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中与宋仁宗相敬如“冰”的曹皇后,为何能历经三帝稳居后宫四十五年

公元1033年,刘太后病逝,仁宗以无子为由废皇后郭氏,欲纳寿州茶商之女陈氏为新后,但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群臣力荐鲁国公曹彬的孙女为后,仁宗难排众议,只得勉强同意。

曹氏历经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稳居北宋后宫四十五年,却终其一生也未能得到仁宗的真心宠爱,这其中又有哪些隐情呢?

一、出身高贵、奉诏入宫

曹家是将门世家,经过先祖几代经营,到了曹氏父亲一代,已经成为北宋首屈一指的世家大族,曹皇后的祖父是北宋开国元勋、鲁国公曹彬。曹氏出生、成长于这样显赫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除此之外,曹氏身上还颇有将门之女的英气,性格坚毅、处事稳重,与寻常大家闺秀有着不一样的气质。

在曹氏入宫之前,仁宗曾有一位郭皇后。仁宗十五岁的时候,在刘太后的安排下,册立已故中书令郭崇的孙女郭氏为皇后。郭氏仗着有刘太后撑腰,在宫中骄纵跋扈,令仁宗非常厌恶。所以刘太后一死,仁宗就迫不及待的废了郭皇后。

压抑已久的仁宗迫切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册立一位新皇后,但这一次他又失望了。朝堂上虽然没了垂帘听政的刘太后,可还有恪尽职守的文武百官,群臣以门第出身为由,PASS了仁宗想娶的陈氏女,千方百计说服仁宗册立曹氏为后,这也为日后仁宗长期对中宫冷漠埋下了伏笔。 

二、统领六宫,无宠无争

曹皇后的相貌并不是特别出众,加上她不是仁宗最初中意的皇后人选,所以仁宗对她总是不冷不热。好在曹皇后性情恬淡,非常善于自处,闲暇之余写字作画,在宫苑内种植谷物,养蚕采桑,倒也安然度日。仁宗善飞白体,曹皇后也善飞白体,二人总算有丁点儿共同语言吧。

进入中年后,仁宗最宠爱张美人,后来晋封为贵妃。张贵妃仗着仁宗宠爱不守宫廷礼法,对曹皇后常有僭越行为。

有一次,张贵妃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和仁宗提出想用皇后的仪仗出游,仁宗拗不过她的撒娇耍泼就敷衍说让她自己找皇后借。没想到张贵妃果真去向皇后借仪仗,更令人惊讶的是曹皇后的表现,她听完张贵妃的来意后,没有丝毫不悦,居然很爽快的把仪仗借给了张贵妃。

仁宗知道后反倒觉得皇后大度,张贵妃的僭越行为实在过分,于是斥责贵妃不可逾越国家礼仪章法。

曹皇后性格温和、宽容仁慈,对盛宠的张贵妃一直非常忍让大度。但在关乎仁宗安全、后宫防卫的一些原则问题上,她寸步不让据理力争。

曹皇后身边有个宫女参与了卫卒叛乱,依律应该判处死罪。宫女知道张贵妃求她向皇帝说情,免除其死罪。爱妃所求不过是一点儿小事,仁宗当然很爽快的就答应了赦免。

曹皇后知道后,身着皇后朝服,头戴后冠,按照皇后之仪觐见皇上,请仁宗收回成命依法治宫女死罪,并说如果不肃清卫卒叛乱余孽,官家(皇上)安危、皇城安危都无法保障,作为统领后宫之人,她有失职之罪。在曹皇后据理力争下,仁宗只好赐死那个宫女。

三、相敬如冰,勇救仁宗

仁宗在历史上也算是个明君,对待臣下甚至宫人都仁慈大度、关怀爱护,却唯独与曹皇后总是一副公事公办、漠不关心的态度。

仁宗也明白,曹皇后并无过错,甚至还很贤德,而他对曹皇后的冷漠,不过是对自己身为帝王却无奈屈服命运的一种抗争。

仁宗这辈子在婚姻大事上努力抗争,就想自己做主册立一个皇后,生者看来是没机会了,那就死者吧。张贵妃死后,仁宗追册张贵妃为皇后,此时正宫曹皇后尚在人世,于是出现了一生一死两位皇后,如此逾越礼法之事,真是旷古未闻。台谏连续上奏反对,仁宗都置之不理。为了心爱的女人,为了自己的梦想,仁宗真是拼了。

