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本书讲述的是蛤蟆先生通过跟心理咨询师的互动,从郁郁寡欢,无精打采,生活毫无目的走向了积极向上、充满阳光的生活。

“互动”这个词我斟酌了一会了,虽然大家都觉得心理医生是“医生”,医生就是治病救人,但是心理医生跟普通的医生又有很大差别,他引导你自救而不是主动救治。

这本书摆在书架上一年多了,当时跟风买的,看了前面就看不下去了,每个场景都好像似曾相识,看起来有点扎心。

故事首先讲述了一对好朋友,鼹鼠和河鼠,河鼠能干、体贴,全方位碾压鼹鼠,又无微不至的照顾着鼹鼠,但鼹鼠却不开心,因为他感到几乎没有办法做自己,永远活在河鼠的影子里。“他宁愿河鼠不要总这么能干,能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哪怕做错了也没有关系”。这里小小扎心了一下,小时候我做什么,我妈都是各种挑剔各种不屑,我太能理解鼹鼠的郁闷了。当然,这并不是本书的重点。

一天鼹鼠想自己独自走走时,走到了蛤蟆家里。谁料,一向是大家的开心果的蛤蟆变成了悲伤、颓废的可怜巴巴的样子。大家都想帮助蛤蟆,这时鼹鼠在报纸上看见了一个咨询师的广告,大家一起把蛤蟆先生带去了苍鹭先生那里。

蛤蟆与苍鹭一共见了十一次。

1、 第一次,蛤蟆内心抵触,认为是好友们强迫他来的,但其实他自己也是觉得这样下去不好,想找找办法解决目前的窘境,是他自己创建了这样的机会,最后苍鹭给了他明确的指示,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这样才能真正的合作,且费用必须蛤蟆来出。蛤蟆最后决定继续,苍鹭告诉他:我们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于是蛤蟆学会了一个道理: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

2、 第二次,苍鹭用温度计来测量蛤蟆的感受,1代表感觉非常糟糕,可能还有自杀的想法,中间是5,代表感觉还不算太糟,最高为10,表示非常愉悦。蛤蟆在1和2中间做了记号。因为他感觉自己好像没有什么价值,他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苍鹭不停的引导蛤蟆回忆不快乐的过去,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宣泄自己的情绪,最后问蛤蟆“在这些事件发生的时候,你处在什么状态下”?蛤蟆说小时候被父亲责骂后,也是这样的感受。苍鹭称之为“儿童自我状态”

3、 第三次,蛤蟆发现他能得到苍鹭全身心的关注,这辈子第一次。这一次,他们讨论了“儿童自我状态”的具体情况,儿童的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

4、 第四次,这一次,他们探索了蛤蟆的童年,严厉而正直的父亲,虽然亲近但却始终把他当宝宝的妈妈。所以蛤蟆就学会了顺从、取悦、道歉、依赖

5、 第五次,这次蛤蟆的情绪温度计到了5或6的位置了。这次他们讨论的愤怒,儿童释放愤怒的强度,最强为叛逆,最弱为退缩。

6、 第六次,这一次,蛤蟆带着课题来了,因为獾要求蛤蟆辞去学校校董职位,蛤蟆并不想,但是除了生气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苍鹭认为蛤蟆在玩游戏,一个“可怜弱小的我啊”的游戏,是在偷偷或无意识的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獾处于“父母自我状态”,其实每个人都有这个状态,那么蛤蟆的父母自我状态去哪里呢?蛤蟆的父母自我状态在审判他自己,“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7、 第七次,这一次他们开始探讨成人状态,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

8、 第八次,这一次蛤蟆开始向苍鹭讲述自己的故事。蛤蟆全面回顾他的人生,找到事件之间的联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从中学习领悟。

9、 第九次,人对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里形成的。主要是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第二个是,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形成了人生坐标。

         


       

10、 第十次,深入分析了同一事件中,在人生坐标中各个象限的人的反应,蛤蟆第一次表达了对苍鹭的不满和愤怒。

11、 第十一次,这是最后一次,他们整理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蛤蟆从依赖到对抗依赖,最终走入了独立。

故事的结尾,河鼠、鼹鼠、獾、蛤蟆,每个人都遵循内心,过上了自己向往的生活。

本书书评是心理学入门书籍,但其实,真的要深入的按照苍鹭的提问不停的问自己,我此刻感受是什么?不停的去思考,我的人生到底处在哪个象限里?是个极其复杂的事情。

本周看了三本跟心理学挂钩的书,最终这本以大白话取胜,看了三遍,还是恍恍惚惚,这类读后感真是不好写。

你可能感兴趣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