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何反秦,亡秦为何必楚,真实原因竟是这样

英雄一世的秦始皇在沙丘草草结束了自己轰轰烈烈的生命,追求长生的他不会想到自己死后会和一堆臭鲍鱼躺在一起,更想不到“忠心耿耿”的赵高和李斯会篡改他的遗命,杀死了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让怯懦顽劣的胡亥登上了帝位。秦国的覆灭就此拉开了序幕。

天下反秦

一、剪除宗室

秦二世胡亥篡位之后,非常担心宗室的敌视,而赵高也担心大臣不服他们师徒二人的胡作非为,于是赵高便向秦二世献了一计即“灭大臣而远骨肉”。此计凶狠毒辣,完全置亲情和帝国利益于不顾,将个人私欲扩张到极致。于是,秦二世将公子12人、公主10人全部杀害,蒙毅等众多大臣被杀或者连坐者不可胜数。秦二世自以为坐拥天下,无人再敢挑战皇权,开始骄奢淫逸,恣意妄为。


但是不久,在秦二世继位的第一个年头的七月份,陈胜吴广起义就爆发了,天下云集响应,不出几年,这个新兴的庞大帝国便轰然倒塌、土崩瓦解。秦国勃兴遽亡的命运令后人感慨不已,二世而亡的原因也被人讨论了两千年,成为一个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命题。


二、六国怨愤

秦国二世而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一条,我们可想而知的便是被灭的六国不甘心国破家亡,企图复国。刚刚征服的土地,人心还未完全归附,且秦国在统一战争中的残酷屠杀激起的怨恨也不是短时间能够消除的。根据梁玉绳《史记志疑》记载,秦在统一战争中有据可查的斩首数字就有160万之多。这些被杀士兵的亲属及其后代对秦的仇恨是可想而知的。


杀人最多的一次便是秦赵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俘45万。有许多学者不相信这件事,但是当今研究长平之战的专著都已出版,长平战场遗址中也出土了大量尸骨,长平之战大概率是实有其事。

秦制虽然非常严酷,但是人其实是非常具有弹性的,如果没有其他变故,人们会逐渐习惯它,社会也就会慢慢稳定下来。正如《肖申克的救赎》中经典台词所说的那样:“体制化是这样一种东西,一开始你排斥它,后来你习惯它,直到最后你离不开它。”


历史就是这样,无论中外。亡国后的第一代人满怀仇恨,不肯接受新政权,但是到了他们的儿子、孙子辈,这些出生在新政权时代里的人就会以这个政权为常态,适应之,接受之。满清入关后在江南遭遇了激烈抵抗,以至于出现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剧,可是过了几十年,人们就适应了清朝的统治,渐渐忘去了伤痛,将满人比汉人高一等视为常态。

六国的怨愤需要时间来化解,而老天却没有给秦国足够的时间。严苛的秦法加上六国的仇恨导致秦帝国危机重重,而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倾轧、铲除异己和腐败堕落则使大帝国回天乏术。

三、秦政严苛

    秦政被人们称为暴政,其严苛程度可能是我国历史之最。汉代人班固这样描述它:

(秦始皇)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汉书·食货志》)

征收了收入的三分之二的赋税,发起了由贫苦的人民组成的戍边队伍。男人们耕田收获的粮食还不够交给国家做军粮,女人纺织的布匹还不够做衣服。就是这样拿着天下所有的货物财产来奉行秦国统治集团的政令,依然不能够满足他们的欲望。


秦长城遗迹

秦为乱政虐刑,……头会箕敛,以供军费。《汉书·张耳陈余传》

吏到其家,人人头数出谷以箕敛之。《汉书》(服虔注)

秦之时,……头会箕敛,输于少府。《淮南子·汜论训》

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畚,一种用蒲草之类编制的容器。箕与畚近似。),以丞、令印印……出钱,献封丞、令,乃发用之。(《睡虎地秦墓竹简》)

头会箕敛即按人头计征人头税,用作军费支出或皇室支出。

秦国施行的急政暴政,使得老百姓怨声载道,天下处于鼎沸之中,但在统治者自己看来,却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危害,认为它并没有什么不好之处。


秦驰道

秦二世:“彼贤人之有天下也,专用天下适己而已矣……吾愿赐志广欲,长享天下而无害,为之奈何?”

