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人海

        海七月流火。

        那年,学校组织教师暑期去嵊泗、舟山疗休养。云与静是学校里一对青年教师,同教语文学科,羡煞同行。但常言说得好,“舌头和牙齿也有打架的时候”,“勺子总会碰锅沿”。果然,再好的人或物都有发生摩擦的时候,闹了些许别扭的云与静,也应验了这两句俗话。

        当然,云与静在同事们的软磨硬泡下,终于还是双双参加了这次的疗休养活动。他们俩正好分在和我同一个小组。到了目的地,临发时,我开个玩笑说,我是组长,但我有个要求,这次观赏海景,人人必须有观感,一景一得不拘。

        晚上,在旅行社安排的一个篝火晚会上,我们小组自然少不了“观感”的内容,有人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即景中,生发了对过往现实人生的许多感慨;也有人在高歌一曲王旭鹏的《人海》时,竟引来一场教师大合唱……该轮到我时,我则请他们各自打开手机,在QQ群里我写下了《海景两题》:

                吟鹅卵石(其一)

        曾是尘世平常石,有缘共得浪相从。

        若把顽石比男儿,水浪声里渐消融。

                    吟礁石(其二)

        水磨棱角海生浪,初心不改长守望。

        一生磕碰两相连,莫道铁石硬心肠。

        大家在看完会心一笑之后,一致要求这两首诗须由云与静来作解读!

        更理所当然的是,当同事们把嬉笑逗趣的前戏做足后,羞涩的静却大胆地挽着云的臂膀,走上前来。许是因为加上我年长的缘故吧,读完诗早已泪眼婆娑的静,依偎在云的身边,来到了我跟前,向我深深地一个鞠躬:谢谢!谢谢你!

        此时,空旷的海滩上,远方海边的月亮升起来了……夜,静悄悄的。云与静互相对望了一眼,仿佛心有灵犀,云递过一只话筒,静会意。于是他们从自己的现身说法开始解读——

        “我是海浪,”静说。

        “我是顽石,”云说。

        “如果我没有把云消融成一颗鹅卵石,那是因为我没有足够的温柔,这是我的责任。” 静说。

        “在静孕育的海浪里,即便我是一块顽石,也一定会消融成一颗鹅卵石,否则我就辜负了静的一片柔情蜜意。” 云说。

        “我是海浪,”静说。

          “我是礁石,”云说。

        “即使云的心肠再硬,我们也还是相依相随,因为我知道,礁石注定会成为我一生的依靠。” 静说。

        “在浪花欢快飞溅的大海里,我要成为那道坚定的礁石,来承担起一个男人守卫妻子的职责。” 云说。

        这曲绝妙的二重奏,不啻天籁之音!顿时,掌声淹没了刚才响起的阵阵的欢笑声,篝火燃起的“噼里啪啦”声,还有不时传来的浪涛拍岸声……

        但是,正如“人生没有不散的宴席”一样,在掌声中,我们的晚会也将谢幕了,收场了。可以看得出来,还有很多老师却意犹未尽,在回返的途中,叽叽喳喳,更有说不完的竟是些题外话,仍不时地在耳边响起,余音缭绕:

        “今天的活动,把晚会推向高潮的,是绝妙的海景诗及其解读。”有人在点评。

        “没想到,人与海竟然可以如此的相依相恋相比拟。”也有人在感叹。

        “人海,人的海洋,常用来形容人多。但是谁曾料得?不一样的海景而能对应不一样的人群,完全颠覆了‘人海’的通常意义,这种别样的理解,获得了别样的‘人海’,这就是所谓的生活语文吧。”更有人似乎在结合教学的实际,诠释着语文的微言大义。

      ……

        然而,一路上,我在想,所有的这一切,依然还都是回归到了原点,那就是我们在人海茫茫中,生活需要的就是一种理解!不是吗?

本文发表2015年12月1日《金华日报》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样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