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凋敝农村,离不开的繁华城市!曾经的故乡只在梦里

又是一年中秋时,除了回家团聚搞一餐之外,走亲戚也是一种传统的习俗。记得小时候最隆重的也是中秋和过年这两大节日,节后第二天一般都会安排回外婆家走亲。

每次回家都来去匆匆,我已经很久没有在节后去外婆家走亲了。这次我安排了中秋节当天到外婆家走走,尽一尽作为外甥的责任。

驱车进山,虽然弯多但路修的还不错,只是少有车行。山行几里之后,下一陡坡,豁然开朗,目的地已然在望,只是儿时汹涌大河已成潺潺小溪。通过一座小桥居然能把车子直接开到村口了。

车子进村了,感觉很安静,整个村子似乎没有什么人气,只有村口大树下坐着一个老人在乘凉,今天不是中秋节吗?一个阖家团圆的节日,怎么没见过一个年轻小伙,也不见一个小朋友。到了舅舅家门口停好车,可能听见汽车马达声,才见舅妈迎出门来。

几个舅舅四家一起新造的房子连成一排,青砖黛瓦很是大气,据说还是政府鼓励的美丽乡村改造工程,还每家补贴了几万块钱。

进得家来,只见舅舅在张罗着摆果子,倒茶,准备迎候我们的到来!寒暄几句后,我老婆问起怎么表弟表妹都没回家过节?舅妈说表妹正月份出嫁了明天才回外家,表弟去广东打工了,离家太远就不回来了。

后来我们一家家的走了这排房子的另外三家亲戚,都一样,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没回来过这个团圆节,只有老一辈在家自己过节了。全村都是这样,缺了年轻人的村庄是免不了凋敝的。这仅仅是全国农村的一个缩影罢了。

在农村人最多的应该是春节和清明了,春节自不必说,清明祭祖的传统还是比较看重的,只要是身为男丁,不管离家多远,都会尽量抽时间参加,所以清明前后,漫山遍野的都是开车回乡祭祖的人们,到处都成了停车场,到处都响起鞭炮声。整个乡村山野都似乎又焕发了生机。可惜来得快去得也快,随着鞭炮声的消散。返乡扫墓的人又不得不离开亲爱的故乡踏上了出外找生活的路。没热闹几天的乡村又陷入了了无生气的状态。

今天一大早我带着儿子开车回自己老家看看叔叔婶婶,在路上我问我儿子:“昨天跟我去舅舅家,你透过乡村的现象看出了什么本质的东西,作为一个高中生了,你应该能够体会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了!”

他说:“村子没有什么人,每家都只剩下老人和小孩了,太安静了!”

我说:“这只是表象,要搞清楚为什么年轻人都出去打工而不愿在家种地了!”

他说:“出去打工赚的钱比在家种地多而且没那么累!”

或许有些道理吧!

回到老家和婶子唠嗑,她说她家去年也把所有的田都承包出去了,每亩一年承包费还能拿800块,自己种地累死累活也就一亩打1000斤稻谷,刨掉农药化肥的也不比800多多少,自己年纪又大了,懒得种了!我家更甚,好几年前就把田地承包出去了。

农民都不种地了,靠什么过活呢?我叔家留有两个儿子在家,主要是靠搞养殖,养鸡场,养鱼来过活。另外两个则在外打工赚钱补贴部分给家里。

其他家庭呢!我就没去做深入调查了。估计都差不多吧!兄弟多的可能会留一个在家,奉养父母。同时帮其他兄弟照顾留在老家的留守儿童。

毕竟现在都有这样的规定,孩子考初中高中时都有学籍要求,留在家上学有利于后期考学,所以学龄期的孩子就留下来跟爷爷奶奶了,除非混得好的能在城里买房的。

走完这家亲戚后,我也带着全家驱车离开家乡回到了城市!回归了自己经过艰苦打拼而获得的城市人生活。但是这次返乡的所见所闻,给了我不一样的思考。

乡土文学作品产生的土壤还存在吗?上个世纪曾经诞生过很多有名的乡土文学作品,比如《白鹿原》,《创业史》,《山乡巨变》甚至《平凡的世界》都有大量乡村生活的描写!现在面对着凋敝的乡村,少有生气的环境,不懂还能不能再出现伟大的乡村题材作品。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在歌唱!”类似的情景只会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梦里重现了,现在我们的下一代以及很多城二代来说,都不会再体会到这样的意境了。说起我们的奋斗史,他们只会当作故事来听了。

繁华的城市,吸走了大量的农村青壮年,留下了空心化的村镇,加速了农村的凋敝,这种趋势似乎不可逆转!

我拿什么来拯救你,我梦里的故乡。

你可能感兴趣的:(回不去的凋敝农村,离不开的繁华城市!曾经的故乡只在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