象,
“这个世界上有南极洲吗?你凭什么认为有?你去过吗?”
“中国历史上有秦朝吗?你凭什么认为有?你去过吗?”
“你说司马迁写过史记?司马迁难道有可能不是在骗你吗?或者他自己也被骗了。出土的文物有没有可能是假的?”
在日常生活中聊天时我们就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
倒不是说不可以质疑,只是质疑的同时,应该有根有据、有条有理。
如果只是为了针锋相对,就持一种怀疑主义的立场,那我们所有的认知论都是不稳固的。
不管是迷信权威,还是怀疑主义,我们要明确的一点就是,
我们每天面对人和媒体,接收到海量的信息,目的都是为我所用。
或转化为知识经验,或引发深度思考,或仅博己一笑。
但是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真真假假,怎么筛选、怎么利用,结果很大区别。
因为筛选之后的信息,就会构架成我们的认知。
为什么有的人赚钱能力强,有的人能力很弱?
有的人很容易上当受骗,而有的人却很聪明,能洞悉各种骗局?
归根结底就是人和人之间的认知不同。
人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认知埋单。
所以,修炼一流的信息筛选能力才是关键。
而这种能力,取决于先前的人生里,你的大脑注入了多少正确的知识和逻辑。
如果先前吸收的知识和逻辑错误的居多,那么后期就会筛选和吸收越来越多错误的信息。
据我的观察,得出一个结论,普遍但不是绝对,
就是信息筛选能力差的人,在学生时代基本是学习能力差的那帮人。
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数理化方面的知识匮乏。
一个人在数理化这几门学科学得好的话,基本就能建立起一套比较科学的、正确的认知世界的方法和逻辑,对很多虚假的、错误的信息很快就能做出判断和筛选。
这也是我为什么反对给小孩子报读各种兴趣班的原因。
数理化不学好,去学那些所谓的才艺,来陶冶性情开发思维,就是空中楼阁,没什么卵用。
始终相信那句老话: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多歧可贵,不取苟同,旨在引发深度思考。欢迎点评,与世界分享你的思考和知识。
-end-
图片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欢迎转载、分享,请注明出处。
下一篇会分享什么呢?我自己也很期待!
原创不易,点个“赞”鼓励一下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