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母亲节过后,我们继续带着苦痛和希望修行

最近几年,每隔一段时间,有关吴绮莉和女儿的新闻便会成为头条热点。而且,总以负面消息居多。从当初执意生下“非婚”女儿,吴绮莉和小龙女已经相依为命、相爱相杀了18个年头。

某些网友一边围观,一边对吴绮莉进行毫不留情的指责与嘲讽,认为她作茧自缚,理应为自己的“主动小三”和“执意生女”而付出代价。

从因果关系来看,她已经遭受了当初任性而为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如事业金钱上的困境、社会舆论的指控、重遇真爱的艰难,但她最在乎、目前最严重的境况是与女儿之间千疮百孔的亲子关系。

公号“黄小姐与蓝小姐”上的最新文章《当一个单亲妈妈到底有多难》,便以吴绮莉的事件作了全面详实的分析。是啊,作为一名家庭环境正常、老公也会参与带娃的普通妈妈,我已深觉疲惫不易,更何况那些超额承受着养育成本(包括经济和精力)的单亲妈妈了。

因此,每每看到吴绮莉与小龙女之间出现矛盾,看到吴在媒体的镜头下时而哽咽掉泪时而展现坚强的模样时,总忍不住为之心酸。黄佟佟在文章中谈道,她当初采访吴绮莉的时候,吴还不到四十,但已经是满头白发。

不是每一个妈妈的焦虑无助都会体现在白头发上。但只要长了白头发的妈妈,大概都经历过情绪接近崩溃时血液浓度呈几何指数爆升、汗毛颤抖头皮发麻的激烈症状。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卓吴绮莉当初有可能的确是为“赌一口气”而生下女儿,不管“吴卓林”这个名字是否真象媒体所诠释的“胜过林凤娇”之意,但至少表露出了她对女儿的极大期望。与所有普通妈妈一样,在孕育生命的最初,期许总是那么美好而单纯——孩子健康成长并有所成就。

一个敢爱敢恨、为爱痴迷不悟的女生,在执意走上单身妈妈这条道路的时候,或许从来没有预想到其中的艰难。或许即使预料到了,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从她的成长环境来看,很难以传统的准则、以理性的态度来规划自己的人生。

吴绮莉自己便生长在一个单身家庭,父母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就离婚了。而性格古怪(或许是为情所伤)的吴妈妈没有给予她温馨、丰沛的母爱,反而经常冷言冷语地挖苦羞辱她。甚至当她经济上有求于母亲的时候,母亲会把钱扔在地上,叫她跪着一张张捡起来

在缺失的父爱和病态的母爱中成长起来的吴绮莉,没有正常的母亲模版供她参考学习。

当小龙女还年幼的时候,天然的母爱足以让她们平稳度过头几年没有太多波折惊扰的岁月。但跟所有家庭一样,随着孩子长大、自我意识有所提升以后,如果家长没有提前做好准备,缺乏足够的教育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作为支撑的话,亲子之间的摩擦便会越来越多、越演越烈。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以前无法觉知的、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影响便会凸现出来。曾经遭受过的不太健康的教育模式,会成为手足无措时最快抓住的工具。我们会把自己所经历过的创伤和疼痛,简单粗暴地复制到儿女身上。

这便是很多人在初为父母时,暗暗立下誓言,会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做一名尊重孩子宽容民主的家长。可一旦遭遇亲子关系的冲突,便无法再冷静对待,在愤怒和恐惧中一次次爆发,离理想中的自己越来越远。

作为一名理智的成年人,只要我们愿意去改变和成长,便可以在意识到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局限以后,及时纠错,勇敢地锯断原生家庭里那根痛苦的链条,为自己和下一代的幸福主动负起责任。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即使没有太多负面的原生家庭的影响,能获得顺当和谐的亲子关系也极不容易。如今这个时代,育儿理念看似空前丰富,我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学习到亲子之间的沟通技巧。但光有技巧和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曾说,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格状态,比父母做什么事情更重要。也就是说,若父母人格相对比较健康,是比较放松的人,他们即使做一些看上去错误的事情,对孩子的人格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相反,若父母本身人格有问题,过度依赖或者控制孩子,那他们无论怎么育儿,过程中都可能散发不健康的味道。

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一书中,尹建莉例举了一位信奉佛教的妈妈。这位妈妈在工作上表现良好,热衷进修深造,对外人宽容热情,却独对女儿极其严苛。哪怕女儿已经非常优秀,也会因为偶尔做错一道题而遭到她的打骂。当乖巧的女儿脾气越来越坏时,她意识到了自己心理方面的问题,写信向尹建莉求助。

尹建莉分析了这位妈妈的情况,“推测”她可能有一个不快乐的童年,并指出她没有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她的需求都是向外的,希望用自己的成就和孩子的优秀来证明自己,以获得外界的好评。她的生命因缺少温暖明亮的底色,所以对孩子少了一些天然的慈悲(这位妈妈坦承年轻时候并不喜欢孩子,遇到再漂亮的孩子也不会抱一抱)。

尹建莉指出,这位妈妈虽然诚心向佛,但并没有领悟到宗教的终极目的——拯救人的灵魂,让人找寻到生命的意义。她说:“你唯有真正理解了自己,你才能真正爱上自己,而不是爱上别人眼中的那个自己。那么你才能爱上你的孩子,继续真正爱上所有的人……”

谈论至此,亲子问题又演变成了如何与自我相处的问题。这也是我近两年在育儿过程中最感同身受的领悟

每次对女儿大发脾气之后,当我及时反思整个过程,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孩子真的犯了很大的过错,而是我们自己在生活、工作或关系中遭遇到了挫折,恰逢孩子出现“问题”,于是我们顺势把积压在心里的负面情绪发泄在他们身上。

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孩子是上帝派到人间帮助我们修行的天使。我们现在经常高喊着要“遇见更好的自己”,却很少想过“重新找回更真实的自己”。卢梭曾说过:很多人即使探寻遍了全世界,也没有到过自己的内心。但我们只要上路了,便有信心能靠近、再靠近一些。

只有靠近了自己,拥抱过脆弱的自己以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去爱孩子,去成为一个无需完美,但尽量真实、柔软的母亲。

你可能感兴趣的:(快乐的母亲节过后,我们继续带着苦痛和希望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