李斯对曰:“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能穷乐之极矣……故能犖然独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若此,然后可谓能明申、韩之术,而修商君之法!”(《史记·李斯列传》)

秦二世自己认为君主统治天下,不是为了服务百姓,而是为了能够长久地享受,用天下的财力物力人力来满足自己的权利欲和奢侈欲。他心心念念的事情就是要长享天下而没有人能够妨害他。李斯作为当朝丞相,面对秦二世的这番贪婪言论,并没有加以劝谏,反而是鼓励秦二世,做皇帝就是要“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就是要恣意满足个人欲望和享受。

至秦……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汉书·食货志》

在汉朝人看来,生活在秦朝的老百姓负担十分之重。田租口赋和盐铁之利是指秦国的国家收入是以前的二十倍,而老百姓负担的劳役则是以前的三十倍之多。据范文澜先生统计,秦国共有人口2000万,役使民超过300万,占丁男的三分之一,总人口的15%。在葛剑雄先生的研究甚至认为秦国服役人口的峰值达到了总人口的二分之一,也就是不分男女老幼,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为帝国服役。使民之酷烈为历代之最。

四、伐无道,诛暴秦

孟姜女的传说尽管可能是产生于历史后期,但它毕竟反映出中国主流文化或者人民大众都不能接受秦国的急政和高强度劳役。山海关望夫石的姜女庙有一副对联写道:“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秦后两千年的历史中,对秦始皇和秦政的批评声不绝于耳。


姜女庙

中国人民对于秦始皇的批评态度令西方人很不理解。其原因或许在于中国历史文化具有非常强的连续性,如果肯定了秦始皇,则意味着他的统治方略是正当合法的,那么就很难抑制住后世帝王的效仿,而这一点则是天下人所不能接受的。

事实上,时至今日,还是有许多人认为秦始皇是“罪在一时,功在万世”。这样的价值判断和史实层面还是有所不同的,因为它涉及到立场问题。我们作为后人,当然更看重秦始皇功在万世的一面,会充分肯定他的历史功绩,但当我们站在当时人的角度立场时,他们会如何想?那160万被斩首的六国将士以及他们的亲人会如何想?长城地下骊山脚下累死的役人会如何想?也许有人会叹口气说:“这就是统一的代价。”但是,如果有人和你说为了两千年后的国安民乐,需要剥夺你的生命,你会答应吗。我想,绝大多数人是不会答应的。

所以,不管今人如何想,当时的人都是不能接受秦国严酷统治的,而恰恰就是当时人对秦政的态度决定着秦国的命运和未来。农民起义终于爆发了,人们怀着满腔愤懑喊出“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战火点燃了这个统一大帝国,并将它烧的一干二净。

天下苦秦久矣……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史记·陈涉世家》)


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起来惩罚当地长官,杀死他们以响应陈涉的起义。

亡秦必楚

在陈苏镇先生的研究中,指出当时天下的形势呈现出“亡秦必楚”的趋势。一是秦国内部,陈胜起义后,秦民无反秦之事;二是齐、赵、燕、韩、魏五国起义反秦,但其激烈程度皆不如楚;三是楚人反秦,气势最盛。


秦即暴虐,楚人发难。

当此时,楚兵千人为聚,不可胜数。

陈胜王楚之地,方二千里莫不响应。家自为怒,人自为斗,各报其仇而攻其怨,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楚人在反秦斗争中成为主力是有历史原因的。一是在战国时期,楚国一度是反秦的盟主;二是六国之中,楚地最为广大,人民众多;三是秦昭襄王囚禁楚怀王至死,秦楚仇怨至深。


陈涉乃入据陈,……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史记·陈涉世家》)

陈胜起义以“大楚兴,陈胜王”为口号,天下云集响应,显示出楚国的强大号召力和凝聚力,但陈胜自立为王而没有立楚国王室之后,也导致他起始虽然气势汹汹,却后劲不足,最终兵败身死。虽然陈胜起义以失败告终,但陈胜首义的重要意义一直为人所看重。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为魏王、齐王、赵王置守冢10家,秦始皇守冢20家,而陈涉守冢30家。


范增往说项梁曰 :“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 。”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史记·项羽本纪》) 

项梁听从范增的建议,立楚王室之后,顺从民望,于是势力大振,成为天下义军的中坚力量。击灭秦军主力的项羽和第一个杀入咸阳的刘邦都出自这支势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闲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在巨鹿破釜沉舟击败章邯、俘虏王离已是众所周知、耳熟能详的故事。太史公在《项羽本纪》中用三个“无不”展现出楚军的作战勇猛,视死如归。在灭秦过程中,项羽的部队无疑是主力军,在巨鹿之战中不仅击破秦军主力,还威服五国之众,奠定西楚霸业。


田余庆先生说:“陈胜一呼而楚境震动,关东沸腾,“张楚”所具有的号召力量,其他关东五国都无法比拟。……秦楚之际风云诡谲,事态纷纭,它昭示后人的历史结论:一是非张楚不能灭秦,二是非承秦不能立汉。”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下为何反秦,亡秦为何必楚,真实原因竟是这样)