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候场,完美退场

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题记

001. 打坐

老和尚坐在树下,静静打坐。

小和尚问:“师父,那个农户说我们要饭的,不劳而获,你怎么还能感谢他呢?”

“不然呢?”老和尚没有动,继续打坐。

“应该告诉他,我们是来化缘,而非要饭。”

“然后呢?”

“然后,他就不会误解我们了?”

“接下来呢?”

“接下来,我们可以得到他们的理解,我们不是被施舍。”

“最后呢?”

“最后他也许会尊重我们。”

“也许还会怎样?”

“也许……”

老和尚见小和尚答不上来了,继续问。

“树下感觉如何?”

“凉快”

“因何而起?”

“因为有风。”

“若无风呢?”

“还有树荫。”

“若无树荫呢?”

……

老和尚继续打坐,小和尚跟着打坐。



如果把情绪的决定权放在别人手里,那么你就是别人的附庸品,而非自己的主人。那么就会像故事中的小和尚一样,自己的情绪只是受到外界环境制约,而非自己内心。

樊登老师今天讲解的几个观点分别是:
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3.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002.做客

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

君子按照天地的规律要求自己,所以舒适安宁。

小人则被外物所奴役,求名逐利,常常忧虑算计。

可以看出君子是修自身的,通过自然的规律去约束要求自己,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小人因不修自己,而是向外求名逐利,不断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以满足自己的私欲。

这句话让我想起一个人:曾国藩。

曾国藩曾言: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聚守口,独居守心”
“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禁大言以务实”。

曾国藩的“戒多言”并不是一开始就认识到的,而是源于一件小事,当时他刚进入翰林院不久,正春风得意,一次在给父亲过生日时,对前来祝寿的好友郑小珊夸夸其谈,有些得意忘形,结果引起郑小珊反感,拂袖而去。

事后曾国藩后悔万分,他在日记里反思自己有三大错。

一是平常就自以为是;

二是嘴上说话没把门的,想到哪儿说到哪儿;

三是明明说话得罪了人,还跟人强辩,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总结这三点,曾国藩说自己作为一个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连《礼记》里说的“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的道理都参不透,连语言这一关都过不了,还能成什么大事呢?

所以,我们作为现代人,应该记住: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003.情商

Daniel Goleman提出,认为这是一种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调制合体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的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地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

情商理论认为:自我激励的根本源泉是自我期待。一个人只有有所期待,才会在实际中不断激励自己。而一旦这种期待消失了,自我激励也就不复存在。想得到,便做得到。一个心存梦想的人便是一个自我期待的人。

对于情绪管理,你的自我期待又是什么呢?

比被伤害更糟糕的是,被自己的愤怒再伤害一次。

说了这么多,大家都知道了自己作为情绪掌控的重要性,那么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首先,体察接纳。

体察,就是发现自己的真实情绪,并且接纳自己的各种不同的情绪。人非圣贤,必然会被七情六欲所牵绊,接纳自己的平凡。“不困于情,不乱于心,不畏将来,不念过去。”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接纳自我,和解自我的一个过程。

第二步,适当表达

适当,就是要有度,有界限感。“界限感”非常重要,因为很多坏的情绪都是源于我们的界限感不清晰,让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界限感模糊,而生气,比如说,因为自己孩子的作业没有做好,然后我们大发雷霆,这就是界限感没有把握的好。

我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情绪表达可以有四级标准:

第一级:躯体表达

第二级:行为表达

第三极:语言表达

第四级:象征性表达

那么你愿意采取哪种方法呢?

第三步,那就是你选择适合你的表达方法。

表达并没有标准答案,适合自己,管控好自己的情绪就是最好的。

我个人会采用转移的方法: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会写出来,又或者跳舞这两种方法。

一米阳光,安定候场,完美退场。




004.修行

其实,人生就是修行的过程,谁也不能跨越一切过程,而直接成为圣贤。对于情绪管理,我并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

今天我女儿总是缠着我陪她做一些事情,而且无理取闹,于是我怒吼了她,结果她哭了,而我的心情更糟糕了。

如果我能首先接纳她的情绪和要求,并尝试带着她一起发现她需求中的合理成分,也许结果会不一样。

很多时候,我们与周围的人的之间的碰撞,总会有棱有角,磕磕绊绊。

我们心中记住一句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你可能感兴趣的:(安定候场,完美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