不管仁宗如何,曹皇后仍旧一如既往的做好皇后本分,在她的心中,既已嫁入皇家,就该承担起身为大宋国母的责任,个人的喜乐得失、儿女私情岂能重于国家大事、社稷安危。

庆历八年正月的一晚,仁宗留宿曹皇后宫中,没想到帝后难得的一次同眠却让他们在生死边界走了一遭。这一夜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夜半平宫乱事件,叛乱发生之时,仁宗无比惊慌、吓得六神无主,倒是曹皇后处变不惊,亲自指挥宦官等人抵抗叛军,并派人速招皇宫卫队护驾。

危急时刻,大家纷纷后退、都想保住性命,眼见仁宗就要落入险境,曹皇后果断下旨:让宦官不许后退,平贼后论功行赏。为了鼓励宦官抗敌,曹皇后亲自剪下愿意出力的宦官头发作为凭据,以此为证,平乱后重重有赏。

宦官们听了,都觉得这是出人头地的一次好机会,富贵荣辱就在此一搏,于是个个奋勇杀敌,与赶到的皇家卫队一起擒灭了反贼。一场叛乱因为曹皇后临危不乱、指挥得当而迅速平息。

经历了整个叛乱过程的仁宗表面上对曹皇后的抗敌行为赞赏有加,内心却非常不爽。危急时刻,自己身为男人吓得差点尿裤子,一个女人倒是提枪上阵了,让自己这个皇帝颜面何存。

仁宗为此耿耿于怀,于是借口这场叛乱是曹皇后为了显示自己能力故意安排的,还动了废掉曹皇后的念头,最后在群臣的一片反对声中才灭了这个念头。

四、谨守本分、匡扶二帝

公元1063年,仁宗驾崩。因为仁宗的三个儿子早夭,所以由养子赵曙继承皇位,是为英宗。

赵曙即位之初,由于生病便由曹太后垂帘听政,曹皇后垂帘时,只在偏殿,每日有内外奏章几十份,她都能一一记住纲要。遇到军国大事需要决策时,曹皇后都会召集大臣们商议共同决策。英宗病愈后,曹皇后撤帘归政,主动隐退。 

英宗在位仅四年就病逝了,神宗即位,尊曹太后为太皇太后。

神宗继位后,立志发愤图强,积极支持王安石推行新政。然而不幸的是,王安石的新政推行举步维艰,成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并未调整策略,而是强推新法,一时之间王安石在朝堂上大有专断之势,颇有结党营私的嫌疑。已经历经三朝的曹皇后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意识到变法如果继续下去会危及到皇权,于是建议仁宗避其锋芒,暂停新法,将王安石调往外地,为保住皇位和祖宗的江山,神宗无奈只能向守旧势力妥协,放弃推行新法。

就在曹太后努力维持朝堂平衡之时,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爆发了。事件起因就是苏轼出任地方官期间,心系黎民疾苦,体察到新法的一些弊端,于是写了一首暗讽变法的诗,希望能感动宋神宗。没想到被别有用心的人借机搞成了文字狱,企图打击异己。苏轼锒铛入狱,朝野上下无人敢为苏轼发声,最后还是曹太后提醒神宗,苏轼曾被仁宗夸赞是宰相之才,让他要仔细审查,千万不要冤枉了好人,一代才子因此保住了性命。

公元1079年,曹太后病逝,年六十四岁,谥号“慈圣光献皇后”。

曹氏陪伴仁宗二十八年,帝后二人相敬如“冰”,她无争无怨,努力做好一国之母的本分。仁宗死后,她又匡扶英宗、神宗二帝,守好祖宗基业。曹氏一生都心系大宋江山社稷,堪称一代贤后典范。

你可能感兴趣的:(《清平乐》中与宋仁宗相敬如“冰”的曹皇后,为何能历经三帝稳居后宫四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